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翁家的两次绑票案——与吴昌硕孙子吴长邺一席谈



时间:2013/9/14 11:55:23 文章来源:上海采风 文/王琪森 

右起:吴昌硕、王一亭、吴东迈等摄于杭州“西泠印社”

 

  1913年,岁在癸丑。位于杭州孤山之麓、西泠桥畔的天下名社——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公推已定居上海、年届69岁的吴昌硕为社长。从而标志着吴昌硕正式登上了近代中国书画金石界领袖的地位。

  一位艺术大师,将开创一个新的流派。而一位艺术领袖,将开拓一个新的时代。吴昌硕自担纲了西泠印社社长后,不仅使古老的印学焕然一新,而且使传统的书画生机盎然,使铁笔丹青翰墨进入了鼎盛期,从而凸显了吴昌硕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重大贡献和卓越建树。然而,坦率地说,我们今天对于吴昌硕的研究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艺术高度和历史深度。我们是愧对这位艺术领袖和艺坛大师的。

  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有了准备撰写《吴昌硕评传》的打算,并开始收集有关资料及采访艺界前辈。2007年10月,在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执行馆长、吴昌硕先生的曾孙吴越的引荐下,我来到了本市南昌路一条幽静的弄堂内,采访了其父、吴昌硕先生的孙子吴长邺先生。

  身材魁伟、面容和善的吴长邺已八十又八,由于是受严重糖尿病的困扰,老人的视觉、听觉均受到了影响。但回忆起那流逝的悠长岁月,老人却思路清晰、记忆良好、叙述生动,使往事并不如烟,而像一条流淌的清溪,廓清了不少因时间弥久或坊间误传所产生的迷雾。其中关于吴氏家族所遭遇的二次绑票案,就颇有传奇性。

  吴昌硕先生于1912年正式定居上海后,海派书画润格开始大幅的上升,进入了一个高价位期。也就是说,吴昌硕是海派书画润格飙升后的第一桶金的获得者。如1914年上海振青书画社书画集第一期载缶庐(吴昌硕)润例是:堂匾廿(贰拾)两、斋匾捌两,楹联三尺叁两、四尺肆两、五尺伍两、六尺捌两。横直整张四尺捌两、五尺拾贰两、六尺拾陆两等。该润目下注;每两作大洋壹元肆角。癸丑正月缶翁七十岁重定。而到了1922年,78岁的吴昌硕重新推出的“缶庐润格”已是:堂匾叁拾两、斋匾拾贰两、楹联三尺陆两、四尺捌两、五尺拾两、六尺拾肆两。横直整幅三尺拾捌两、四尺叁拾两、五尺肆拾两、山水视花卉例加三倍,刻印每字肆两,题诗跋每件叁拾两、每两作大洋壹元肆角。从此张润例来看,吴昌硕书画的价格涨幅是很大的:如原先写堂匾是28元,而后是42元。原横直整张,四尺11元2角,而后是42元。吴昌硕自1912年迁至上海,至1927年在上海逝世,在这十几年中,上海的物价还算是稳定的。陈明远在《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中曾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在上海使用银圆和国币(国家指定的几大银行发行的纸币)。十几年间,上海银圆币值基本上是坚挺的,日用品物价基本上是稳定的,没有出现后来四十年代法币和金圆券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恶性循环。”从中可见吴昌硕也是幸运的,他在上海生活时期正是币值坚挺而物价稳定期。当时的一块银圆约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8斤猪肉,10尺棉布,6斤白糖,4斤菜油,订一个月的报纸或买一到二本书。可见在职业书画家中,吴昌硕的经济形态是相当优越的。

  据吴长邺先生说:“1913年,经王一亭(名震)介绍,他入住了上海闸北北山西路吉庆里的923号,这是一幢新石库门房。这些房子是由王一亭媳妇娘家人所造,大房东姓钱。房子刚造好,我祖父就住进去了。那年他老人家刚好70岁(虚岁)。”当时缶老的心情颇为愉快,在人生的暮年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之地,遂题斋名为“去驻随缘室”,表现了他对上海这个“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情缘认同和随缘归属。
  
是缶翁友人所指使

  无论对于吴昌硕个人,还是对于整个海派书画来讲,吉庆里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缶老在这里最终完成了暮年变法,从书画大师成为海派书画领袖。而“去驻随缘室”中“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成了海派书画篆刻最高的艺术沙龙。从海派书画的名家陈三立、李瑞清、沈曾植、朱彊村、曾熙、张元济、高邕到后起新秀潘天寿、沙孟海、楼邨、诸乐三、钱瘦铁等时常相聚在此,挥毫泼墨、奏刀治印、吟诗作文,可谓是翰墨飘香,文采风流。

  当时年幼的吴长邺跟着吴昌硕的入室弟子、家庭教师王个簃读书。年仅27岁的王老师十分勤奋,每天很早就起床读书作诗练字,作为学生的吴长邺也不能偷懒,也是闻鸡起舞。吴长邺至今记得他每天早上醒来,跟着先生在楼下家塾背书时,家中的客堂直至爷爷楼上的画室已坐满了求书求画求印者。有些人为了尽快得到吴昌硕的墨宝印件,哪怕出再多的钱也无所谓,可见缶老的声名在当时已是如日中天、应接不暇。唯其如此,缶老当时的收入相当可观,成为海派书画家中的首富。

  晚年的缶老虽然日进斗金,但对自己依然节俭、生活朴素,而对贫苦亲友之难时常慷慨解囊,对受灾难民,亦捐款赈济。这也更造成了其富有的社会印象,于是麻烦来了。

  1926年,正是金桂飘香、菊黄蟹肥的仲秋时节,吴昌硕的三子、吴长邺的父亲吴东迈接到一封沉甸甸的信,拆开一看,顿时十分吃惊。原来这是一封匿名绑票恐吓信,说吴家大富,今要借10万大洋用用。最后威胁道,如若不借,别怪不客气!并附有子弹一粒。没过几天,又来了一封匿名信,此信颇为蹊跷,好像是举报,说是先前有一匿名信是否收到,我知道是谁,现在不好点穿。他要打算绑架的是吴志源(吴长邺)。只要到手,昌硕老人最爱其孙,别说10万,20万、30万都肯答应。

  已过不惑之年的吴东迈接此两信后,并没有声张,一是老父已83岁高龄,且体弱多病,不能受此惊吓。二是不能引起家人恐慌内乱。他悄悄地找来海上著名书法家、老友刘山农商议,然后由刘山农去找上海大亨黄金荣。黄当年在南市裱画店学徒时,曾得到过吴昌硕的帮助和照顾,且与刘山农又有交情,尽管当时黄金荣已退出江湖,但一听吴家有难,马上表示:其他人的事我可以不管,但吴家的事我非管不可。于是,马上派其大徒弟、外号叫“闹天宫”的徐宝生坐镇吴家底楼客厅里密切注意情况,排查线索。他起先认为很有可能是在吴家干活的人作内线,内外勾结,于是严格规定此段时间,小少爷(吴长邺)不准下楼,只得在楼上住。有一次有位姓骆的书法家,亦是吴家老友来访,抱了小少爷下楼,吴长邺至今记得立即被徐宝生大声制止:“上去!上去!啥人叫侬抱小少爷下楼!”年幼的吴长邺当时也不知道有人要绑他,只是感到那段时间大人对他看管很紧。

  吉庆里外的转角处有一家茶馆,当时孵茶馆的都是一些老茶客,但近几天有两个操四川口音的陌生人总是坐在一角落处,眼睛盯着吉庆里转。这个情况一传到徐宝生处,富有办案经验的徐宝生当即拍板:把这两个赤佬(家伙)拿下再讲。于是,有个人走上去就朝一个四川人身上吐口痰,这引起了争吵。然后一群包打听(侦缉)一轰而上,把这两人拉到马路对面的马车行盘问,然后是一顿暴打。两人只招是来绑架小少爷的,但是何人指使,任凭打得死去活来,就是咬紧牙关不讲。后来徐宝生见实在无奈,就命人剥掉两人裤子,举起锋利的剪刀,要动宫刑。见马上要变太监了,这两人才从实招来。当徐宝生把主使者的名字说给吴东迈听后,他简直难以置信,主使策划者竟是平日和东迈交谊颇深、在缶老推荐下主持海上题襟馆日常工作的骆姓书法家。而此人见事败露,亦逃离上海,并从南京打电话给吴东迈认错,说自己一时糊涂,两个徒弟在你处,望能放了他们。

  吴长邺说,当时他的父亲吴东迈不仅放了两人,还替他们治伤并给了他们回老家四川的路费。骆是四川重庆人,有“袍哥”背景,他到上海闯荡书画界时,吴氏父子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做了对不起吴家的事后,吴家也没有深究。因此缶老第二年11月29日归道山后,骆还来吊丧,以表忏悔之意。而写第二封举报匿名信者,却是骆的好友戴克明,因他觉得骆之行为是恩将仇报、为人不齿,故写信提醒吴家。尽管这封信没有直接帮助破案,却使吴家了解了要绑对象是小少爷,从而加强了对吴长邺的特别保护,使绑架者无从下手。
  
二、持枪绑架乃过房儿子策划

  1927年那个“枫叶含丹照嫩寒”的初冬时节,一代书画金石大师吴昌硕(字缶庐)安然驾鹤西归。在他的画案上,还留着为其老友、近代词宗朱彊村所撇的墨兰。时光的演绎、岁月的积淀、苍桑的变迁,愈发凸显了“缶派”艺术的绚丽光彩。老人那种雄健、豪放、阳光的笔墨表现形态,不仅为海派书画、而且为整体海派艺术奠定了高迈的艺术走向。

  吴昌硕作为近代艺坛的巨擘,海派书画的盟主,其润格收入甚丰。缶老去世后,其三房儿孙辈均分到巨额遗产。王一亭见吴东迈长期伺奉缶老,但在分享遗产上,却与前二房一视同仁,遂暗地里对东迈讲,你一直照顾你父亲,这个情况我知道,我会再补贴你一部分。过了一阶段,王一亭终于将这部分补贴给了吴东迈。吴长邺谈到此,至今依然有些激动而敬佩地讲:王一亭真是君子,他一下子给了我父亲27万2千两银子,相当于当时的40万大洋。王一亭提出,不过这40万大洋中,你要拿出10万办一所昌明艺校。我父亲讲一切由你安排。这个王一亭是个好人,如果他吃掉这笔钱,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想不到他不仅不吃掉,而且连本带利奉还。

  在有关吴昌硕的传记及坊间传说中,都讲王一亭是吴昌硕家的大管家,据吴长邺讲实际上不是的。王一亭不仅是位海派书画名家,还是一位大商人、大金融家、大企业家、大慈善家、大社会活动家。他那么忙,不可能来管理吴家的财产。只是缶老很信任他,将自己的一部分润格收入交由他保管,王一亭又将缶老的钱用于他商业、企业上的投资,并将回报按数计于缶老名下,最终将这笔巨款交给了吴东迈。

  子以父贵,继承了大笔遗产的吴东迈,又引起了某些知情人的眼红,开始策划起了阴谋。

  机会终于来了。1934年冬,吴东迈用300元大洋包了一条小火轮从上海一路回老家浙江安吉鄣吴村处理吴家老宅房产。吴东迈绅士打扮,身穿名贵的灰鼠皮袍,手持司的克,船上装满了各种礼品及大小行李。小火轮先到湖州孝丰县拜访亲戚,后又到风景优美的梅溪镇见夫人的过房儿子赵介生。 这个赵介生为人热情,招待周到,还设了午宴招待吴东迈,席间美酒佳肴,主宾颇为高兴。

  午后,小火轮继续行驶,想不到刚出梅溪,就见两条小船迎面快速冲来,那些站在船头上的人都举着枪,恶狠狠地大叫“停船,停船,再不停船,老子就开枪了!”当小船一靠近小火轮,绑匪就迅速跳上了小火轮。陪同吴东迈回乡的表弟莫永祥吓得浑身发抖。绑匪用枪指着莫永祥讲:“我们请吴先生跟我们走一趟,只要你拿钱来,我们就放人。”随后,将小火轮上的礼品、行李抢劫一空,将吴东迈押上小船,扬长而去。小船在水中行了一段,绑匪即弃船上岸。在一座山脚下,绑匪们就迫不及待地坐地分赃。一位绑匪见吴东迈身上的灰鼠皮袍,眼睛马上一亮,叫着:“脱下!脱下!”绑匪拿起后随即套在自己身上。

  绑匪们押着吴东迈朝山上的匪巢走去。一开始,吴东迈受了惊吓,有些不知所措。在爬山的小路上,经冷风一吹,脑子开始清醒了,他盘算着当务之急是如何逃脱绑匪的魔爪。乘着天黑路陡,吴东迈一边大喘气,一边对绑匪说:“我有小肠气,走不动了。”绑匪对他也无奈,只能叫他跟着慢慢走。转到一个山路岔口,吴东迈趁绑匪不注意,在浓重夜雾中,一转身从一条小路飞奔而去。然后他隐藏在一小山洞中,直到晨光初露时才脱险逃到山下,然后请人帮忙用小船送他到安吉县政府。

  吴东迈毕竟是大名鼎鼎的吴昌硕之后,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到绑架,这使安吉、孝丰两县的政府很没面子。两县的警察局出动了不少警员分头调查,但绑匪已作鸟兽散,一无所获。

  不久,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春佳节来临了,大年初一的早上,孝丰县的一位警员在大街上作日常巡逻,不经意间看见一外貌粗鲁之人,却穿着一件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名贵灰鼠皮袍,倏忽间忆起前不久吴东迈的灰鼠皮袍亦被绑匪掳去。于是紧跟其人,上前询问,此人回答是干剃头活的,来此到亲戚家拜年。话语间,神色有些慌张。问此皮袍哪里来?价格多少?更是支支吾吾,破绽百出。警员马上将此人带到警局。经严厉审讯后,此人无奈,只得招认本人参与了对吴东迈的绑架行动,而这次绑架的主使策划者,就是吴东迈太太的过房儿子、那个热情款待吴东迈衣锦还乡的赵介生。

  当吴东迈悉知真情后,颇为感叹。

 

 吴昌硕与子吴东迈夫妇及孙吴长邺(手抱者)合影

 吴长邺与其子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