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金星,照我心
- 时间:2005/10/21 17:28:04
市民王银发来到巴老寓所前,表达对巴老的敬意。
1999年7月28日,在浩淼的宇宙中,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8315的1997WA22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2005年10月17日,巴金西去,回到属于他的那个星座,他天上的“家”。当记者走访他生前居住的寓所、故居以及巴金在上海的第二个家———作协时,无论是受过他扶持、教诲的晚辈,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还是仅仅阅读过他作品、与他素昧平生的读者,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老人:善良、纯真、平易近人、敢于说真话……
悼巴金,陌生人顿成知音
当记者来到巴老家,门口已经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家住五原路的傅庆恒今年76岁,是一位从小就读着巴金作品长大的“巴迷”:“我一直喜欢巴老的书。知道他过世的消息,特意来他生前住过的地方看看。有些书写了也没有人看,巴老的书写了50年还一直有读者。”
就在傅庆恒默默悼念巴金的时候,又有一个人骑着助动车停在了铁门前。59岁的王银发特意从卢湾区赶过来,为的也不过是从门外看看巴金的公寓:“我喜欢他的小说,也喜欢他小说改编成的沪剧。我唯一一次花几百块买票进大剧院,就是去看沪剧《家》。”一听同是“巴迷”,五分钟前还是陌生人的傅庆恒和王银发马上变成了知音,兴奋地聊上了。他们说:“不管哪个时代,巴金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会变的。”
深鞠躬,愿巴老早日安息
作协底楼大厅的巴金图片手稿展自开放以来,敬献花圈和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各地读者寄托哀思的一个集中去处。摆在大厅正中的是一尊以紫砂制成的巴金头像,面容慈祥、眼神坚定,底座上刻着巴金的名言:“把心交给读者”,塑像前是一篮巴金最喜爱的红玫瑰。不少读者走进大厅,会先向塑像深深地三鞠躬。
展览展出了巴金生活、写作、出访以及与冰心、夏衍、萧乾等老友在一起的50余幅照片,200余本作品以及部分珍贵手稿。50余岁的孙庆富站在巴老的照片前,久久不愿离去。“我父亲从作家协会创办开始一直到文革前都是巴老的驾驶员,巴老看着我长大。他为人和蔼、没有架子。文革时,巴老送给我父亲的一套《家》、《春》、《秋》被抄走了;文革后,巴老又主动补送了一套签名本。”孙庆富逐渐陷入了当年的回忆:“他生病时,我们去看望他,他因为气管插管不能讲话,但他的意识很清楚,能听懂我们在说什么,说到怀旧的事情他的眼角会有眼泪流下来,看得人心里很难受……希望巴老早日安息。”孙庆富转过头,不让人看到他眼角的泪光。
广玉兰,半世纪默默相伴
巴老生命里的最后一段旅程,在华东医院度过。1999年后,巴老在南楼西侧的两间病房里度过近6个年头。顺着阳台往外望,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是两株已经120岁高龄的广玉兰。从1954年巴金在华东医院看病算起,这两株树在半个多世纪里,默默伴随着巴老走过风雨坎坷的中年,深刻反思的晚年以及重疾缠身的最后岁月。
如今,风景依旧,只是斯人已逝。那空荡荡的病房和空气里充满着对逝去者的怀念。初秋的微风掠过,枝繁叶茂的广玉兰沙沙作响,仿佛写满了追思的哀愁。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巴金曾经在一篇题为《星》的散文中写到:“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巴金朴素真切的文字,博大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拒绝遗忘、摈弃浮名的文化良知,如同点点星光,照耀着后人前行的方向,温暖着我们的灵魂。这颗星,叫巴金星。(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韩璟、李君娜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