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韦天瑜报告主题:《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与策划人制度》
- 时间:2006/3/13 13:29:59
- 这次城市雕塑论坛的背景是苏、浙、沪在各自的十一五规划中都列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标。这不仅是作为区域的发展策略,也是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鉴于这个背景,长三角城市雕塑发展也一样需要体现区域发展的时代精神,体现区域发展的先进水平,承载区域传统文化,美化区域城市环境,丰富区域文化生活内容,提高区域文化品味,提升区域城市形象。
所以我这篇文章一,谈谈城市雕塑的公共关系;二,谈谈城雕的策划运作和管理。
我们说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因为城市不仅仅是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上的一个单位,它更是一个文化上的单位。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这个文化形态基本上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城市物质文化,二是城市制度文化,三是城市精神文化。交通、街道、建筑、房屋等等城市的表象构成了城市物质文化。为城市物质和精神提供管理保证的城市运作系统构成了城市制度文化。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理念、规范、准则、历史文脉等等城市的内核构成了城市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的总和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内容。这个庞大内容中的灵魂就是城市精神文化。城市精神文化中一部分是物质呈现,如印刷业、媒体业等,由这些载体传递,展示;另一部分是形而上的信仰、理念、思想、心理层面的,还包括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历史传统等等,而这些又具体展现在城市活动上。这些活动包含了城市公益性文化和城市经营性文化。城市经营性文化主要是文化产业,如娱乐业、休闲业、传媒业等等。城市公益性文化,包括城市历史文物、遗产、遗物的修建、保护,图书馆、博物馆等等有关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等。城市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类属城市公益性文化。由此可以看到城市雕塑不言而喻的公共性。
所以,城市雕塑公共性宏观点讲涉及城市规划和文脉传承,微观点讲发生于百姓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既复杂又简单,既统一又矛盾。这也是为什么对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做了成千上万件当代城市雕塑评价口碑不一,褒贬不一的原因。近十年是中国公共艺术工程的城市雕塑发展最快,投入最多的十年。配合着城市基建而大量落成。在城市广场、高速公路、酒店、办公大楼、商场、医院、高校院区、科研经济开发区、社区中心,城雕的数量和的规模越来越大。从正面的角度讲。这些城雕阶段性的为城市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如果从寻求经典的角度,那是难见杰作。如果简单的要求城雕一步成熟,无视城雕发展的复杂性,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各种数据。不过,今天落后的城雕创作和评价体系和落后的城雕管理意识已经和先进城市文化发展的标准和需求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矛盾。这种情况造成了大量城雕创作上的误区和混乱现象。这不是说中国缺少有识之士,实在是缺少一个正确的公共艺术和城雕创作的管理制度。前不久我们已经开始看到有些城市在城市雕塑发展问题上开始考虑实行先进的雕塑艺术策划人制度。确切的说,城市的雕塑策划人制度不要说在国内,既使目前在国际上也只是大致有个操作和运作体系支撑所形成的初具规模状态。所以,在谈这么一个概念和操作之前,我想先简单谈一下一般概念上的策划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因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借鉴,可以使得我们对在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工程方面引进策划人制度将遇到的情况问题有个预测。
策划人在中国发展已经差不多二十年了。从最早的点子思维阶段到后来的概念思维阶段,发展到近来的策划人群体,中国策划业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策划人”这个词。在20世80年代初在中国还鲜为人知。当时讲到对策划人认识。也常常把某个点子当作策划。把某种即兴灵感,职业经验等同创意来启动规划。或者把专家等同策划人。而实际上,专家只是“一技之长”。他的专门知识和策划的本意相差很远。比如就拿电视节目策划来说吧,那时电视节目策划人都是些由记者、编辑和总编室行政人员担任。他们只是想到节目内容、形式、收视率,他们不会对电视节目不同类型的有关市场、有关趋势把电视作为一个产业去推动。所以,后来各企业逐渐开始有了粗略的战略上的策划,管理上的策划;再细化为有营销策划、形象策划、广告策划、公关策划、品牌策划等等;而后策划面进一步扩大拓展,涉及区域性的和跨行业的。例如旅游策划、媒体策划、房地产策划。一个利害的策划人甚至跨越不同领域,今天到上海说IT网络,明天到杭州说房产投资,后天跑到宁波某家上市公司说企业发展战略。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大致构画出策划人的轮廓,他是一个有超前思维,有独创精神,有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通才。国际上有一个被多国企业界认可的企划标准发展机构,简称WBSA,1998年刚刚成立。叫世界商务策划师联合会。WBSA水平证书的资格获得者主要从事项目投资策划,投资基金管理,营销方案制定,招商引资、项目推荐等前沿性工作,并被视为知识经济的开拓者。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模式,其中一种叫SISmodel(全称是Single idea Spreading)“独立主题传播”模式。是一种“颠覆传统”,把握项目“核心灵魂”,确定“独立主题”的策略。企业策划方面的事我不想多说了。
涉及到艺术的策划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点点的萌芽。“85’美术新潮”时,几个同学,几个朋友,在一起弄一个小团体,有一个创意,就凑合着办一个展览。想要搞一点影响,就到报刊杂志上发表下。有点样子的,会有一个发表主张和观念的前言。当时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有组织班子、展览思路、构架体系,算中国艺术界早期最有影响的艺术策展雏型。到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转型,市场经济对传统计划经济的冲击也反映在艺术上,就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传统展览组织模式已经不能容纳新艺术展示需要,独立策展人现象应运而生,当时的这些策划人大多是由艺术家本人或者是批评家担任的。在北京、上海、广州搞得轰轰烈烈。
例如“新生代艺术展”、“车库艺术展”、“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资料”、“以艺术的名义”“现象,影象展”、“不合作方式”等等。艺术上这种策展人,英文是“curatot?全称“展览策划人”,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赢利艺术机构专职人员负责藏品的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中国艺术策划人更接近一种叫“Independent curator”叫“独立策展人”或叫“独立策划人”。独立策展人以自己独到的学术理念来策划,他的身份不同于在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常设策展人(curator),也不是那些艺术机构聘请策划的专题展览的客座策展人(guest curator)或者兼职策展人(adjunct curator)。
我们平时遇到的组织商业性艺术展览的画廊主持(gallerist)或者经纪人(dealer)不属于艺术策划人。中国艺术策划人受到西方冲击是很大的,主要是西方策划人的成熟度。比如2002年威尼斯双年度主持人兹曼,是一个老资格的瑞士策划人,六十年代把波依斯推向大师的前台。双年展董事会选择他连续主持20世纪最后一届和21世纪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是因为他那种源自欧洲的强烈乌托邦激情和理念。他以一种敏锐的思路,惊世骇俗的举动,为昏昏欲睡的战后欧洲艺术重新找到了某种价值坐标。这个人也喜欢打中国牌。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罗格•比格尔曾获得德国吕讷堡大学教授视觉理论奖,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如“抽象表现主义修正:徘徊在崇高与粗俗之间的绘画”、“我们不懂的事情”、“政府性:艺术与国际超级资本主义与国家小资本主义的冲突!“臣民与政权”、“组织形式”等等。那天,我在上海还碰到一个巴黎市立当代美术馆策划人汉斯,他也曾经组织策划了一系列著名的当代艺术展览,像“厨房”、“破镜”、“生活与生存”、“实验室”、“原路返回,记住明天”。这个人曾是韩国“媒体城市”策划人、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他曾放过一些幻灯片,表现他对于美术馆的概念性发展。例如“移动美术馆”、“缩微美术馆”。
从幻灯片上看,那种美术馆陈列方式有点像摆地摊。这些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策划冲击是巨大的,他们一次一次的“中国之行”,抢夺中国艺术主导权,抢夺中国艺术市场,抢夺中国艺术批评话语权。国外策划人的心灵深处仍是西方中心论的优越感和话语选择权。他们选择他们喜欢的中国、苏联、东欧,他们看中这些国家的艺术家作品中那些对政治、民主及生活的重新诠释,并以此来补充当代艺术中的国际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从他们后殖民主义观点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当代艺术作为后现代地缘文化的丰富性。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中国14位艺术家到威尼斯双年展作了第一次中国艺术在国际艺坛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亮相。中国本土上也开始一波“双年展”热潮,从“首届广州双年展”,到“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一直到后来“成都双年展”。上海的“上海双年展”,甚至出现了中外策划人合作的展览,例如“后89中国新艺术展”、“北京柏林艺术交流展”、我国策展人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人共同策划的“中国怎么了”和柏林火车头美术馆策划人合作策划的“生活在此时”。像上海这次“影像生存”双年展,也是中外策展人合办的等等。
中国艺术策划人十余年来的种种努力,确实为当代中国艺术策划人体制的最终建立铺垫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分析这些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发展过程、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可行的措施,来寻找可参考的模式和方法,并进而带动国有的和私立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的体制改革。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诸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操作和策划人的学术性、策划人的资金来源、建立某种策划人权力制约机制等,所有这些直接影响到我们搞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人所面临的如何引进策划人制度问题。实际上,各种意义上的城市包装、城市策划早已进行。例如,沈阳市原来有个传统城市包装项目是“秧歌节”,后来,有一个策划人认为温故历史不是城市包装的唯一思路,他策划促成了沈阳“亚洲体育节”,给这个古老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
中国美术馆现在展览也不再是过去“文物作品加前言”办展览方式,而是采用策展委员会机制。每次展览从理念展示时机宣传都精心打造。北京的“798”开始是艺术家自发聚集而组成,后来发展到画廊、工作室、文化办事处等近80家艺术机构,紧接着餐饮业、服务业、文化娱乐跟进,最终带动房地产业,“798’’呈现方式是很多元和很市场化的。它的策划、主题选择、组织机构、发展对象都是民间自发形成。目前,展览规模,展品形式及内容已经能与国际现代艺术展相媲美。所以“798”形成规模,甚至有可能成为北京的时尚地标还因为它原址上的厂房设计采用了德国仓泉斯博物馆设计理念,这种LOFTSOHO的形象形成了特殊艺术语境,从而使798的整体策划形成了今天的气候。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策划例子是“长城脚下的公社”。这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投资,邀请亚洲地区的几位著名建筑师设计和建造的世界前卫建筑工程项目,这个位于长城边上8平方公里山谷中的试验性举动,影响了中国一代的建筑师,房地产和消费者。这次策划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深圳也搞了一次“第五系统后规划的公共艺术”。所谓第五系统,是指一个建构在原都市四种系统之间的一个艺术家展出的新的适应都市现实的叙事方式。其中包括对都市生活秩序的改变,对都市灯光的改写,对社会分化的比喻。
城市雕塑策划人机制最初是上海比较具体和正式提出以“策划人,艺术家为创作主体,艺委会为评审主体,广大市民为评议主体,‘市城雕办’为推进主体”的这么一个“四位一体”设想。现在也有一些城市开始考虑,但目前还看不到成功的案例。看来光有一个好的愿望还远远不够的,如何细化落实是个大问题。
鉴于发言时间,我只能简要讲讲怎样更好地操作和改进这个制度。 一、城市雕塑策划人制度有助于帮助领导正确决策
纽约市专门负责公共工程的是执行百分之一基金的操作单位该市文化局。他们和纽约市艺术委员会、市府大家服务部、市府预算管理处、市长室建设咨询小组一起制定了整个工作流程。这个流程主要由三项程序构成:
一、执行合格计划案确认程序;二、执行公正遴选艺术家程序;三、执行安排后续工作程序,有一个评审委员会全程参与,这个委员会主席(无投票权)由项目经理主持。评审委员(有投票权):专业艺术家、艺术策划人、艺术评论家、艺术行政人员、市府工程局、公共艺术使用单位、文化局。咨询委员(无投票权):项目工程师、市艺术委员会、市长室建设咨询小组、区主席办公室、社区委员会、市议会。项目定期监督执行小组:文化局、项目工程师、市府工程局、公共艺术使用单位。
城市主要领导日理万机,匆匆而来,你这里准备不够,理念不清,定位不准,方案粗糙,就会误导领导,造成决策失误。比如日本这次世博会“地球的睿智”策划理念就非常清楚。他们在爱知县一片森林上挖了一大块空地,提出“博览会结束后还你一个森林原状态”这么一个非常生态非常时代的策划理念。有了这么一条主线,各国展地其他各种思路、安排就顺着出来了。 二、城市雕塑策划人制度有助于选择策划人的身份和保证策划
人的水准
策划人制度是一个交叉学科的新课题,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不同领域。策划群体应该由雕塑界、艺评界为主体,加上跨领域的有策划理念的社会各阶层组成。策划群体的经验、能力、理论深度、资源整合,决定了策划的水准。他们提出和制定策划理念和方案、表述雕塑家的创作意图,说服领导层并引领、提升大众对雕塑的认识和品味。他们具备推动艺术市场,整合各种资源的综合能力。
城雕项目也可采用集体策划或独立策划人形式。集体策划可以避免学术偏狭和个人知识结构局限;而独立策划有时可以避免因为人太多反而容易产生分岐最后导至棱角特色全无。
目前国外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的策划和评定包括了著名建筑师、知名艺术家、当地社区代表和本区域市政代表。他们策划人的身份组成、功能和立场根植于当地社会。他们向市民介绍艺术家,展示方案,发放问卷调查,建立公共艺术的参考体系 和集体决定。也规定任期年限,一般不超过十年。 三、城市雕塑策划人制度有助于从组织上确保城市雕塑的创作
国外为了从组织上保证城市雕塑的创作,设置了有决策权的专门机构。如美国有一个总统任命的公共服务署,它专管公共艺术方面事务。所有政府出资的公共艺术建设与规划维护均由这个服务署负责。相比较之下,我国缺少这样的机构。我们的某些城市雕塑办公室和雕塑家协会只是象征性参予,没有实际权力。全国城市雕塑发的资格证书也没有法律效用。不少地方领导一票否决制,专家意见只是摆设。采纳城市雕塑策划人制度要同时考虑票权和决策权比重,否则会再次流于形式。 四、城市雕塑策划人制度引进百分比有助于项目的经济保证
作为公共艺术城市雕塑策划人制度的经济支撑,国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专门为艺术项目提供资金的基金会外,还有一个支撑基金会运作的政府优惠政策。这种优惠政策对搞文化交流、艺术展示和工程的非谋利组织提供经费支持和补助。政府还推行一种更广泛的,对全社会的以艺术品抵税的税收政策,光这一项,就从大款富豪中挖出了不少钱,养活了成千上万的画廊、艺术家、艺术品工程。对公共艺术工程来说,最有力的支撑是我们熟悉的“百分比艺术建筑”。明文规定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指定只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和创作开支。
美国达拉斯市于1989年明文规定,凡市政府公共工程,都要提取建设总经费的1.5%作为公共艺术基金。其中1%作为配置公共艺术品及在公共场所安置用费,O.5%作为日后维护和保养公共艺术品用费,分出0.25%作为与公共艺术活动相关的活动用费。这些是公众参观,展示,讲演,宣传用费。
引进百分比政策对我国城雕事业发展有根本意义。目前城雕项目还是由领导意志影响决策。个别领导在位还是离职都会影响项目命运,造成项目的不稳定。有时方案久议不决,有时来无影去无踪。常常立了项不一定有钱,有钱不一定立项。采纳城建百分比方法会有助于加强城雕立项经费的稳定性和政策的一贯性。
五、城市雕塑策划人制度有助于解决城雕创作认知上的误区误区现象
1:现代化等同西方化
有些城雕具体管理部门在城市重大主题性雕塑招标上。象基建工程招标一样。请国外策划人来主持甚至大量征集国际雕塑家的作品。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和国情民情大相径庭。同时造成本国艺术家边缘化。这种情况反映了一种盲目心态。它加剧了由全球化引起的意识形态上的民族文化的本土领地失落。
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使某些人产生一种误区,以为既然西方是先进的,现代的。只要是欧美的就是好的。但艺术创作还是要讲文脉、讲传承的。这次在日本世博会得了全场金奖的韩国的展示就非常讲究本土语言的当代表达。汉城奥运会主题性城雕也很不错。我很难想象如果韩国请了一堆欧洲人来创作会成什么样。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重大主题性城雕反映的是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国家精神和城市精神,是有强烈民族情结,深刻的本土人文内涵。
在文化上讲拿来主义是有前提的。一个民族文化上的包容性是有限度的。否则我们何必提艺术的本土语言、民族风格。但是在城市的部分区域,适度的和国外策划人合作、选择落成国外优秀城雕,可以丰富和增加城市的文化多元。
误区现象2:外来和尚到当地照念外地经
我曾参加过南方城市的一个雕塑展。当地城雕办请了一大堆匆匆而来北京的权威,也不好好听听当地情况,全是套话空话。当地城雕办把本地艺术家全撇在台下,其结果是花了一大笔钱得到的只是虚荣场面和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有些地区本地没有创作人才或为了避开本地矛盾,外求和尚,广揽贤才,这本是好事,但还要顾及区域文化的特殊性。比较妥当的还是要选择那些能念当地经的外来和尚。
长三角上的一系列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其文化形态是很不一样的。西北区域一线的西北风,北方区域一线的的皇家气派,中原区域一线的历史渊源,我们沿海一线在古代史中和中原的关系到近代史中和西方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块。
例如,上海城的独有的20世纪初中西碰撞的租界文化和殖民文化、移民文化影响,使它在集聚性和扩散性中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来自北方的山东人、西部的四川人、长江以北的苏北人、长江以南的宁波人、更南的还有福建人;还包括活跃在上海的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俄国等等各个国家跨国财团、代理机构、文化机构、使领馆等等。其中经过文化大革命中的断裂后,今天的上海二十年建设又像美国的纽约、旧金山、法国的巴黎、澳大利亚的悉尼等一样恢复了国际大都会的状态。就长三角其它城市而言,城市的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所构成的“地域空间”性和上海不一样的。相对各地明显的“地域空间”而言,上海更是一种“流动空间”。像杭州,有它如何保留古城风貌,同时激活历史和发展当代问题。所以在西湖沿线整治过程中,以宋代时期的西湖水域为蓝图,保留大量自然生态,同时严格把握人文景点增设的数目和各座雕塑的形式、材质、尺度。很好的处理和兼顾了各方平衡。
所以,好的城雕策划不是把一个城市在历史长河中基于这个地域、民风、民俗的特定性形成的差异给抹掉。而是强化一个城市对于其本身的本土文化及区域身份的自觉和反思。
误区现象3:众口难调
城雕展开群众评议常常事与愿违。一个城雕出来老百姓讲好的少,说不是的多,而且想象之丰富让你苦笑不得,从而搞得具体抓这方面的领导缩手缩脚。这里很大的原因是宣传创作意图、雕塑语言、表现形式不到位。城雕办有责任对百姓进行观念引导。这件事如果不主动,就会被百姓的杂谈左右;而被大众左右的东西就不可能是先进文化。例如华盛顿越战纪念碑曾受到很大争议,但现在被时间证明是杰出的创作。
误区现象4:套用一般基建工程招标方式
一些城市城雕混乱,质量品味恶俗,连“行活”也够不上。有次我还碰到一个审计人员,他用做不锈钢锅的计费来量化雕塑的创作和材料制作费;城雕招标也没有专业不专业划分,一个著名雕塑家和乡镇业余的雕刻包工头一起招标。 误区现象5:雕塑打假
现在一些甚至根本不是雕塑专业出身的人到处招摇撞骗。雕塑创意能抄的抄,能混的混。大走后门,托关系搞腐败。我们不难看到很多盗版城雕。这些人大肆混水摸鱼的状况严重的扰乱了城雕创作。
总的来说,从正面的角度讲,这些年创作的城雕阶段性为城市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如果从寻求经典的角度,那是杰作太少。如果简单地要求城雕一步成熟。无视城雕发展的复杂性,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各种数据。但无论如何。城雕是一项树立城市形象,展现城市软实力的文化产业。1984年美国奥运会上投放了大量公共艺术品,大大提升了周边的经济效益。据说,每投一分钱在当时产生了24倍经济收益,显示了城雕和城市发展密切的关联。随着长三角又一次经济腾飞即将来临,建立一个先进的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策划人制度已经非常急迫。采用有法律效用的专业城雕创作资格证,采用有法律效用的专业等级招标制来配合具有先进理念的策划人理念,尽早结束目前城雕混乱的情况,创作出我国一流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城雕。使城雕真正展现一座城市的应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