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朦胧 人朦胧——漫说陶为浤先生的月夜山水画艺术



时间:2015/1/13 12:53:30 文章来源:仲敬干(美术评论家) 
    说真的,我实在不想用,曾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来做我写陶为浤先生文章的题目的。但是,当我打开《陶为浤画集》时,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比这歌词更合适的文字了。

  事实上,大家也都知道陶为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陶冷月先生的公子,(冷月大师是公认的“开宗立派”的大家,大师在艺术风格及对中国画的贡献上,至今无人能及。著名收藏家张振宇先生对冷月大师有一个精彩的评议:‘读冷月大师的画最教我佩服他投入画里的真情拟就了他制图的神功。古往今来传统山水画中中西合璧能成就者本就无几,他却单枪匹马扛起一面大旗,让我们看到了这一脉的革新扎扎实实多了一份落落大方的媚实,呈现了一款楚楚动人的仙境’)。

  而为浤先生1940年就出生在这样的艺术世家里;他自幼随父习画,并先后师从刘海粟、张大壮习山水、花鸟画;又向陈巨来、钱君陶学习篆刻。是一个艺术功底扎实、全面的艺术家。在我还不认识陶为浤先生之前,心里还曾想过由冷月大师开创的“夜色山水”、“冷月”画派的后继无人而忧虑过。这个画派是前无古人的,冷月先生独步古今的笔墨意味,也一直是中国山水画的冷门艺术。从艺术不可“复制”的角度来说,陶为浤先生做到了从冷处里到热衷于这一艺术,应该说是多多鼓励才对。所以,现在我又为冷月先生的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和祝贺的。

  说来奇怪,中国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虫鱼;也无论是什么样的题材,表现的场景、发生的故事,大都是在白天,或是在阳光下,或是在黄昏里。总之是白天的具多,但是在同中国画一样辉煌的中国古诗词里,以描写月光下之情景却举不胜举。如“江清水净月近人”、“海上生明月”、“床头明月光”、“寒塘惊鹤影,冷月葬花魂”等。当然这也不存在什么因为……所以的关系。至于绘画艺术,是人思想之后的结果。正如古人说的:“过于目,感于心,传之手而为象”,这就是创作的整个过程,我们常说的有感而发也是这个道理。陶为浤先生的山水画,在继承冷月大师笔法的基础上,将“陶式”“夜色山水”画的意境、神采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当“白日依山尽”时,我们不妨打开为浤先生的“夜色山水”,感受一下夜色之中山水的灵秀之气;当月如钩时,也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享受一下,月光下的安逸、静寂之美。

  如此,我们在月朦胧、山朦胧,云朦胧、水朦胧,树朦胧鸟朦胧,灯朦胧人朦胧的意境中,共赴自己的心灵之约。

  为浤先生的山水画,因取景全在夜幕里,这无疑给画家增添了难度:一是明暗之难;二是虚实之难;三是对比之难;四是黑白之难;五是月光与流云之难;六是光与影之难;七是布景之难;八是色彩之难;九是强弱之难;十是月影之难。然“十难”之难,在陶为浤先生的笔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如《秋天万里净》、《烟水苍茫》、《苍水烟波初寒天》、《天清江月白》等,把夜深人静时的况味儿都一一道尽了。也由于是“夜战”,为浤先生在用笔时,笔法就不能大开大合,而是小心翼翼;在工写的法度上,就不能点染随意,而是随类、随形施彩;否则都是对夜色的无情破坏。而为浤先生显然是注意到了这一点,他的作品不光是夜色迷人,就连画面中透出的意境,也都是那样的燎人心思。这不就是艺术的最终目的么,它带给人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按摩。除此而外,艺术不能帮人做什么。

  如果说按摩,那我真的是喜欢《秋天万里净》和《烟水苍茫》的意境。尤其是《秋天万里净》中的画面,高天上是一轮明净的秋月,秋月的四周是去留无意的闲云,在秋月的映衬下泛着淡淡的清辉;远山悠悠,近水淙淙;岸边的帆船以及岸上的农舍,农舍中朦胧的灯火,透过窗口映照在淙淙的水面上。我似乎感受到了,刚刚打鱼回家的渔民在享受天伦之乐的氛围了。是想,同样是一个场景,白天的意味,就不会有这般的清静了。《烟水苍茫》也是这样,只不过它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夜深人静时想不到还有这么多精彩的故事,而精彩的故事,非笔墨是不能感受得到的。

  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因为在朦胧中,梦开始的地方总是最美的;而为浤先生正是这种朦胧仙境的制造者。

  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