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17页 共503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顾问——“萧晖荣的艺术·古文字书法展”在广东省汕头展出



时间:2018/4/8 23:02:03 文章来源:江苏省中国画学会 

  “萧晖荣的艺术·古文字书法展”即日起至20日在广东省汕头市长平东路161号艺苑大厦二楼展出。本展览由广东省岭东美术馆主办、汕头艺苑文化广场承办,展出萧教授历年创作的两百件书法精品,涵盖了甲骨文、鸟虫篆、金文、篆书等古文字书体,充分展现古文字之永久魅力与时代风采。《萧晖荣的艺术?古文字书法集》同时出版。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顾问 · 萧晖荣


萧晖荣简介

  萧晖荣教授自幼雅爱书画艺术,勤学不辍,后与朱屺瞻、刘海粟、陆俨少、吴作人、启功、王个簃、黄苗子、王蘧常、饶宗颐、杨善深、赵少昂、陈荆鸿、唐云、程十发、宋文治、诸乐三、周昌榖等名家大师交游,颇受教益,更加坚笃于探研书画。书法方面,他幼年习伊立勋隶书,后深研欧体楷法,渐长以后博览兼习诸家笔法,不拘碑帖之分,不为某家某法所拘束。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研习古文字,从摹写小篆始,进而临习石鼓文、金文、鸟虫书,溯源至甲骨文,三十多年从无间断,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萧教授现为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顾问、香港美协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作品曾连续入选第六至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曾获优秀奖。曾在国内外十多个城市及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五十多次大型个展,主编及出版个人画册五十多部,被誉为“现代中国画巨匠”。2013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188973号小行星命名为“萧晖荣星”,是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画家。

作品欣赏

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虽然年代久远,但书法艺术的要素如点划、结构、章法、风格等都已具备,其构造也体现了均衡、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

 

  萧晖荣之甲骨文师法董作宾先生。董作宾(1895-1963)为甲骨学大家、古史名家,与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合称“甲骨四堂”。萧晖荣所书甲骨文联,笔划线条多尖起尖收,行笔中蕴含着刀意,刀笔融合,或瘦硬挺拔,或圆润沉着,或自然超逸,无不朴茂多姿,挺秀古雅,具笔墨之韵味,得契刻之真意,达高古率真之妙境。



作品欣赏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商朝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亦称钟鼎文。其内容大多为颂扬祖先与王侯的功绩,及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是研究先秦历史极为珍贵的史料。其书风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故为历代书法家所推重。

 

  萧晖荣潜心研习金文多年,举凡《散氏盘》、《毛公鼎》、大小《克鼎》等均曾熟习,所书凝重质朴,敦厚圆润,独具一格。本次结集的金文楹联中,便有多幅集自《散氏盘》、《毛公鼎》的名联。其中,《散氏盘》铭文是金文书中神品也,为中国早期尚意书风成功之作。前人以其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并称“四大国宝”,而其更以风格生动之极为突出者,铭文奇崛古朴,一派天机,虽无一字不欹侧而呼应生发,又无一字不稳妥,奇姿百出,但用之创作楹联绝非易事。萧晖荣所书《散氏盘》联均为擘窠大字,姿态自然,用笔朴拙,并参以草篆的率意,笔力雄强,笔势遒劲洒脱,气势开张,变化莫测,随势相生,妙趣横生。总的来说,其金文联多于端整中含灵秀,浑厚中蕴俊逸,气韵雄浑华丽,雄强而不失婉转,风度壮美而不失洒脱,将铸刻之金石气和书写之儒雅气完美地融为一体。  



作品欣赏 
  鸟虫篆 

  鸟虫篆为篆书之一种,又称为鸟虫书,最早称为虫书,为“秦书八体”之一(《说文解字·叙》)。大致肇端于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波及中原一带,流行时间接近两百年。主要见之于先秦的兵器铭文,以及青铜器、玺印。

 

  萧晖荣的鸟虫篆,取自古法而融合时代精神加以灵活变化,结体平正,端肃典雅,银钩铁划,圆转自如。其笔划蜿蜒盘曲,首尾或作鸟形,或作虫形,或作花卉,各具意趣。笔划的挪让规避之间,法度严谨而不落于板滞,形态端庄却又富有逸趣,笔势挺劲而不失含蓄,规整之中又富有变化,兼具传统笔墨神韵与装饰美感。对于同字、近形或笔划相同之处,他尤为讲求相争、避让之道。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一联,“增”、“满”、“人”虽都出现了两次,但或首尾的装饰有别,或笔划位置不同,或通过增减笔划,力求做到“特犯不犯”、“同而不同处有辨”(明人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语)。凡此种种细致处,均可见出作者之匠心独具。

 

作品欣赏

  篆书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合称。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狭义的大篆则指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传说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着有大篆十五篇,故又称“籀文”。现存籀文的代表是石鼓文。石鼓文为秦代刻石文字,因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推行“书同文”制度,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所创制的一种字体。

  萧晖荣熟习石鼓文,兼精《泰山刻石》、《琅玡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碑刻,又曾遍习邓石如、钱坫、何绍基、赵之谦等清代碑学大家,其所书大篆楹联,结体平正,堂皇大度,笔力雄强,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却又能兼顾到笔划上下左右和字与字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堪称形神兼备,独具韵味。小篆楹联笔划圆润流畅、精细圆整,体势端肃,笔力稳健,端庄凝重,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本文转自:汕头橄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