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睡24小时安度水土不服 昨天上午正式开箱检验
被“父亲”、法国奥塞博物馆馆长勒姆瓦纳强调“先前从来没有外出旅游过”的法国印象派大师马奈名作《吹短笛的男孩》,前天凌晨和“他”的20个“伙伴”经过一路颠簸,抵达离乡万里的上海,来赴一场“法国印象派画展”的盛宴。第一次长途旅行,“吹短笛的男孩”会不会水土不服?
上海美术馆的专家们对他们可谓十分体贴,特别安排睡了24个小时以后,才在昨天上午开箱检验。经过了一天调整,初步度过了水土不服期的“小男孩”悄悄睁开了眼睛。12月9日,他和他的“伙伴”们将在上海美术馆正式亮相。
身裹冬服孵空调
在工作人员与保安人员的重重护卫之下和专业人员的指挥下,《吹短笛的男孩》由两三个人抬起,轻轻放在铺好了软毯子的大桌子上,先是平移,然后翻转,几次之后,才打开包装:一层大箱子、一层硬海绵、一层小箱子、一层硬海绵,再来一层专用纸,“小男孩”的“冬衣”真是层层叠叠,让人拆到手酸。
在场的法国专家拿出各种仪器不停地测试着,据介绍,这是为了给“小男孩”在上海提供一个最好的“生活环境”———名画暴露在空气里最适宜的湿度是50%左右,温度最好在18℃,要求十分严格。
接下来就是中外专家们的工作了,同时“伺候”“小男孩”的包括一位法国奥赛博物馆典藏部负责修复古画的专家,一位中国美术馆和一位上海美术馆的学术部人员,一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的志愿者翻译。他们首先要检查画框的四周,看一下上面的金粉有没有掉落,还要检查一下画框有无剥落或者缺损的地方,然后把画框反过来,看看背面的情况和画有没有移位。
呵气喝水都害怕
最最重要的是检查“小男孩”的“皮肤”,检查者头戴特制的双层放大镜,手拿一只小的手电筒,像拣绿豆一样一点点仔细查看,看有没有画作表面颜料剥落或者有裂纹和小孔,有一点点瑕疵都要马上标出来,和原来的档案比较,以确定是新伤还是老伤:看起来永葆青春的“小男孩”其实已经度过了百岁春秋,细细密密的老伤不可避免,不过如果有新伤的话,就可能是“旅行”过程中被照顾不周了。昨天“体检”显示:在如此严密而体贴的呵护之下,“小男孩”自然毫发无损。口说无凭,法国奥赛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三方代表还都在“小男孩”的“体检报告”上签了字。
不过,到正式展出之际,“容易受伤”的“小男孩”仍然需要上海市民的关爱:也许你不经意呵口气,吐出来的二氧化碳就会损伤“他”的“体质”,也许你累了想喝杯水,这杯水所引起的空气湿度的变化也将导致“他”的“水土不服”———这倒应验了一句话:真正的艺术精品,绝对会让你“摒住呼吸,激动得口干舌燥”!
“亲密接触”提都别提
“好色“,是法国印象派画作最大的特色,光影的运用与和谐曾经让多少追随者和欣赏者心醉不已。这次到上海的,就是一个典型的“阳光男孩”,在“他”的法国父亲的再三要求下,上海美术馆特地将“小男孩”和他的“伙伴们”的“起居室”刷成灰绿色,并且只给每幅画打上柔光,整个展厅都是昏暗的。这样才能制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又避免了反光给欣赏者带来的不便,让热爱“小男孩”的上海市民真正能够体会到印象大师所营造的“阳光的效果”。
“小男孩”将于明天正式入住上海美术馆的一楼展厅,除了粉刷之外,整个展厅还要根据展览的要求重新设计布局。美术馆的工人在展厅里面做了一个优美的S形墙,将中心厅从中间分隔开来,形成四个相通的区域,观众进展厅后,按照一个固定的方向流动,以保证“小男孩”无需因为面对太多的“客人”而“累”得心力交瘁。观众在欣赏“小男孩”的时候也许无法做到“第一次亲密接触”———“他”的前面有一米的隔离区,用白色的粗麻绳隔开,同时墙壁的下方也有红外线自动报警设备。昨天下午,记者到展厅参观时,看到每面墙的底部都有几个小小的黑色方盒子,只要靠近墙壁一点点,盒子上的红灯就会亮起来,并且发出“请勿靠近”的语音提示。
这次展览的布置会力求真实完美地将印象派的发展历史呈现给观众,作品的排放顺序主要按照主题来分类,不过身价8亿的“小男孩”当然地位超群,“他”将被安排在最显眼的位置。此外,展厅还会设立15个牌子,按主题归类后向观众简单介绍这些作品各自的风格特点。(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