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享受文化生活

时间:2024/5/18 20:59: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博物馆作为历史的守护者和记录者,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各地博物馆接待能力也不断提升,显示出人们对于“打卡”博物馆这一美好文化新生活的热爱。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陕西西安举办。同期,各地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更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今年,为配合中国主会场活动的举办,陕西将5月定为“博物馆月”,省内各博物馆围绕主题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学术研讨、社会教育等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感受文明魅力,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我是‘吴王夫差青铜剑’,集吴国工匠智慧之所成,隆脊有棱、剑锷锋利……见证了一代君王的辉煌与陨落。”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中国传媒大学推出首部AI文物微短剧《吴王夫差青铜剑》。该剧以剑为第一人称展开,将铭文内容和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娓娓道来,生动再现了夫差的戎马生涯,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为古文字活化宣教提供了新的样本。

   5月13日至18日,恭王府博物馆围绕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深入挖掘恭王府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社教属性,尝试新兴文化传播方式,打造活态文化空间,策划了“龙行龘龘·福满朤朤”“研古筑今——恭王府建筑遗产活化教育”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公共教育活动。参与受众包括社区公众、打工子弟学校师生及贵州贫困山区师生等群体,有效打破地域与空间的局限,拓展公众接触、参与博物馆教育与研究的途径。

   作为全面展示中国园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多元功能以及辉煌成就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将民族音乐与园林相结合,于5月16日开展了“青遇园林 乐秀风华”主题活动,邀请民乐演奏家在室外展区塔影别苑开展民乐展演,由青年职工主持并阐释民乐与园林的关系,既为广大市民游客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热爱园林、研究园林的青年搭建了交流平台。

   福建省晋江市博物馆精心策划展览、论坛、社教等活动,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感受晋江文化的魅力。其中,“缘起中原·晋水传芳”晋江姓氏文化主题展聚焦晋江地区独特的家族文化,增进闽南人对祖脉源流的探索和追寻,加深公众对“衍派”“传芳”文化的了解。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五一”假期前3天,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和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接待游客近4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文博+旅游”不仅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推动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一大纪念馆携手强生交通集团、上药党校共同打造行走的课堂——“初心号”红色巴士,以一辆巴士为载体,采用“巴士+文化+旅游”的营运模式,开展移动的红色课堂、传播文化的流动窗口。5月18日,“初心号”红色巴士首发开启初心之旅,行驶线路串联起中共中央机关驻守上海12年间的重要红色地标,让观众在走、听、看、学中重温党中央在上海的奋斗历程,追寻红色足迹、传播红色文化。

   5月18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下沉广场,2024北京博物馆月暨“5·18国际博物馆日”北京主会场活动启幕,并启动“百馆千展万人观”主题活动。活动组织超过100家北京地区博物馆参与,涵盖历史、科技、艺术、行业、老字号及民俗等类型博物馆,宣传推介线上、线下1000余场展览,充分展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深厚底蕴与多元文化特色,并提供每天1万张博物馆惠民门票,向首都高校师生与社会公众免费发放。

   在天津,天津博物馆的“天博历史课”“博物知城”、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的“文化润城·向蔚来”主题研学、天津鼓楼博物馆的“话说鼓楼——唤起城市记忆”专题讲座等活动,通过实地探访历史遗存,带领观众深度了解天津。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天津市委旧址纪念馆打造“津门往事”,将真人演绎、情境营造、科技互动等手段融入展区,多元化的观展形式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鲜活的历史。此外,北疆博物院、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国家海洋博物馆、梁启超纪念馆等场馆还推出博物馆夜场活动,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让市民游客感知天津的深厚底蕴。

   (统稿:刘源隆、彭澳丽 参与采写:卢旭、王伟杰、刘源隆、彭澳丽、张影、刘海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