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虽然完整,但后面的校舍已倒塌。陈姿妙/摄
不仅是纪念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座地震博物馆
第二次赴四川地震灾区时,温家宝总理站在北川县城外的一块高地上,眺望着满目疮痍的城镇说,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如今,专家们正在为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进行着紧张的选址、筹备工作。此前,在中国台湾、甚至在日本,劫后余生的人们都进行过这样的尝试
日本:地震之门里的吼声
阪神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凌晨,日本阪神地区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共有6434人在这次地震中死亡,受伤者近4.4万名,约65万座建筑物受损,经济损失达10万亿日元,是日本战后遭遇的最大一场自然灾难。
门自动开了,开门声巨大而沉闷。两米左右长的隧道漆黑一片,墙上只有三个发光展板在不断闪烁……据说,这个开门关门的声音就是模仿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时大地发出的吼声,所以,这道门也叫“地震之门”,进入这扇门,你就进入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建立在地震遗址上的博物馆之一——日本北淡震灾纪念公园。1998年,这座公园在阪神大地震留下的残垣断壁上落成,由于淡路岛小仓地区断层带的代表性,最终使这里的地震遗址被保存了下来。
“记忆屋”保存了震后一片狼藉的场景。郭一娜/摄
淡路岛的断层带极富代表性。郭一娜/摄
震波图被记录在通往博物馆的路上。陈姿妙/摄
亲历者现场讲述地震经历
公园的“记忆屋”内展示了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房屋,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想告诉大家,地震虽然无法避免,但如果房屋够坚固的话,是可以与地震抗衡的。”断层保存馆科长池本启二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这座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的钢筋建筑。虽说地震中没有受到大的损伤,但却被整体向上移动了0.2米后又横移了1.2米。
馆方在厨房内再现了地震过后的场面——橱柜大幅度倾斜,锅碗瓢盆散落一地。在主人的房间里,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震过后墙壁和房柱出现的裂缝。每周二,地震亲历者都会到这里讲述地震经历。
40秒模拟体验惊心动魄
对于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来说,也许以上的展览都属于“别人的地震”。“震灾体验馆”里的40秒,则把地震带到了每个人身边。
体验馆内布置了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客厅,一个餐桌6把椅子外加一个茶几2个沙发,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记者刚一坐到椅子上,“噩梦”开始了……
这里再现了7级地震的情景。前20秒是主震,先上下、后左右剧烈的摇晃,伴随着物品稀里哗啦跌落的巨响。主震刚过,就在大家以为平安无事时,4级余震又来了。参观者里有人禁不住惊叫起来。
虽然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40秒,但记者却觉得有几分钟那么长。结束体验,有的人脸色已经变得惨白。“幸亏只是实验,活着真好。”一位中年女性感慨道。
纪念碑刻满遇难者名字
镇魂碑,故名思义,那是为这场地震死难者修筑的纪念碑。
由三个金字塔形状的联体建筑组成的纪念碑,取名为“没什么大不了”,象征着地震时大家手挽手共同面对灾害。
池本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很多人主动担任志愿者,去救助别人。“幸亏有了他们,到了晚上,我们町(社区)所有人都找到了,没有一位失踪者。现在日本社会邻里关系没以前那么紧密了。我们想通过这个纪念碑告诉大家,如果平时联系不紧密的话,灾难来临时是很难互相帮助的。”
在镇魂碑的旁边,还立着一块牺牲者慰灵石碑,上面刻着小仓地区地震遇难者的名字。池本说,每年1月17日都会在慰灵碑前举行悼念死难者仪式。
看不到悲惨的照片
一路走下来,记者很惊讶地发现,馆内没有一张强调受灾者悲惨遭遇的照片。池本说,“我们更想告诉大家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防范意识。”
这让记者想起了“记忆屋”墙上贴着的一段日记,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写道,“我一回忆地震,就会想起死去的好朋友。以前我总会想‘只要不地震……’不过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开始思考‘如果地震来了的话,我该怎么办……’”
“愿意和四川分享经验”
北淡震灾纪念公园建成后的头几年,每年参观人数都达到270万人左右,这大大超过了馆方30万人的预期。
1999年中国台湾遭受大地震后,也向日本学习,建立了类似的地震博物馆。据池本介绍,北淡曾派专家赴台指导,还带去了断层保护的专用药水。
来北淡参观的人中,也有不少中国大陆的地震学者。池本回忆,今年年初还接待过中国大陆的地震研究人员。“如果四川灾区要建纪念馆的话,我们很愿意把所有经验教训都和他们分享。”
台湾:中学废墟上的纪念
9·21大地震:1999年9月21日清晨1点47分,台湾南投、台中地区发生里氏7.6级强震,这场台湾百年未遇的强烈地震,导致2415人丧生,台湾中部地型地貌发生巨大变化,包括日月潭在内的美丽景致面目全非。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陈姿妙发自台中
虽然远在台湾,但对这次四川遭遇的不幸,笔者感同身受。尤其令我感到痛惜的,是一些中学和小学校舍的倒塌。在台湾,也有一座建设在地震遗址上的博物馆——台中县雾峰乡光复国中校区遗址、即台湾9·21地震博物馆。地震前,这里也曾是学子们求知成长的乐园。
完整保留地震断层
9年前的重创,使得台湾面对地震更为谨慎小心,这同样体现在地震博物馆的选址上。当时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仔细会勘后,认定光复国中校区遗址是所有受灾区中,断层错动、地表隆起、及建筑物倾倒等条件中,最具特性及教育意义的灾后现况的活教材。所以,今天来到这座地震遗址,你会发现,这里的断层——我们管它叫“车笼埔断层”——是9·21地震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这个展区的设计概念是以不破坏地震后的原有景物为原则,建筑手法未使用任何梁柱,而是以PC板及玻璃建构起整个参观廊道。当你走在参观廊道时,光线明亮,是个非常舒服的参观空间。而穿过玻璃廊道,你可以看到当时9·21地震时,因断层错动而使得学校操场地表隆起的遗迹。那隆起的高低落差高达150~200厘米,让人不禁庆幸当时地震发生时间是在半夜,没有学生在学校上课,否则会有多少父母哭断肝肠。
整个廊道设有多个互动性强的地震教学仪器,引导着参观者跳脱沉闷的文字解说,而是以声光影像及游戏的方法来认识地震。当我在现场时,正好有一群香港游客来访,那时导游请所有团员一齐往上跳,落地时所产生的震波强度,你可以直接从仪器上看到。
倒塌校舍令人怵目惊心
站在遗址外面,你会发现,整个博物馆的建筑是沿着操场跑道弧线兴建的,这是为了提醒参观者,这里可曾经是学子们下课游戏的嘻闹之处。
当参观者在各个展馆之间穿梭时,会不时经过毁损的教室,看得到钢筋外露的梁柱,剥落的墙面上的黑板,以及后墙上贴着的当时学生在教室专心上课、埋首考试、办活动的各种照片。
除了毁损教室区,大面积校舍倒塌的场景更令人怵目惊心。熟悉的“礼义廉耻”四个红字告诉着我,现在位置是之前国中校园大门口前的川廊,因为这四个字是每个岛内中小学生在校园常常会见到的。通常会用红漆将字挂在每个师生举手投足都看得到的醒目地方。原本三层楼高的校舍,竟像骨牌似的层层叠在一起。有的三层变一层,有的只看得出来一堆石块,若不是旁边半毁的校舍提醒你,你大概根本猜不出这个建筑物的前身竟是孩子们学习上课的地方。
影像馆里感受灾难时刻
在影像馆,藉由历史镜头,我们重回9·21当时灾后的情景。走在回廊中,断垣残壁、惊恐的脸庞、无助的眼神、半毁的家园、国际救援工作、民间志工赈灾……一张张照片拼凑起对9·21大地震的回忆。有一面电视墙则播放着当时岛内外媒体报道9·21大地震的新闻画面。
我相信即使是未亲身感受过地震灾害的参观者,看到这完整保留的灾后遗迹,也不难想像出当时地震发生时,中台湾人民的惊恐、以及同悲携手度过的那段艰苦的重建岁月。
保留共同记忆体会天地无情
走出最后一个展馆,会看到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可能是下过雨的关系,感觉空气异常清新,让刚刚沉重的心情稍稍舒缓,令人有股重生的喜悦之感。
这个地震博物馆的整体设计,知性及感性兼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像在其它博物馆,是将遗迹一块块搬进现代大楼内,放在展示橱窗中,辅以照片让游客体会当时场景。这里是将部分遗迹直接以灾后原貌,巧妙融合在新建的建筑物上,使两者合而为一,又不令人感到冲突。使得你能在获取新知的同时,还保有对9·21共同的记忆,也能从中体会无情天地给世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