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一页
1/175页 共5206

印错塔名的清末明信片

时间:2019/4/17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李笙清/湖北武汉


图1

  这张清末时期发行的黑白明信片,正面(图1)空白处全是手写英文,主题图案为湖北武昌洪山宝塔,林阴之间巍峨高耸,极其宏伟壮观。明信片的反面(图2)盖有1905年10月20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KJOBENHAVH)邮戳,可见这张明信片当时已经被外国人所使用。这张百余年前的明信片保存完好,美中不足的是上面的塔名有误,本应为“汉口洪山宝塔”,中文却被印成了“汉口红山宝塔”,一字之差,让这座历经800余年沧桑嬗递的古老建筑有些黯然失色。

图2

图3

  洪山宝塔又名宝通塔,因位于武昌洪山南麓著名的佛教圣地宝通寺后而得名。宝通寺原名东山寺,始建于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唐贞观四年(630)更名为弥陀寺。唐代宝历二年(826),洪州(今南昌)开化寺僧善信云游到湖北随州大洪山,因戒乡人杀牲祭龙神,愿以身代牲断足投龙,事为官府所闻奏报朝廷,赐号慈忍大师,并为其营建佛寺幽济禅院。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金兵南侵,随州一带沦为战场,幽济禅院多尊佛像连同慈忍大师的“佛足”、历朝所颁告一起迁移至武昌东山弥陀寺,奏请赐寺名为“崇宁万寿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营建楚王府时,在洪山重建寺庙。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更寺名为“宝通禅寺”,沿袭至今,香火旺盛。

  洪山宝塔(图3)靠近山巅,坐北朝南,塔高45.6米,基宽37.3米,顶高一丈三尺,宽4米,八角七级,内石外砖,仿木结构,由下而上,逐层内收,且每层都有专名,依次为一柱擎天、二仪高下、三山半落、四顾茫然、五云多处、六合清朗、七级浮屠。塔身出檐较短,腰檐和平座下为石雕斗栱,形制很特别。腰檐比平座下的尺寸大一倍,斗栱底部有石狮子,顶部为鱼尾形挑角,下悬挂风铃,在风中叮当作响。宝塔二层以上,每层有四个塔门,两个一组,每组相对,每层相错,其余各面为佛龛。底层南侧开有圆拱形塔门,其余各面为佛龛,龛内各有金色佛像一尊。

  洪山宝塔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工程浩大,历时11年始建成。说起它的由来,主要是为了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而建,初名灵济塔,后随宝通寺定名而改名宝通塔,因坐落于洪山之上,又被称之为洪山宝塔,至今塔外壁还嵌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塔记8方。由于风雨浸蚀,清同治十年(1871)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将原来的木质飞檐改为石据,木栏改为铁栏,塔顶比以前增高五尺,用文笔峰式铸铜1.3万斤结顶,历经三年始完工。这张印错地名的明信片上的洪山宝塔,就是同治年间维修后的模样。

  现在修缮一新的洪山宝塔金碧辉煌,巍峨耸立,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基层小圆门入内,拾级盘旋而上直达顶层,远眺四野,东湖碧波似镜,长江奔流如练,黄鹤楼、晴川阁隔江对峙,龟蛇二山绵延相望,有“数峰天外洪山塔”的美誉,湖光山色一览无余,三镇美景尽收眼底,为武汉旅游、观景圣地之一。

  洪山位于武昌城东,古名东山,又名黄鹄山(今武昌蛇山),自汉高祖六年(前201)就一直由武昌县所辖,南宋宝佑五年(1257)更名为洪山,从未有过“红山”之名,史籍中亦无“红山”之名的记载。至于这张明信片上为什么将“洪山”印成“红山”?可能是制作者之笔误。尽管塔名印错,但在这张明信片上,用镜头留下洪山宝塔一百余年前的沧桑旧貌,还是显得弥足珍贵。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印错塔名的清末明信片-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