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6/8 16:12:40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暑(中国画) 刘金贵
近来,笔者在上海交通大学思源湖畔的程及美术馆参观了“天地有节气象万千——两院院士书、刘金贵绘二十四节气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金贵的二十四节气作品中,兼工带写的画面传达了万物有灵、宁静而质朴的气息,时间与空间在此时此刻定格,仿佛观众与画家进行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穿越之旅。
刘金贵1960年生于内蒙古包头, 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叶浅予班,先后师从叶浅予、贺友直、姚有多、李少文、蒋采萍、贾又福等前辈名师,本科毕业后留校,到如今已有整整40年。长期在民间美术系与国画系的教学与研究使得他的作品有了采本拾真、惟取真淳的创作风格。
此次展出的作品创作于2019年,这组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的二十四节气组画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由画家内心的情思与构设转化而成了艺术之美。广袤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给予了画家大气、诚恳的人品与画品。他将儿时的记忆、北方的时令物候融汇了传统民间美术语言与现代水墨构图的巧思,辅以装饰性的色彩,绘就了我们今日看到的一个情境相谐、天人一体的画境。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画家笔下不同的节气画面中既有梳着云鬓拿着iPad赏花的现代女性、捧着手机坐在树下的老人,又有黄发垂髫在柳枝里数鸭子的孩童,更有充满古意挽着发髻引水灌田的农夫,这些看似古今穿越的场景,却以古意新解的方式在一组组节气画面中显得尤为和谐。
以《大寒》为例,画面色彩极为纯净,雪花纷纷扬扬,被雪厚厚覆盖的两岸夹一叶扁舟顺流而下,让人联想到了天地之悠悠的意象。船头花瓶中探出的一枝红梅传递出了爷孙踏雪寻梅的自在与满足。再如《大暑》,刘金贵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将大暑这一最炎热的节气特点和中国传统的生活情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画面中,月如钩,闲坐瓜田弈棋,这一场景不仅源自画家儿时消夏的记忆,也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怀念和再现。
刘金贵的作品充满童趣的天真和无邪。他笔下有《清明》时节抬头仰望纸鸢的小狗、《立冬》里看着冬藏白菜微笑的小猪仔,也有《雨水》中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跃跃欲试下水的雏鸭们。正如画家所言,好画是画家用“心”观察,用“心”体悟,用“心”画成的。一幅优秀的画作并非仅仅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画家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画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内心的感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才有了今天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顺乎心意又合乎自然的作品。
刘金贵的二十四节气图用色不同于传统水墨,兼有民间美术农民画、传统套色木刻的效果,还以金色、银色入画,传递出了浓浓的装饰意味。二十四节气在春夏秋冬轮转中,刘金贵通过其特有的色彩感受,展现每个节气所具有的独特自然现象和文化寓意。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使得观者能够在他的画作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诗意和哲思。
刘金贵在这组二十四节气作品中,巧妙地运用玉米这一北方常见的农作物作为画面的重要元素,通过被赋予不同的色彩,展现了各个节气的独特氛围和自然变化。《小暑》画面中玉米叶青翠的头绿象征着这一节气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大自然的生命力在这一时节达到了顶峰。《白露》中玉米成熟金灿灿的藤黄预示着收获的季节,给人以丰收的喜悦和满足。到了《寒露》,玉米叶在月辉中呈现的银色和紫灰色,透露出秋天的凉意和静谧,让人感受到季节转换中宁静与深思。《霜降》将霜降节气的特点和中国北方乡村生活完美融合。画面左侧熊熊燃烧的火苗不仅是对旧时农人焚烧麦秸秆抗霜的生动再现,也是对过去乡村生活的一种怀念和祭奠。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更蕴含了画家对家乡的深情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每一幅画作都像一首诗,用色彩描绘出时间的流逝,用画面表达出对土地的眷恋,不仅是对二十四节气艺术的诠释,也是对自然之美和农耕文化的深情赞歌。
此次“天地有节气象万千——两院院士书、刘金贵绘二十四节气作品展”不仅呈现了刘金贵对二十四节气的独特理解和表现,更是通过邀请张履谦、程天民等25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题写与物候节律休戚相关的诗词,尝试让科学与艺术再度结缘。画家与院士跨界合作共同赋予了中国传统节气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让诗词与历法、丹青与墨宝在此次展览中交相辉映。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与科学的浪漫邂逅,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深度探索和展现。
刘金贵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宇宙观、世界观、生命观巧妙地融入画面,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种对自然、对生命、对宇宙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