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乾隆之宠雕漆剔红:美不胜收 天子专用

时间:2018/8/7 19:24:54  来源:沈阳日报

  工笔精刀摹美人,环姿燕色幻如真。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

  这是对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剔红的赞美。剔红是雕漆工艺中的一种,已归入工艺美术最高等级之列。剔红的制作工序可谓最多,制作周期最长,艺术表现力最为突出。剔红颜色多以朱红色为主,鲜红艳丽,喜气洋洋,中国历代帝王用它点缀宫廷已是惯例。而今,沈阳故宫所藏剔红多为清宫造办处制作,其中,大至宝座屏风,小至厅堂陈设、文房用具,无不细致精湛,巧夺天工。

  巅峰技艺 刀功毕现

  清代剔红力求精细,追求艺术上的细腻真实,漆层越来越厚,浮雕的层次和立度空间渐渐增强,锦纹变化甚多。

  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清乾隆时期的雕漆技艺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家具、文房器具、武备仪仗等方面。从沈阳故宫所藏的漆器藏品,和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来看,康熙、雍正两朝时,几乎没有带年款的雕漆实物,也很少有关于雕漆制作过程的记载,但从乾隆时期开始,雕漆工艺水平迅速提高,从而达到工艺的巅峰。

  乾隆时期的雕漆工艺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乾隆本人对雕漆艺术有着极大的热情。在清朝早期到乾隆初年时,宫廷造办处还不能制作出让皇帝满意的雕漆作品,于是皇帝下令造办处的牙作工匠来辅助进行雕刻。

  牙雕匠人有着深厚的雕刻工底,雕刻起来得心应手。由于雕漆在没有完全干燥时的强度不及象牙,打磨稍稍用力,一些细小的造型就会脱落,所以在雕刻完成后很少进行打磨,保留着刻刀游走时留下的痕迹,这些都成为乾隆时期雕漆刀锋毕现的特征。

  髹层厚薄 雕镂精致

  走进雕漆的艺术世界,就会领略雕漆剔红曾经的辉煌。

  作为漆器工艺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著述,明代隆庆年间安徽著名漆工黄成在他的《髹饰录》中,记述了多种漆工艺技法。其中“镂雕第十”就提到:“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这不仅明确说明,唐代时就有了雕漆工艺,而且雕漆的艺术特色,是既有红色漆,还有黄红结合的双色漆。

  雕漆剔红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主要分为胎体、地仗层和髹(读音为xiū,意为用漆涂在器物上)饰层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制作胎体,清乾隆时期的雕漆胎体以木胎为主。第二部分是地仗层,分为血料地仗和大漆地仗两种。第三部分是髹饰层,是雕漆工艺的核心,作为最基础的髹漆工序,也是作品制作中花费周期较长的一道工序。一般一件纯雕漆剔红作品至少需要涂300至500道漆,因此,仅是髹漆就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美不胜收 天子专用

  “绮阁云霞满,芳林草树新。鸟惊疑欲曙,花笑不关春。”诗中展示了雕漆剔红制品的美不胜收。

  今天,在沈阳故宫的剔红漆器藏品中,乾隆款剔红飞龙宴盒、剔红楼阁人物纹座屏、乾隆款朱漆菊瓣盒三件制品堪称精品。

  国家一级文物乾隆款剔红飞龙宴盒,是乾隆用过的大饭盒。该盒为圆形。器身绿地剔红。盖上部雕“圣”字,两边“辅”“弼”二字,中间有卷云纹,下有飞龙海水江崖。立墙雕四行龙,刻以“乾、坤、如、意”四字。足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飞龙宴盒”金漆楷书款。其制作精细,雕刻刀法流畅,尤其是飞龙海水更显皇家气象。专家介绍说,这个飞龙宴盒是清宫年夜饭时,专门为皇上送饭用的。御膳房做好饭后,为了保温或便于装载,需要放到飞龙宴盒里,再由太监送到皇上所在的地方。

  屏风作为权力的象征,在3000年前的周朝就以天子专用器具出现。现在,沈阳故宫所藏家具、陈设、宫廷遗物、漆器、珐琅器及雕刻品器物中,共有150余件做工精美的各式屏风,它们大多为清宫旧藏,由内务府所制。其中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是剔红楼阁人物纹座屏,它制于乾隆年间,制作精美,弥足珍贵。器身通体雕剔红漆。插屏与座有榫卯可拆卸。插屏一面雕剔山水人物,远处山石耸立,天上片片云彩,近处小桥溪水,桥上有行人若干。桥边有仙鹤两只。山间有楼阁、草亭。插屏另一面雕刻福和寿字各60个。寓意万福万寿。在屏风边框和底座表面镶嵌螺钿、玉石、珐琅等饰物,以彰显屏风的华丽和尊贵。

  沈阳故宫的乾隆款朱漆菊瓣盒,制作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通体髹朱漆,底足内用金漆书“乾隆年制”篆字款。款的周围有金漆隶书乾隆御题五言律诗一首“髹作法前明,踵增制越精。攒英如菊秀,一朵比花轻。把手初无觉,映心似有情。设云十人谏,惭愧不期生。”这件脱胎剔红,造型规整,漆色润泽,是御用的珍品。

  清代是中国雕漆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在清代宫廷中,无一处不用高档漆器装饰,这些漆器精雕细刻,富丽堂皇。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存世于今的清代雕漆作品已寥若晨星,十分少见了。所幸的是,到了沈阳故宫里,还可以看到乾隆时期的雕漆剔红精品,让人们对这种艺术珍品一饱眼福。记者 陈凤军 李彤 刘杰 李浩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