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上最后的红玫瑰



时间:2005/10/25 10:40:30

武康路113号

  巴金写过《家》,在长期生活的上海,巴金有过几处家。巴金喜欢玫瑰,玫瑰映照着巴金充满热情、崇尚理想、追求光明的精神世界。于是,我们带上他喜爱的花在上海寻访他的家——

  步高里52号

  “一·二八”战火,轰毁了青年巴金的梦。他和友人从闸北“逃难”至步高里,遂为上海文化界出版的一份抗日报纸写了《从南京回上海》,记录了战火见闻,后写下了一篇抗日小说《海的梦》。

  对于这处家,巴金曾写下过:“我住在上海康悌路康益里某号亭子间里的时候,常常睡在床上听到房东夫妇在楼下打架。”就在这无数的不眠之夜,《灭亡》的情节渐渐在他脑中形成。当我站在车水马龙的陕西路旁,似乎在听他讲述抗战小说《海的梦》的写作真情:“我把我的感情、我的愤怒都放进我的小说。小说里的感情都是真实的。”

  建于1930年的步高里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记者来到这里时,好几百户人家的房子都在统一进行大修。居委会的蔡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说自己也是这几天才知道巴金曾经住过这里,但是因为时间久远自己也搞不清具体的门牌号。正当记者准备离去时,一位上了年岁的老人叫住了我们,她确定地告诉我们,是52号。这可真是“幸运的52”啊。

  敦和里21号

  1936年底,被巴金称之为“马大哥”的翻译家马宗融要去广西大学教书,请巴金住到敦和里21号帮其照看房子。巴金回忆时,曾风趣地说:“那时候,我住得‘阔’了。整幢房子,就我一人住。三楼是卧室,二楼是书房,底楼是客厅。”巴金的童话《能言树》,就是在这里写出来的。巴金在敦和里住了半年。

  在上海问路是要讲门牌号的,因为这里的里弄太多了,所以寻访巴金的这处家让记者着实费了一番周折,但是上海人都非常热情,在好心的出租车师傅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老房子依然有人居住,没有去讨饶,把手中的玫瑰摆放在了门口的角落里,就觉得心已经很踏实了。

  淮海坊

  1937年巴金曾在这里居住。巴金在这里先后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与《秋》。在这里,他写完了《寒夜》,同时完成了《狱中二十年》等译作。在这里,巴金开始了共和国初建时的紧张、沸腾而又使人充满信心的新生活。他两次到朝鲜战场访问,写出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作品,写成了小说集《英雄的故事》。他出访波兰、苏联、印度等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平友好与文化交流的工作。

  记者是最先来到这里的,虽然依旧有人家在此居住,但在门前的墙壁上镶着一块大理石牌子,上面写着“著名文学大师巴金,1937年曾在此居住”。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个牌子,内心无比的喜悦,也更坚定了寻访的信心,静静地将红玫瑰放在门前的扶手上,现在的主人发现它时会知道这是巴金的读者来了。

  武康路113号寓所

  1955年5月,巴金迁居这里。这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许多巴金研究者、巴金的热心读者都关注着这幢“独立式花园洋房”,认为这里的一切都应该好好保存,让人们永远记住,一位文坛巨匠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

  这座老式洋房这几天记者来了两回,第一次只是徘徊在门外,第二次幸运地走了进去。简朴是它最突出的风格,这是主人的喜好。如今老人离去,简朴依旧。

  华东医院

  巴金一生中最后的日子在上海华东医院度过。记者来到这里时,连日来围守在这里的媒体已经没有了,医院恢复了应有的平静。巴金的311号病房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原本是想把最后一束玫瑰留在这里,为了不为难工作人员只好离开,把玫瑰留在了楼前的草地上。一路馨香,送您远行!(信息来源:今晚报 记者高丽、摄影曹彤)

巴金最后生活的地方华东医院

淮海坊59号

解放东路上的步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