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程十发的《海上大学》
- 时间:2020/5/1 19:20:58 文章来源:■ 蔡梓源
不久前,历时近三年建造的程十发美术馆正式开馆试运行,并举行了“程十发艺术系列大展”。这是纪念程老辉煌艺术生涯的一桩盛事。今天让我们借此喜讯,来回顾欣赏一件程老六十年前的精品。
《海上大学》是程十发先生1959年5月创作的一幅具有时代感的红色题材作品,也是一件极为精彩的写实主义画作。熙攘喧闹的渔港中,人民群众在渔船上、在劳动工作的间歇,授课学习的场景,记录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时代剪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人口约有5.5亿,而文盲率高达80%,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于是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国家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让广大人民群众“睁开眼睛”。全国各地培养了一批乡村干部和扫盲骨干组织利用冬歇甚至农忙的间隙,抓紧时间扫盲。
北方某地扫盲课一景
船民常年随船在水上流动,学习文化更难,于是有些沿海地区配备专职扫盲教师,趁船在亳州港停泊期间,派教师登船送教。
程十发先生描绘的正是第三次全国大扫盲期间的某渔港一景。画面中段十几个青壮男女在专心听讲,艺术家对人物神情、动作包括整体氛围的描绘极为到位:有低头默记的,有马上做笔记的,有若有所思的,有想举手提问的,有认真听讲的。左数第三蓝衣蓝帽的学员眼神右瞥,这可不是在开小差,而是在看挂在桅杆上的小黑板上的讲义。从网上找到的同时期扫盲学习班的场景,可以看到画作的还原度非常高。
程十发 《海上大学》 1959年作 142cm×82cm
作品中的一些小细节也非常有趣。当时大家的衣服是蓝色、灰色等单调朴实的深色系,女性的衣服也是素色为主,但画面中间的年轻姑娘爱美,所以画家给她腰间系上了带有松江风格的刺绣花朵装饰;听课的学员普遍穿上了鞋袜,而讲课的教员也是渔民一员,因为还要准备教具教材,所以到港后最忙碌的他卷起裤腿光着脚就开课了,桅杆后面挂着的,是不是他匆忙脱下来的雨衣外套?
扫盲学习当然是作品的主题,但是艺术家不满足于仅仅描画现实,他还追求整体作品的浪漫性,就像他说过:“艺术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要研究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整个绘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构图上的虚与实,色彩上的冷与暖,用笔上的轻与重,艺术处理上的写实与变形……一幅好的吸引人的作品也就是充满矛盾的作品,反之四平八稳的作品绝不是好作品,大多为平庸之作。”
为了传达出当时的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对新社会的礼赞,画家在作品的下半部分,用大块面的红色船体来提醒画面,所以虽然画的是在“学习”,却轻易渲染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加上起伏的海浪,近景远景喧嚷不停的海鸥,没有刻意突出强调人物比例,让今天的我们也能体会并仿佛置身当时的渔港,而不是感觉在看一幅宣传画。
还要说说画上凭着卖萌实力抢镜、一大一小两艘瞪着大眼睛的渔船。一开始我误以为是家乡潮汕著名的“红头船”,后来研究比对了一下,原来是“红头船”的远亲,20世纪流行于浙江舟山一带的“绿眉毛船”。通常这种渔船船身涂成黑色,舷墙的前段被漆成绿色,刚好是位于大船眼的上后方,犹似弯弯的月眉,故称为绿眉毛船。因船头特意做成似鸟嘴呈尖形(画上很形象),又称“鸟船”,跟红头船比是个挺明显的区别。当然相似的地方就是船头立体的大船眼,源自渔民认渔船为“木龙”,可保岁岁丰收,年年有鱼;乘龙闯海则驶风破浪,可保四海平安;而一般渔船船眼的眼珠向下,为观察鱼群,确保渔获满满。
程十发在延庆路的寓所里创作
1959年对程十发先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他为自己的居室改名为“不教一日闲过之斋”, 时年三十八九岁的他创作激情勃发,许多精彩的作品出自那年。如他为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新拍摄的电影《林则徐》创作宣传海报;前往北京为建国十周年创作巨幅大画,金笺通景四屏《神圣的一票》;为蒋星煜的小说《海瑞的故事》绘制插图;为《儒林外史》画的插图获得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装帧银奖;数易其稿的《小河淌水》……可以说《海上大学》当之无愧的也是程十发先生在他第一个创作高峰期的经典作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