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2024西泠春拍纪念吴昌硕180周年——泰山残石楼组印:吴昌硕与高邕的金石印缘

时间:2024/5/20 20:10:34  来源:西泠拍卖

  吴昌硕平生交谊甚广,高邕对其有极特殊的意义。其一生为高邕治印有数十方之多,且时间跨度极大,贯穿了吴昌硕的大部分艺术创作生涯。本季春拍正值西泠拍卖二十周年庆典,亦是吴昌硕诞辰180周年,有幸征集到六方吴昌硕为高邕所作篆刻作品。从创作时间看大约集中在1885年至1896年间,其中“泰山残石楼”一印,更是名扬印坛,地位崇高。

任伯年绘《高邕之像》故官博物院藏

高邕,杭州人,著名书画家兼鉴藏家,能以草书作画,别号清人高子、中原书丐、西泠字丐,因慕李邕,又号李盦。

  吴昌硕早年主要活动于杭州、苏州、湖州等地,1872年到上海,结识了一生挚友高邕,高邕给吴昌硕留下了“有古狂风”的印象,“所作书画亦能超出尘表,咄咄可畏”(语出吴昌硕篆刻“狂心未歇”印边款)。

  后来高邕为官苏州,与同在苏州作小吏的吴昌硕交往更密,高邕常用印多为吴昌硕所作。高邕亦能治印,师法钱松,并汇钱松印集成《未虚室印赏》,吴昌硕篆刻创作受到钱松的影响和高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邕还为吴昌硕介绍认识了海派盟主任伯年,成为其艺术上的知己。经由高邕介绍的还有海上书画家还有虚谷、任薰、胡公寿、蒲作英、陆廉夫、沈石友等人。深深影响了吴昌硕此后的事业和艺术造诣。

  泰山残石楼一印作于1896年的元宵节,此印刻有两段边款,第一段说明了刻此印的缘由,高邕得明拓泰山残石楼二十九字拓本,极为珍视,更引以为斋号,故请吴昌硕刻此印;第二段说明了吴昌硕刻此印的创作思路,“泰”“山”二字的合文参考了汉代“王广山”印中“广”、“山”二字的处理方法。

  此印取法秦封泥印式,运用十字界格分割印面。吴昌硕舍弃了通常的十字界格平正处理,横划在“石”字下面较实,至“山"字中间结束,竖划到“楼”字左侧作悬针状收笔,巧妙地处理了疏密虚实关系。

  关于此件作品,后世印家们对其多有解读,韩天衡先生评此印“线条粗细残破处理精到,使钤于平面纸楮上的印蜕,产生出二维空间,有一种浮雕般的立体感,堪称前无古人的全新创造。”此印广泛著录于吴昌硕的多种印谱以及书法篆刻教材中,是吴昌硕最经典的篆刻作品之一,在无数印人心中有极其崇高不可动摇的地位。

清·吴昌硕刻青田石高邕自用印
1896年作
3.2×3.2×7.8cm
印文:泰山残石楼
边款:1.邕之得明拓泰山廿九字,因即以名其楼,属安吉吴俊卿刻之,时光绪丙申元宵。
2.汉“王广山印”山字衺接广字收笔,取艺甚古,兹拟之博邕老一咲,昌硕。出版:1.《削觚庐印存》,民国钤印本。
2.《吴昌硕削觚庐印存》,日本清雅堂,1942年。
3.《苦銕印选》第三卷,方节庵辑,宣和印社钤拓本,1950年。
4.《吴昌硕篆刻选集》P21,上海书画出版社,1978年。
5.《中国篆刻丛刊·吴昌硕》卷三P47,日本二玄社,1981年。
6.《吴昌硕作品集——书法篆刻》P28,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1984年。
7.《中华之美系列·篆刻艺术》P112,台湾出版,1986年。
8.《篆刻·临时增刊六》P29,日本东京堂,1987年。
9.《吴昌硕印影》P263,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10.《苦銕印选》P50,日本天来书院,1992年。
11.《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P67,西泠印社出版社,1995年。
12.《中国篆刻大辞典》P1144,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13.《近代印人传》P9,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14.《吴昌硕流派印风》P77,重庆出版社,1999年。
15.《吴昌硕篆刻作品集》P272,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16.《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选·吴昌硕印集》P11,北京工艺美术山版社,2000年。
17.《篆刻全集8》P115,日本二玄社,2001年。
18.《缶翁印痕》P140,日本扶桑印社,2001年。
19.《篆刻年历1051—1911》P839,台湾真微书屋,2001年。
20.《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639,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21.《近现代名家书画品鉴》P10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2.《吴昌硕印论图释》P80,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
23.《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吴昌硕》P245,上海书书出版社,2006年。
24.《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P35,重庆出版社,2006年。
25.《中国历代篆刻集萃9》P120,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26.《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P864,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27.《近代印坛点将录》P9,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
28.《吴昌硕全集·篆刻卷一》P136,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
29.《削觚庐印存》第一册,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
说明:吴昌硕家属友情提供。


清·吴昌硕刻寿山白芙蓉石高邕自用印
1885年作
2.3×2.3×5.7cm
印文:仁和高邕邕之
边款:乙酉九月,吴俊。
钤印:高邕《为夏应堂作隶书六言联》,西泠拍卖2022年秋拍Lot.4250
出版:1.《削觚廬印存》,民国钤印本。
2.《缶翁印存》,民国钤拓本。
3.《苦铁印选》第三卷,方节庵辑拓,宣和印社,1950年。
4.《晚清四大家印谱·削觚庐印选》,方节厂集拓,宣和印社,1951年。
5.《中国篆刻丛刊·吴昌硕》卷二P43,日本二玄社,1981年。
6.《吴昌硕作品集——书法篆刻》P2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1984年。
7.《吴昌硕印谱》P219,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8.《篆刻·临时增刊六》P27,日本东京堂,1987年。
9.《吴昌硕印影》P47,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10.《苦铁印选》P46,日本天来书院,1992年。
11.《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P112,西泠印社出版社,1995年。
12.《近现代书画名家印鉴》P203,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13.《中国篆刻大辞典》P867,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14.《吴昌硕流派印风》P58,重庆出版社,1999年。
15.《吴昌硕篆刻作品集》P50,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16.《篆刻全集8》P61,日本二玄社,2001年。
17.《近百年书画名人印鉴》P90,荣宝斋出版社,2001年。
18.《篆刻年历1051—1911》P751,台湾真微书屋,2001年。
19.《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638,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20.《近现代名家书画品鉴》P10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1.《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吴昌硕》P235,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22.《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P58,重庆出版社,2006年。
23.《中国历代篆刻集萃9》P53,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24.《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P863,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25.《吴昌硕印举》P56,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
26.《吴昌硕全集·篆刻卷一》P75,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
说明:吴昌硕家属友情提供。

吴昌硕刻寿山白芙蓉石高邕自用印
2.6×2.6×6.4cm
印文:高邕
边款:老缶。
出版:1.《削觚庐印存》,民国钤印本。
2.《苦銕印选》第三卷,方节庵辑,宣和印社钤拓本,1950年。
3.《中国篆刻丛刊·吴昌硕》卷四P57,日本二玄社,1981年。
4.《吴昌硕作品集——书法篆刻》P6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1984年。
5.《吴昌硕印谱》P95,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6.《篆刻·临时增刊六》P27,日本东京堂,1987年。
7.《吴昌硕印影》P285,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8.《苦銕印选》P47,日本天来书院,1992年。
9.《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P89,西泠印社出版社,1995年。
10.《近现代书画名家印鉴》P203,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11.《中国篆刻大辞典》P867,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12.《吴昌硕篆刻作品集》P293,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13.《篆刻全集8》P155,日本二玄社,2001年。
14.《近百年书画名人印鉴》P90,荣宝斋出版社,2001年。
15.《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638,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16.《近现代名家书画品鉴》P10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17.《吴昌硕印论图释》P227,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
18.《中国历代篆刻集萃9》P31,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19.《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P862,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20.《吴昌硕全集·篆刻卷二》P453,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
21.《削觚庐印存》第一册,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

说明:吴昌硕家属友情提供。

吴昌硕刻寿山白芙蓉石高邕自用印
1.7×1.7×6.4cm
印文:仁龢高邕
边款:邕之老兄正刻,吴俊。
钤印:任伯年《三星拱寿图》,西泠拍卖2021年春拍Lot.3650.

出版:1.《苦銕印选》第三卷,方节庵辑,宣和印社钤拓本,1950年。
2.《吴昌硕篆刻选集》P10,上海书画出版社,1978年。
3.《中国篆刻丛刊·吴昌硕》卷二P41,日本二玄社,1981年。
4.《吴昌硕作品集——书法篆刻》P4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1984年。
5.《吴昌硕印谱》P161,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6.《中国书画家印5款识》P809,文物出版社,1987年。
7.《篆刻·临时增刊六》P28,日本东京堂,1987年。
8.《吴昌硕印影》P46,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9.《苦銕印选》P47,日本天来书院,1992年。
10.《近现代书画名家印鉴》P202,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11.《中国篆刻大辞典》P867,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12.《吴昌硕篆刻作品集》P49,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13.《篆刻全集8》P60,日本二玄社,2001年。
14.《近百年书画名人印鉴》P90,荣宝斋出版社,2001年。
15.《缶翁印痕》P104,日本扶桑印社,2001年。
16.《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638,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17.《近现代名家书画品鉴》P10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18.《中国历代篆刻集萃9》P52,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19.《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P862,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20.《吴昌硕全集·篆刻卷二》P341,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
说明:吴昌硕家属友情提供。

清·吴昌硕刻寿山白芙蓉石高邕自用印
1893年作
1.8×1.8×5.6cm
印文:高邕不?
边款:癸巳三月,安吉吴俊。
出版:1.《苦銕印选》第三卷,方节庵辑,宣和印社钤拓本,1950年。
2.《中国篆刻丛刊·吴昌硕》卷三P23,日本二玄社,1981年。
3.《吴昌硕作品集——书法篆刻》P2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1984年。
4.《吴昌硕印谱》P161,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5.《篆刻·临时增刊六》P28,日本东京堂,1987年。
6.《吴昌硕印影》P285,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7.《苦銕印选》P48,日本天来书院,1992年。
8.《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P68,西泠印社出版社,1995年。
9.《近现代书画名家印鉴》P202,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10.《中国篆刻大辞典》P867,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11.《吴昌硕篆刻作品集》P294,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12.《近百年书画名人印鉴》P90,荣宝斋出版社,2001年。
13.《篆刻年历1051—1911》P816,台湾真微书屋,2001年。
14.《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638,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15.《近现代名家书画品鉴》P10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16.《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P862,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17.《吴昌硕全集·篆刻卷一》P124,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
说明:吴昌硕家属友情提供。

清·吴昌硕刻青田石高邕自用印
1890年作
2.1×2.1×6.5cm
印文:李盦

边款:庚寅八月,邕之更号李盦,仓硕为之刻印。
出版:1.《吴昌硕印谱》P95,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2.《篆刻·临时增刊六》P28,日本东京堂,1987年。
3.《吴昌硕印影》P136,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4.《近现代书画名家印鉴》P204,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5.《吴昌硕篆刻作品集》P141,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6.《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选·吴昌硕印集》P12,北京工艺美术山版社,2000年。
7.《近百年书画名人印鉴》P92,荣宝斋出版社,2001年。
8.《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638,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9.《近现代名家书画品鉴》P10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10.《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P863,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本组印章部分出版物

  另外五方印皆各有佳处“李盦”一印作于庚寅(1890)八月,时年高邕更号为李盦,故吴昌硕刻此一印,此印极具佳构,“盦”字“皿”部横画插入“李”字中,“李”字末笔伸入“盦”二方,二字作嵌合处理,坚实且灵动。“仁和高邕邕之”刻于乙酉(1885年)九月,是这组印中年份最早的一方,可以看到吴昌硕对汉印的继承,用刀富有书写性,线条极具韵律感。“高邕”印展现了一为成熟大师的风神,二字稍作欹侧穿插,运刀苍厚,浑茫高古。“仁和高邕”印从汉凿印中来,四字聚集处理,左边、下边留宽,是吴派篆刻的经典印式。“高邕不朽”作于癸巳(1893年)三月,“高邕”二字取横式,“不朽”二字取纵势,线条古拗无凌厉之气,辅之以残破,全印显出浑厚之风。

  吴昌硕青年艰难困苦,避乱谋生,四处奔波;壮年苦学,寻师访友;晚年艺成,诗、书、画、印,融会贯通,遂成一代宗师。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艺术作品,深刻的影响了百年来的几代人,至今不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