展会动态

4/77页 共2278

探索非遗技艺向当代生活拓展的方式

时间:2016/8/5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范昕


非遗技艺苏绣为时尚定制女鞋“牡丹亭”添上神来之笔

  留青竹刻成为摩登箱包的一个部分、苏绣为时尚定制女鞋添上神来之笔、羌绣跨界当代艺术装置……近日于上海大韵堂艺术馆举办的“传统生活中的设计智慧”当代非遗艺术展上,一系列兼具非遗手工艺之美与当代设计智慧的展品格外亮眼。令人讶异的是,这些时尚潮品均是上海艺术类高校承办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的成果,包括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两年时间中对非遗研培计划的教学成果和学员优秀作品。

非遗技艺留青竹刻成为摩登箱包的一个部分。(均展方供图)

  传统与当代,两相对照

  传统非遗艺术品和当代非遗设计品在此次展览中以两相对照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勾勒出古今时空中非遗手工艺前世今生的发展脉络。

  以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绒绣为例,这是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用各色维绒线一格一针地绣制的一种手工艺品,每一针就是一个小色块,一个画面用少则几万个,多则几十万个小色块来表达,绣制时随画换线,因彩施色。此次展览中,人们能够看见绒绣的传统应用———挂在墙上的装饰画,它们绣花卉、山川、人物、鸟兽,栩栩如生,美则美矣,与现实生活却多少有些隔阂。与此同时,令人大开眼界的是绒绣的另一种表达———成为当代服饰的一个部分。只见设计师施军燕带来的绒绣跨界设计系列作品“繁花系列服饰”并没有大面积运用绒绣技法,而是仅仅“采撷”了一两朵绒绣的小花为服饰加以点缀。如此构思让作品含蓄典雅,既能体现中国传统神韵,又透出时尚的现代感。

  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四川青神竹编的传承人程丽此次带来了一套竹丝扣瓷茶具,颇为贴近当代生活。作品以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片,紧扣瓷器编织而成,竹丝与瓷胎浑然一体,竹的木色与瓷的白色形成低调的反差。而在参加非遗研培计划以前,程丽的作品其实相当传统。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她以往的一件平面竹编作品 《隐形观音》。

  左手非遗,右手设计师

  自去年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全国多所高等艺术院校相继开班,不仅成为非遗传承人群知识学习的课堂,也成为知识创新,实现理想的梦工厂。

  “眼下中国的非遗传承人群所面临的问题是,尽管技艺精湛,手艺娴熟,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作坊传承等方式,在创新发展的能力上其实相当欠缺。”此次展览策展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章莉莉告诉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是目前高等艺术院校参与非遗培训计划所探寻的目标。不仅要提供系统完善的艺术课程、设计课程、非遗通识课程、市场营销课程等,还需要教会传承人如何突破创新,将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将非遗手工艺转变为当代生活美学用品,重新回到生活中。在她看来,只有被公众所认识、消费、欣赏,重建中国式美学意境,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

  左手非遗,右手设计师,非遗研培计划为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搭建桥梁,结成对子,让彼此碰撞出全新的艺术灵感。前不久于上大美院结业的非遗竹艺研修班上,20位传承人与几位荷兰当代设计师携手。设计师完成策划设计部分,传承人则完成手工制作部分。如此跨界,短短两天时间已有初步成果,比如留青竹刻的3位传承人与荷兰设计师共同创作了竹艺毛巾环,道明竹编的3位传承人与另一位荷兰设计师共同创作了现代感极强的竹包。此次展览中,一组有着纷繁色彩的竹篮也是其中的成果案例之一。这是几位东阳竹编传承人与一位荷兰设计师跨界合作的作品。传统的东阳竹编编织精致、细腻,色彩却很单调,都是一码竹子的原色,这位荷兰设计师则想到将染色大胆地运用到竹艺中。传承人在与设计师跨界合作的过程中,直接地学习到西方当代设计思维的方式方法,未来创新的动力正是在于如何将手艺技艺融入当代生活。同时,荷兰的设计师们也从非遗传承者的身上,感受到了中国工匠精神传承与复兴的潜在力量。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