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相礼 (1974年出生于中国安徽阜阳)
潜水艇存放在一片湖滩草丛内。北京房山区有一处少有人知的水域。从位于马连道的租住屋出发,需要倒两次公交车,再步行四五里路, 来回要花上四五个小时。 连续两个多月,发明家陶相礼几乎每日往返于此。凭着想像力,“我是天才,迟早要干出点出人意料的事儿。” 他造出了潜水艇。 6.5米长, 几百公斤重,艇身用五个大汽油桶焊接而成,尾部装有两个汽缸和尾翼,顶部是防水探头,可手动360°旋转。潜水艇内部空间狭窄,只能容纳一个人,包括测压仪、监控器、供氧器。 旧货市场淘出的零部件打造潜艇,艇身由简单的金属桶打造。 出生于安徽阜阳,34岁的陶相礼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的打工者,不看书、不上网,16岁离家闯荡京城。做过建筑工人、饭店服务员、开过杂货店…“重要的是,你敢想,敢做,并尽一切努力去做。
我们先到了陶相礼在北京城里的家,那是夹在新建的一栋高楼大厦间等待拆掉的破旧社区,随著细细的小巷,转到了他约十平方米大的家。因为有女朋友打理,房间虽小,却显得干干净净,那张干净的大床占了主要空间。陶相礼从床底下拉出一个模型放在地上,用遥控器控制螺旋桨,螺旋桨向前时即可前后行走,据说向下时可往下潜,向上可以飞起来,他说这是世界首创三位一体的乘载工具,我问他“中国古代也有同样的幻想,是什么你知道吗?”他想不起来,我告诉他“是龙。”
后来我们跟他到北京郊区房山的水库旁,冰还没有化,他的潜水艇冻在冰里,我们跟着他走到冰上。他打开潜水艇的几个大锁,将盖子掀开,潜水艇内仪器应有尽有 ,方向仪、能伸出水面能三百六十度旋转的瞭望镜、动力推动引擎、排水进水让气出入的气阀轧,甚至还有供氧系统。我也想坐进去看看,但是我的身高太高,坐不进去,可见整个潜艇是以他的身形打造的。我问他“在水底下会怕吗?”他说“不会。”我说“是不是很安静呢? ”他说“是的,我很享受。”我感到这是他平时晚上在卡拉OK工作,徘徊在大都市社会底层来自农村的青年,找到回乡般瞬间的享受。我问他潜艇在水底下推进的速度,他说这是小秘密,尚未公布,是留着亮出来给媒体曝光用的。我说“你不是认为媒体宣传对你来说都不足挂齿吗? ”他说“但保持持续的媒体热度,可以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
这次展览,我请他设计一艘航空母舰,但要有自己的创意,他迅速提出在巨大平台下紧束的舰身处掛上潜水艇的创意,由此可看到新一代的农民发明者,一开始就想做世界上别人没做过的事情。
李玉明 (1941年出生于中国湖北武汉汉阳)
刷了一层薄漆的潜水艇“霞光五号”被绳子固定在岸边,另一根20多米长的钢丝绳将潜水艇和岸上的一辆卡车连在一起……这是武汉黄家湖大学城附近一个池塘中的潜水艇,“霞光五号”。它诞生于当时67岁的蔡甸农民李玉明之手。小学文化程度,多年来痴迷建造观光型潜艇。从2004年11月起,先后制造并试验了“霞光一号”、“霞光二号”、“知音号”和“霞光四号”。没有装动力系统的潜艇需要卡车的牵引。在卡车的牵引下,潜水艇被拖行10米,在2米多深的水下潜行10秒,潜艇重新浮出水面。 李玉明钻出水面上的潜艇,宣布“霞光五号”试航成功。 旁观者中发出舆论,声称 “发明者精神可嘉,但潜艇一无自主动力,二不能长时间潜水,很难说是成功。” 李玉明却不以为然,“要是有资金,这些都是小事情。”
李玉明每天早晨起来先去买菜烧饭,再替中风的老婆洗脸,让老婆吃了饭后,就让她在门厅后坐着,他则在门口开始制做潜艇,这样可以边工作边照看老婆。 老婆却静静地看着他工作的身影,以及门外的景色,日复一日。这里曾经是农村,现在成为公寓楼群,李玉明为了做潜水艇,把房子都抵押掉了,他相信潜水艇的创造是造福于人类,因为人可以在大地和空中自由旅行,但是这个地球有超过一半的水底世界,他希望可以制造一个观光性的水下游艇,他也认为古老的中国人是很有智慧的,现在中国的飞机船舰技术都是模仿西方的发明,他一直想做一件大事,但我感到了不起的是,他利用鱼鳍的原理,探索潜艇下沉上升,这种从仿生来的启发是很有意义的。他天天在门口敲打,如何让邻居们忍受? 他必须把来自媒体、专家等的报导和赞赏,都以毛笔书写在门口的红纸上,大张大张地张贴出来,巧妙地告诉人,他是很认真地在做大事。 从2005年2月我买了第一件农民发明物即他的“霞光一号”至今,除了他被政府沉下去的“霞光二号”不算之外,每一件几乎我都收藏了,一方面我被它的艺术造型魅力所吸引,另一方面我感到需要给与支持,让他不断地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与农村的发明家相比,在城里的农民发明家更艰苦。
曹正书 (1941年出生于中国四川安县)
曹正书造飞机已有20年的时间。他造的飞机按鸽子的身体比例设计,飞机翅膀面积和机身重量与鸽子的成正比。
在大多数人看来,曹正书的这架飞机实在是简陋—飞机长2.5米,前方有个独特的风力导向器,负责控制方向, 两翼是由蓝色尼龙塑料布制成,机身的撑杆仅有部分是轻铝管,为了减轻重量,里面的支架是由杉木棍代替,前后两个螺旋桨的叶片,都是由铝片切割而成,飞机的骨架几乎都是由小拇指粗细的钢丝弯成,中间还焊接了一些锈迹斑斑的三角铁,飞机的轮子是童车车轮,飞机前后各有发动机,前面的由雅马哈摩托发动机改装,后面由汽油机改装,分别带动一个动力螺旋桨 。
虽然试飞了数次仍未成功,但是对于曹正书来说, 对生活中自己所不知道的科学原理,他都感兴趣,都要刨根问底。他也受邀参加四川省广汉市民航飞行学院举办的“人类动力航空百年纪念”研讨会,并坐上了一次真正的飞机, 成为四川大学107年历史上第一位受邀进入校园座谈的农民。 他的执着精神,感动了许多人。
从成都到曹正书居住的村落,要经过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一路上遍地都是成片的油菜花田。曹正书做了二十多年的飞机,始终无法飞上天,隔壁村的王强,一做飞机就成功起飞。因此曹经常向王强询问做飞机的技术,王说曹的飞机很可爱,但要飞起来,除了发动机的马力要大之外,制作功夫也要跟上,否则会一路掉东西! 曹把自己的飞机设计得还很科学,通往村里只有一条两米宽的土路,因此他必须把飞机设计成机翼可以向后收起来,成为汽车的样子,他一直在等待村里修一条好的水泥路,这样他就有跑道了。他捐了两百元做修路用,他说路修好后再捐两百元,这样让飞机使用跑道时,比较不会有人说话。但我们发现,在修路的同时,电线杆已经在架设了。他太太走到我们身边,悄悄告诉我们,“千万别替他买功力大的发动机! 老头子喜欢做飞机,玩玩可以,但要是真飞起来,就会玩出人命的! ”曹正书天天睡在工场里,搭著蚊帐,我说“你干嘛要睡在飞机旁边? ” 他说怕人把飞机拆了当材料卖掉。我说“你做了这么多年的飞机,怎么我只看到一架? ”他说“我都忘了造过多少架,足足有十几架吧,但不成功我都拆了,把材料重复用在新的飞机上。”看来他跟小偷一样,知道材料珍贵。临走前他送我们出来,门口仍是满片的油菜花,他悄悄地说“赶快帮我买个好的发动机吧! 我现在这个发动机,百分之八十是飞不起来的。”我们心里都暗笑,他还相信他的发动机有百分之二十飞起来的希望! 只要飞机能飞过油菜花的高度,他的梦也就实现了。
熊天华 (1975年出生于中国广东连平)
“河源怪人”,连平县田源镇青年农民熊天华的童年充满着好奇与梦想,14岁那年,由于家庭困难,熊天华考上初中后读了半年便辍学在家,此后,熊天华一边坚持自学,一边坚持外出打工赚钱,一有时间便闭门自“造”飞机和冒险进行试飞活动。熊天华先后造出四架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飞机”,且在屡次试飞过程中均以失败而告终。他的飞天梦仍难如愿,“飞机”在飞起上空50多米高后,最终因木质螺旋桨突然发生断裂而“坠落”在距离起飞点300多米远的一处山坡洼地上,所幸机上二人安然无恙。 机身高2.05米,长6.8米,整机重达130多公斤, 发动机功率为65匹马力。
熊天华说他还在牛背上放牛时,就喜欢看蜻蜓和燕子,我感到他在天上飞翔的时候也连接着他摇摇晃晃的牛背上的梦。他喜欢做双翼的飞机,确实很像蜻蜓。他梦想能够有一个很大的停机坪,这样可以把他做的好几架飞机都放在那,天天看得到,而不必拆散,东放一堆西放一堆,其实他想做的是一个航空俱乐部。由于飞机的材料都相当轻且薄,因此需要高端的电焊技术,为做飞机而学会了电焊,因为这个电焊技术而成为三乡五里的名人,一年两个月的电焊工作就可以养活他接下来十个月的飞机梦。据说围着他家村庄的高地,最低也有五十米,但他的飞机只能飞起二到三十米。有一次他装了更大马力的发动机,带着他的投资者搭乘双人坐的双翼机,飞行三百多米后,还是没飞过五十多米的高地,幸好速度并不快,双翼机浮力也够大,两人幸运地毫发无损,看热闹的民众们,蜂拥而上,大家高高兴兴地和他们一起把破了螺旋桨的飞机扛下来。
王強 (1976年出生于中国四川安县)
“这小伙子骑的啥?飞机?”72岁的黄大爷不断地摇头,“我这辈子还没见过飞机,原来飞机就是这个样子。” 慈溪浒山街道理发店里藏着一位“飞行员”。 王强是四川安县清河镇人,全家都在从事理发工作。 初中毕业之后,因为家境贫穷,16岁的王强在镇上学理发。之后去北京打工。无论身在何方,王强工作之余的唯一乐趣就是埋首于航空、舰船知识方面的杂志和书籍中。 他的父亲认为儿子是在异想天开,“你又不是鸟,怎么能上天呢?”有一次,他在一间修理铺里发现了一台旧的雅马哈250赛摩发动机, 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当初买下它,是因为总觉得有一天,自己能造架像模像样的飞机。” 但梦想离现实的距离似乎很远。 王强回老家开了一家美发厅。但看着发动机,飞上天的念头不可抹去。 王强砍来青冈木制作螺旋桨,选用普通钢管做机架材料,使用了厕所下水道塑料弯管做油箱,机翼的梁结构为铝合金,机翼的肋则是木材,对发动机进行了改造。“王强一号” 诞生了。机翼展开长为8.5米,机身长5.6米,高为2.3米,自重78公斤, 据说飞行极限高度可达到3000米,时速可达到120公里。
做美容师的王强,长得很帅,有很多粉丝,又喜欢赛车赛摩托。我说“你是不是对速度很迷恋? ”他说“可是飞机在天上其实感觉不到快,因为高的缘故。”四川地震压坏了他的飞机,他正在重新制作,工场隔壁就是一间航校,因此时常上空一阵阵的飞机轰然而过,我说“这是不是很诱惑你,使你很煎熬? ”他说是的,但是航校的训练生开的是别人的飞机,我喜欢在自己的飞机上,感到那就是我自己的翅膀 。他的飞机可以在空中飞一个多小时,周围航校机场的人都很欣赏他,甚至给(delete)会特别批给他一个航道,让他也可以起飞。他的梦想是有一天政府可以批准,让他驾驶自己的飞机,从锦阳飞到一百多公里外的故乡安县。
徐斌 (1975年出生于中国浙江衢州)
总重120公斤,手工木制的旋叶,简单的金属机架、橡胶轮,有尾翼和螺旋桨。 发动机从网上购得,驾驶椅是从汽车上拆下来的座椅。20岁的徐斌梦想亲手造一架飞机去蓝天翱翔。他打造了自己的第一架飞机。 发动机来自荷兰,一台重45公斤、功率50马力的二手航空专用发动机,经过组装以后,这台长2.7米、宽1.7米、高2.1米的自转旋翼机能在25分钟内完成了俯冲 、急转弯等“高难度”动作。
有一次徐斌的飞机从三十米的高空垂直掉下来,所幸并无大碍,那次以后他感到飞机并不容易使人受伤,他曾四次在空中发动机熄火,他说是飞着飞着很过癮,忘了已经没油了,但只要有一定的风,飞机的旋翼仍可让机身轻轻地降下来。他对政府的法规很不满意,希望政府能给航空爱好者一片自由的天地。他悄悄带我们跑到一个新的开发区,驾飞机给我们看,大片的农地被剷平,高楼大厦尚未建起,很像新一代农民的命运,因为城市化而改变了生活状况。徐斌首先站在座椅上,用力把旋翼转起来,让无动力的旋翼顺着风旋转,就像小孩的风车,这时他赶紧坐到了座椅,加大身后螺旋桨的马力,让整架飞机向前冲,这样旋翼便动得更快,他接着把飞机向上拉抬,飞机就轻轻地飞起来了。每次当他离地轻轻起飞的瞬间,都是我最感动的时刻,离开地面的重力是那么的不易,乘风浮起来,盘旋空中,何等自在。
徐斌不但飞机做得好,使用最现代化的工业材料和制作工艺,而且他的驾驶技术又超高,他说全国有一万多的旋翼机发烧友,但只有一二十架的旋翼机,大量都飞不起来,或起飞后便摔下,飞机就破损,其实失败的原因是驾驶水平不够,因此他经常教人如何驾飞机,或者开别人的飞机,向人证明那架飞机已经成功了。他使用父亲留下的破旧小工场制作飞机,他的目标是要建立现代化的生产线,日产一到两架 旋翼飞机, 还要办航校,大堆材料已在等待排队组装,父亲的破旧办公室已经回不去了,一栋五层高楼已在雄心勃勃地盖起,他说到时可以让父亲替他管理员工,他专心在生产和技术。我提醒他,到那时候得到的同时,也将失去不少。
吴书仔 (1942年出生于中国江西铅山)
一辈子都生活在江西铅山焦坑村的大山里,地处武夷山区,交通极不便利,与外界的交流信息不畅。69岁的吴书仔五个女儿都出嫁了,老伴也去世,闲着无事,在有生之年,自制一架飞机, 到大山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 作为一个在大山里活了一辈子的农民,他只是想尝试一回成功。
直升机主体由机舱和螺旋桨组成,主要材料是木材,隼接处均用角铁和螺丝钉铆钉而成。机舱直径1米,高2.5米,舱内安装了四台汽油发动机、变速器、操纵杆等装置,驾舱内可坐二人。螺旋桨转轴是一台打谷机的转轴,转轴上安装了四叶转桨叶,每叶桨叶长4米。
前往吴书仔居住的村庄,一路群山绵延,似水墨山水画般,我们忍不住一次次半路停下,翻山越岭来到最偏僻的农民发明家里,远远望去,他正在自家院子里敲敲打打做着飞机。这架很多人说像鸡笼子的木飞机,在我看来更像艺术家的装置作品,只是里面还认真装有四个抽水机。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做抽水机,这样对农田作业不是更有帮助吗? ”他说“做直升机容易,因为直升机不过是个会飞的凳子。”我想是因为他没乘过飞机,而田里的抽水机又时常故障,我问他“做飞机干嘛 ? ”他说“发展收入,还可以乘飞机飞出大山去见见世面。”我问他“想到哪去? ”他说“铅山县城。”老婆在世前,曾拆了他的第一架飞机当柴火烧了,为了不让他花掉贫困家中剩余的钱。我问他“现在你的飞机已被收藏,还要到上海展览,你也被邀请乘飞机去参加开幕,你告诉老婆了吗 ? ” 他说“已经向她的相片说了。”
村里没有公路,全村人都来送行,把老吴的飞机扛到村头的卡车上,田间小路上,人流成了一条细线,像送神明的仪式。老吴的飞机终于离开村庄,“飞走了” ,我看他一副好像要嫁女儿般的表情 (老吴已嫁出去五个女儿),我说“你到了上海,会看到它很漂亮地挂在展厅里,到时你只需要穿得干干净净,向观众讲解你的飞机。”
吴玉禄 (1962年出生于中国北京通州)
一个浑身铁皮、身躯庞大的“八脚怪兽”,“咣当咣当”地行进在稻田边的土路上,所到之处,扬起阵阵黄土。一个浓眉大眼的中年汉子端坐在“怪兽”上,七八个孩子围追着、尖叫着、笑着,兴奋得手舞足蹈。 小学毕业后就不再愿意上学的吴玉禄从小就喜欢捣鼓小玩艺,躲在他的小屋里研究各种各样的旧零件。1987年,一个高20厘米的简陋机器人终于制造成功了,它不仅可以行走,还可以跳舞,吴玉禄给它起名为“吴老大”, 之后 “裕禄系列机器人”在村里周游。它们分别按照“出生”顺序起名:“吴老大”、“吴老二”……每个机器人都各有专长,“吴老大”能跳舞,“吴老二”会跳高,“吴老三”会爬墙,“吴老八”像蚂蚱,能蹦能跳,还能翻跟头……10年时间,他发明了二十七个机器人。“他们比我的孩子还重要!” 会拉洋车的吴老二十五会边奔跑边介绍自己 ,“吴玉禄是我爹,我拉我爹去逛街,谢谢。”
吴玉禄的家贴满了各种媒体的报导,他说天天要接待媒体,很影响工作,但看起来他同时也很自豪。我故意问他“你何不做一个机器人,代替你回答,反正媒体的问题都是千篇一律。”他说“这是一个好主意! ”我再故意说“你还可以做一个机器人帮你按摩! ”他说“这又是一个好主意,我要做就做一个十八岁的少女! ”我说“小心你老婆在旁边听到了! ”他感到我很有意思,决定给我他早期做的机器人,这样连购买的我一共收藏了他大约三十个机器人。
吴玉禄居住在北京通县的郊区,他在村里不下田干活,被人看作是游手好闲之徒。没想到依靠机器人,他赚了钱还扬名,原本跟着他忍饥挨饿、吵吵闹闹的老婆和家人,现在都成了他的工作伙伴。
这次展览,我请来他和老婆、两个儿子和他们的媳妇,把美术馆的三楼整层变成机器人的工场。在展出期间,他们将向观众现场制作并表演他们的机器人,也受我委托特别制做了几位典型的现代艺术家动作的机器人,例如: 跳墙的克莱因、画点点的赫斯特、抱狼的波依斯、甩顏料的波拉克等机器人。
杜文达 (1966年出生于中国安徽萧县)
灰色的水泥地上放着一个半球形的庞然大物,像一把没有伞尖的大伞。 一座位于萧县县城东北5公里处的农家院落, 这是民间“飞碟狂人”杜文达的“飞碟基地”。飞碟有着神秘的面纱,听起来像外星人的UFO。其实杜文达造的是一种“碟形飞行器”。30多年前,10岁的他看到一本《科幻》杂志, 从此在心里埋下了关于飞碟的梦想。
第一台飞碟组装,高2.37米,直径5.15米,上中下三层。 第一个“飞碟飞行员”是一位驾驶技术出众的司机。随着一阵马达的轰鸣,飞碟在输出功率高达36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驱动下,不停地在原地颤抖。无论发动机怎样轰鸣,“飞碟”三只“脚”总不能完全离地。十六个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叶片断裂了一片,第一次飞行试验失败后的两年里,杜文达又造了两台飞碟。梦想陪伴他度过了屡次失败。幻想有一天,他的“碟形飞行器”可以用于军事或者民航领域,或者用来做旅游观光、日常出行时低空飞行的交通工具。
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作为策展人,我请来的艺术家孙原和彭禹,提出了展出中国农民杜文达的飞碟的想法,我相当支持。我看杜文达只是一心专注在如何让飞碟飞起来,我问他“要真飞起来了,怎么降下来,你想过吗? ”他摇摇头,笑了笑。开幕的那天,飞碟的发动机轰隆巨响,杜文达坐在里面操作,螺旋桨掀起了巨大的旋风,草地被旋风吹出了阵阵波浪,人们也随着波浪躲得很远。我一方面悄悄担心螺旋桨若飞出会砸伤人,又有些担心要真飞起来了,怎么落地? 后来一阵冒烟,机器停了,我先跑过去看情况,杜文达的意思是,当螺旋桨的速度达到1分钟 1000转时 ,这个飞碟和他就能够浮起来,问题是他的制作工艺,在如此高速旋转的情况下,材料和工艺水平都跟不上,橡胶烧起来,机器也就停下来了。杜文达很怕让国家丢脸,成为有家难归,我说“没事,全世界人都很崇敬意大利发明家达芬奇,但是他的发明从来没有一个做成的。”这一次我到安徽萧县杜文达的家乡,天气非常寒冷,他很感动,说“你曾说过会来萧县找我,没想到真的来了! ”我问“威尼斯回来后,对你的报导是正面还是负面呢? ”他说“总体上负面比较多。”
谭成年 (1957 - 2007年,中国山东潍坊)
走进美术馆廊厅,有一架小飞机的残骸,由天花板垂吊下来,墙上投射着试验飞行中失事身亡的飞机制作者山东农民谭成年的文字介绍和图像。两边的灯箱上,用中英文字记载着谭成年的籍贯及出事时间。这个装置像是山东农民冒险家们的纪念碑,也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发生在真实世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