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出版人深情追忆巴金



时间:2005/10/24 19:07:48

  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

  巴金除了作家这一身份外,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出版家和名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日前举行的“文艺出版人忆巴金”追思会上,丁景唐、江曾培、郝铭鉴、郏宗培等编辑过巴金著作的出版家和巴金的弟弟李济生一起,深情追忆这位“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的前辈大师。

  一次交谈,二十余年难忘怀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回忆起1981年,他担任《巴金论创作》的责任编辑。有老编辑提醒他,对待巴老的稿子要特别小心,因为巴老不喜欢别人乱改。郝铭鉴经过审读之后,发现有些地方的确需要修改,于是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来到巴金家中。他一条一条地向巴老解释自己的修改意见,解释清楚一条,巴金便点一次头:“改。”这个秋日的午后,一位久负盛名的文坛老人和一位年轻编辑就这样站在客厅中,一谈便是大半个小时。

  二十多年后,郝铭鉴回忆起这段往事,依然清晰地记得巴金当时的虚怀若谷:“当我和巴老谈起他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时,巴老回答:‘我哪里懂什么创作,我只是当时年轻,心里想写,并且也敢写而已。我绝对不是什么创作经验,常常是信口开河,即使说得对的也只是老生常谈。’”这正是巴金的为人:评价自己谦而又谦;对待别人,无论是文坛老友还是后生晚辈,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淳朴的尊重。

  一本字典,多年写作不离手

  原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江曾培与巴老交往多年,留在他脑海中记忆最深的细节,不是巴金作品中的哪句名言,而是他书桌上一本普普通通的《新华字典》。

  1992年春节,江曾培和当时还是青年编辑的郏宗培到巴老家拜年。当时已经得了帕金森氏症的巴金依然坐在桌前阅读26卷本的《巴金文集》校样。严格地说,这张只有80厘米宽、没有抽屉的小桌子不能称为书桌,桌上除了稿子外只有三样东西:放大镜,收录机,还有一本长年翻阅、已经破旧的《新华字典》。让江曾培震动的是,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巴金竟字典不离手,保持着一丝不苟的职业习惯。当时巴金的弟弟李济生在一旁说,巴金经常翻阅字典,对待字词从不马虎,并且喜欢买字典送给晚辈。

  一段题词,印证巴金一片心

  巴金的一生是读书的一生、写作的一生、文学的一生。1985年2月,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的丁景唐请巴金为《文艺日记》题词。于是,巴金在农历新年的前三天写下了一段话:“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让我们看见更多的光明。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可以说明:我不曾玩弄人生,不曾装饰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

  追思会上,如今85岁的丁景唐抚摸着巴金当年题词的复印件深情地说,巴金先生一生都在用自己的作品和言行为广大出版人树立榜样。巴金的文字和为人,为无数的读者带去了希望,带去了勇气,带去了追寻光明的力量。(信息来源:解放日 韩璟 记者姜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