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的水墨 心灵的清唱



时间:2014/1/27 13:22:19 文章来源:仲敬干 

——品评沈保良先生的花鸟画

沈保良作品《碧筱临风》



  沈保良是我在桐乡认识的花鸟画家,记得是两年前“嘉宾”了由谢海策展的某次活动上,保良是作为吴一峰艺术馆馆长的身份出席这次活动的。就这样,在匆匆忙忙中认识了保良,保良也在匆匆忙忙中拿出他的作品照片让我多多“指教”。而在一一查看作品后,顿时觉得真是江南多才俊啊!回到上海后,一直记得保良的作品,也一直记得与保良就艺术创作、艺术风格等画事方面的短暂交流。

  说到画事,曾有人问我:就你当下的所为,你最烦的是那一桩事情?我脱口而出说是“画事”。为什么说是画事呢?事实上如今的画展、画册、画廊等各种活动如研讨会、欣赏会、评奖会;画家方面的国际大师、国际美协、国际友人;国内方面的“独树一帜”画家、“大红袍”画家、“共和国功勋”画家等到莫明其妙的头衔、称号,搞得我等晕头转向。反正在当下的艺术界,我个人的结论是:没有不是中国大画家、主席、院长的,很少有干干净净、纯粹到“画家”二个字;也没有不是著作、画册、月历等遍地开花乱飞的,很少有画家说:我没有出书!。……然而,当我为这篇小文再次向保良索要更多资料时,保良在电话中跟我说:“……没有出书、也没有其它方面的分类画集;考虑自己的作品离出书还有一定距离,否则书印出来了同行人会笑话的,收藏家也不卖账的。我出道比较晚,现在只有埋下头去虚心学习,努力追赶,创造自我,其它别无他求,要出书那也是以后的事!。”

  听保良这样一说,我为他这种冷静、知不足的态度十分叫好。说实话在大师“满天飞”的时尚中,他仍然能保有这种品德也是难能可贵的。我认为。事实上,我由于在艺术市场混过一段时间,对画家的行为以及对画家的作品,可谓“见多识广”了。看得多,就知道得多,所以目前能入我眼者的艺术家及作品真是越来越少;而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的画家则不在少数。在我看来,保良至少拥有一颗纯净的心,所以保良的作品是纯净的,纯朴的,甚至是纯正的;所以保良的作品是发自其内心的清唱,字正腔圆,清风明月,清清爽爽。他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秉承了“纯”字和“清”字。“纯”是保良作品的骨,“清”是保良作品的神;其笔墨苍劲而工整,极富秀雅之美。由于保良的艺术创作抓住了“纯”“清”这两个字,方向明确,所以创作起来就完全自我,他不刻意去模仿谁,也不会去做追随者,在风格上完全自我,自由生发。追求作用品如何能表达最佳意趣和审美情趣,放手次要的,用足主要的,以意造境,成竹在胸,境由心生,情态如歌,这些可以说是保良作品的基本机调。

  比如保良有一幅作品叫《碧筱临风》,这幅作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应是保良的代表作,我认为也是其划时代的,不可多得的一幅作品。该幅作品整个画面布局大气,构图完美,立意深远;艺术语言丰富高雅,在静与动,虚与满,空与实的宣纸上上演一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效果明显,令人难忘。

  自古以来,任何一位有成就的绘画艺术大家,对自己所追求的笔墨语境,个人风格,从来都是心存敬畏之心的。保良亦然,他没有满足于传统笔墨形式上的开合之间,而是不断的求新、求变、求真、求不同;寻求中国画意境的再突破,以及画趣更新,格调更高的笔触语言。事实上,回头再看《碧筱临风》这幅画,就不难发现保良所做的努力和实践了。《碧筱临风》整幅画也就三种物象:即竹、石、鸟,三种物象构成了静、动、稳、空、虚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尤其在空间的处理上,保良不失时机的借助手中的画笔,渲染了自然界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致。比如画面中黑色的八哥是动的,但是它被定格在将要飞过的碧筱之间;太湖石是稳固的,但是它的漏透又平缓了重心的偏移。总之《碧筱临风》传达了保良的创造力和对作品的把持力,传达了花鸟画之外的人性美,人情味!

  保良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时代的人,似乎就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平衡。从艺术家的角度去说,他们听到的、学到的、看到的也多是传统的教育要多一些;而基于创作、创造如果老是传统下去,那么就谈不上“笔墨当随时代”,谈不上创新和个人风格的确立,陈陈相因也正是创造的大忌。这些,当然保良是深有感触的。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大都是感官的,然后才是内容提要;无疑保良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这种笔法神采,线条自由,来龙去脉,直白到位;点线墨镜,情景交融,浪漫抒怀。更重要的是保良始终保持对艺术的敬畏和敬重之心,始终保持对艺术的自觉,不敢马虎,不遗余力。我想艺术创作须要这样的艺术家,收藏家也须要这样认真的艺术家的;同时,我也坚信,保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2014年1月20日仲敬干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