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大师作品上海观众很平静



时间:2007/5/18 12:04:51
  迄今来华展出规模最大《美国艺术三百年》的展览正在进行中。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上海博物馆并没有出现需要控制的人潮。一切都以往常的节奏进行着。

  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总裁托马斯·克伦斯曾表示:“希望此展览能够成为中美文化间对话的一个启发性的窗口。”事实是,这扇窗早已打开。20年前,美国艺术发展尤其是现当代艺术的影响在中国已声势浩大地开始。虽然参加此次展出都是大师作品,这些作品对专业级观众来说多年前就耳熟能详。今天,展览在中国观众面前能起到被证实被核对的作用。

  在展览现场,早报记者采访了目前供职于同济大学的策展人张平杰,他曾成功地在美国策划了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对于这样一个展览,现场参观人数很好地反映了这样的状况:以前是中国看全世界,现在是全世界看中国。在今天的上海,大展不见汹涌人潮倒在情理之中。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他曾在1990年代的纽约古根海姆中看到过这次展出的部分作品。那时,走进古根海姆热血沸腾,现在相隔10多年,热血沸腾感不复存在,更多的展品,更清晰的脉络,让人们看到了美国专家对短短三百年艺术文化史研究之深入。展品中,中国元素和华裔画家作品的加入,则表明了西方的中国热。对他们来说,中国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符号,而需要实实在在的了解。事实上,《美国艺术三百年》也是十年前曾在美国引起轰动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展览的一次礼尚往来式的回应。十年来,西方对中华文明的关注热情始终未曾消退,中国博物馆内那些络绎不绝的外国游客就很好说明了这点。对中国观众而言,美国艺术家们所做的革新与尝试,也是消解了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的艺术家们作为个体迫切需要吸取的精髓。大家所要表达的压抑焦虑与思索挣脱向来都是共通的。只是这种方式借鉴在中国20年前就已发轫。

  当记者问到对哪件作品印象最深时,为看展览专程来沪的两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教师异口同声说到了劳申伯格的作品。站在巨幅《驳船》前,不禁让人联想起“85思潮”对整个中国艺术界的影响。1985年劳申伯格在北京和拉萨举办个展,技法上的拼贴,主题上的思辨性,直接影响了一个思潮的诞生。当时学生及文艺青年们厌倦了传统俄罗斯的美术窠臼,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鲜血液,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艺术浪潮。那时的一次展览不亚于一次现代艺术的启蒙。大西洋彼岸艺术好戏的大幕在经历了压抑和蒙蔽之后的人们眼前瞬间拉开。震撼之后,中国青年艺术家用极短的时间重演了西方现代艺术近百年来的历程。张平杰认为借助“85思潮”,中国现当代艺术家获得了美国乃至全球艺术圈内的话语权,这种过程像是美国1930年代对巴黎印象派借鉴的一次重演。那以后,美国印象派也成为全球艺术领域内的重要的一支。

  很多白领们的观后感是:“我看到了美国的精神。”而更多人还没来得及去看这次大展,这是属于这个时代应有的现象。(信息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