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6/8 19:00:19 来源:美术报
东风西渐与东西互鉴
——读周建朋《20世纪初中国绘画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潮流》
纵观艺术交流历史,东、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当中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而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中国书画艺术因其散发着独具特色的迷人魅力而吸引了无数西方画家和收藏家的眼球。从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潮流风行,到20世纪初延续至今的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备受推崇,可以窥见古老的东方文化对西方绘画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审美的融合与文明互鉴。
其实,有关中国绘画在欧洲的传播与融合研究,已经有不少可资借鉴的案例。然而仔细浏览就会发现,很多研究成果存量巨大却极其零散。中国绘画艺术与欧洲绘画的关联、以及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需要有人打通和归纳。令人欣喜的是,周建朋教授在其最新研究中切入新视角和新方向,溯源回流,旁征博引,为当今中国文化国际交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新境。
论述中,作者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中欧文化交流与互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作者着力从中国绘画向欧洲的流向和收藏体系、“日本主义”对欧洲中国绘画接受的催化作用、从“日本主义”转向对中国绘画的关注三个方面,探讨20世纪初中国绘画在欧洲的传播和接受潮流,对彼时历史语境及文化缘由进行反观。同时,在论述中,作者引经据典,将生涩的理论概念从千头万绪的学说、理论中抽离出来,进一步明确化、系统化,从而绘就了一幅中国绘画在欧洲蔚然成风的路径图。
其实,中国绘画艺术与欧洲绘画艺术有着各自独特的美,中国绘画注重对意境的表达,西方艺术主要追求塑造三维立体形象。虽然中国绘画与欧洲绘画在方式和语境上各成一脉,但中国绘画艺术中渗透的东方文化的魅力,深刻影响着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审美。而随着大量中国艺术品流入欧洲,对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整理蔚成风气,他们不断探索神秘而惊艳的东方文化,并在汲取东方文化的精华中不断提升自身对美的认识。
周建朋无疑是一位具有着中国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的研究者,他在著述中将20世纪初中国绘画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潮流,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溯源并轨,认为中国元素具备着独特的特色和魅力,中国文化为世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思路。因此,在中国绘画大量流向欧洲及欧洲中国画收藏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经历了从外在形态的欣赏到内在精神敬仰的嬗变,这种“转向”实际是对中国文化艺术更深层的认识导致的,与其说是转向不如说是对东方文化认识的深化。作者浓墨重彩地论述了一度流行于欧洲的“日本主义”对中国绘画接受的催化作用,认为藉由“日本主义”,欧洲人开始对东方艺术形成一定的概念,对画面的纯粹性、平面感以及情感和观念表达的方式及画面的氛围形成一定程度的熟悉感和适应性,从而完成了欣赏中国绘画在知识上的准备,调整了欣赏的角度,丰富了趣味的多样性。以“日本主义”作为跳板和过渡,更好地进入中国绘画的内部,把握其在形式语言、情感表现方面的精髓和美的实质。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本身是一位研究型画家,他长期致力于传统中国画的传承和创新,在传统绘画图式、笔墨和情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欧洲以及西方艺术的色彩、透视等元素,并且在创作实践中融会贯通,在画面构成中追求物我合一而带来的平衡、宁静和空灵明净。他认为潜藏在画面之中的文化精神,才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所在。所以,作者认为欧洲对于中国绘画的追捧,其实是从更深层次领悟了中国画蕴含的东方哲学的奥义之后,是在审美的维度上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哲学的进一步认识和感性体验。
书中出现了上百处中欧艺术交流的场景回放和出自几十位位中外学者的著述引用,可见作者治学之严谨缜密。另外,身为美术学博士的周建朋具有深厚的美学修养和文学功底,文章恰如其分地表现主旨要义的同时也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在中欧艺术交流的漫漫历程中,俯拾皆是的故事情节终会等到有人去主动聚拢和梳理。在这样一种前提下,这就是一项为使命而作的研究。在当下,西方世界对于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收藏与研究方兴未艾,周建朋教授的这一著述无疑为众多探索者提供了一个可作指引的路标。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