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谷 东庄图——《东城》



时间:2013/11/6 14:02:29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东城》

  创作过程中的所想、所思、所遇、所作、所为——

  北京大学老朋友、著名学者与策展朱青生来电,告诉“中国现代艺术挡案”机构与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有个《素描基础:新中国画的革命》的吴作人研究展想在上海展览,并力邀我作为展览第一策展人,他谦虚地说自己是第二策展人,并请吴作人的外孙女吴宁作为第三策展人,并希望我写一个上海展的序。以下是序的草稿:

  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进步使西方艺术史建立了一种与其相匹配的认同价值观并趋于所谓的完善,对西方而言,因其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使绘画的写实方法一度成为“正统”,让上个世纪初来到西土学习的中国学子奉为“经典”,吴作人也未能例外。

  在中国,讲究的是继承传统的方式的正统,讲究风骨显现,气韵生动,品逸论神的正统。但中国绘画理论与观念对吴作人早年所处的他想“对于要以写实方法为根本的观念已经非常坚定和执着”的年代里,冲突是必定的,冲突是必然的。这并不是吴作人及吴作人们不晓得中国绘画历史,只是他们想以发展的观点用西方的方式来改造或改良中国绘画,使其具有当代性。事实上,吴作人们那时是飞不过这一昆仑大脉的。

  作为一代大师,吴作人的历史贡献在于他认识到这昆仑大脉的博大文化内涵。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几乎没有一位像他这样自觉地通过中国书法写意性的线来表述、感悟和寻找“造型”这一西方艺术语汇内涵之间的关系的。

  吴作人的书法起点,不从通常魏晋入手,而是直取周秦的篆书的路经,让人感到他的立意的高古与格调的独特,吴作人的篆书让人联想到明季李东阳的笔意和文化趣味。“由于他本人的特殊文化教养”,使他在书法实践中感受到了,线对中国画造型“概括”的意义,并阐发出“可以超过素描和油画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观点。这是从未有人提出过的有意味有学术前瞻性的话。

  书法的“线”在塑造对象的过程中,被吴作人融入于形体之中,进而又使之与面相结合,融入形体之中而成为体量。这是他对中国画的革命性贡献。吴作人的“线”使他的中国画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当下时代的气息,他篆书线的那种沉厚、张力的精神体现在作品之中,有着别有意味的概括与别有情趣的诗意,成为吴作人先生的艺术格调。线与线之间的顾盼与前后关系,其实是一种气息与生命连接的关系,吴作人将此的深刻认识赋予了一种特别的精神寄托与造型方法,使他成为中国水墨画新风格当之无愧的创建者。

  书法的线,特别是篆书的线所体现的历史感、造型感、文化感和纯粹感是否与吴作人的性格很相似呢?他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种方式或发展路经?这与他作为中国油画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中国水墨画新风格的创建者的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必然关系呢?

  看来,我们要做的事,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很多的课题等待着我们。

  我们怀着对前辈和经典的敬意,以我们的热情和执着,自觉承担起为大家写史、为大家塑像、为大家立传、为大家讴歌的使命。不是吗?




《东城》局部之一


《东城》局部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