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龚华:千年窑火在当代升腾

时间:2024/4/16 20:34: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龚华和他制作的瓷器   受访者供图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瓷器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与审美追求。在工业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一批中国工匠无惧烦琐、精益求精,坚守着传统手工技艺的智慧与温度,让千年窑火在当代延续、升腾。龚华就是其中之一。

   打通瓷艺有宋以来的“任督二脉”

   “总得有人去下这个功夫。我们把传统的手艺吃透了,其他人参考的时候就能少走些弯路。这是老祖宗给所有后代的文化馈赠,不能丢!”龚华说。

   在江西景德镇,有一座规模不大的传统柴窑,每年只烧窑两三次,却能将自宋代至民国时期的景德镇名瓷生产工艺和材料配方悉数还原,是许多博物馆和藏家保护性瓷器文物复刻的指定窑厂,宛如“扫地僧”守护着千年瓷艺的智慧和文脉,深藏功与名。

   这座窑厂是龚华窑,它的创立者是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百花杯”“金凤凰”等工艺美术类大奖金奖得主龚华。

   时至今日,龚华在研究、应用古法手工制瓷工艺的道路上已经走了近40年。1987年,景德镇进行城市改造,挖掘出土大量御窑瓷片。这让当时已经从业10年的龚华猛然意识到传统工艺对“美”的绝妙塑造。“瓷器的温度就是手工的温度,我们应该向历史去探索、去实践。”于是,龚华一头扎进古法瓷艺之海。

   “有很多关于传统瓷器工艺的记载、著述,但要把它们变成实物就必须用笨办法、下苦功夫,从原材料的制配、瓷坯成型、绘制到柴窑烧成,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反复试验。”20世纪90年代初,龚华用3年多的时间研究破解了宣德青花的工艺“密码”。90年代中后期,龚华又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成化瓷的工艺复原。连续15年,龚华每年两次拜访忘年交、“天民楼”主人葛师科,上手观摩研究400余件元青花、明清官窑珍藏,充分探讨和研究了宋代至清乾隆时期的瓷艺流变。

   蕴养于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龚华研究古法瓷艺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在业界和管理部门的支持下,龚华等瓷艺家将一些近乎失传的制瓷工艺复原重现。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条路走得很寂寞,甚至许多窑口一天的产量比龚华窑一年的产量都多。可无论市场如何起伏,龚华都没有放弃在这条传承之路上奔走。“景德镇有一批匠人在坚守,未来我们也会坚持走下去。”他说。

   “通古”——与得“道”之匠对话

   古人云,“穷原竟委”“入古出新”。这与龚华在打通有宋以来瓷艺发展脉络后的感悟相一致。“瓷器的每一步探索都有古可依、有法可循,在‘吃透’传统的基础上突破才是真正的创新,这也是中国瓷器一脉相承的发展路径。”龚华说。

   “技近乎道。”龚华认为,“通古”的过程就像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得“道”之匠对话,进入他们的视角思考、连通他们审美与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还原他们的技术、感受他们的智慧。

   在龚华的讲解中,古人对瓷艺的探索是那么鲜活有趣——

   “湖田窑是宋元时期景德镇最负盛名的窑场,出产的青白瓷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质地温润如玉。据传,出于对青白瓷的喜爱,宋真宗赵恒便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名于青白瓷的产地,景德镇由此得名。”

   “汉唐时期景德镇的原始陶瓷用釉由水稻秸秆烧灰陈腐后配置而成,因含有大量铁元素,所以烧制出的陶瓷釉色为酱色。古人不断地探索制瓷材料,在某个春天,工匠突发奇想,用景德镇漫山遍野旺盛生长的蕨类植物凤尾草替代之前的配釉辅料,于是,清透、素雅的青白瓷就诞生了。这种植物材料是瓷器釉面润泽如玉的关键,并且是现代化的电、气窑设备难以掌控的,只有传统的柴窑才能驾驭。”

   “再比如,宋朝时瓷器泥坯还是单一的瓷石配方,可塑性强但不耐高温,烧制时窑温不能超过1200摄氏度。在探索中,古人发现了可塑性不及但更耐高温的高岭土。于是,在元明时期大放异彩的‘二元配方法’诞生了,领先欧洲近千年……”

   一讲起制瓷,平日里安静少言的龚华滔滔不绝,且毫无保留。他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视作“公共财产”,和研究标本一起捐献给了首都博物馆。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入古”“通古”,“汲古开今”。

   让专家“打眼”的国宝“分身”

   龚华窑轰动业内的开端,是一次国宝级文物的复刻生产。

   2008年,龚华窑受北京市文物局立项委托,对首都博物馆馆藏的10余件明清陶瓷文物进行保护性复刻,其中包括世界罕见的成化斗彩瓷器——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和记录了清代道光年间景德镇建制分布的青花御窑厂图瓷板。

   龚华说:“这些文物很多是孤本,出于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需要对它们进行复制,以便更好地展陈、交流。”

   美术设计领域有句行话:“出样容易,跟样难。”比起沿用古法创作,文物复刻更加考验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文物最大的价值是史证,每一处易被忽略的细节都可能蕴藏着重要的文物信息,为此,龚华和团队成员经过大半年的精细打磨,数次往返校对,投入海量心血。

   “需要把自己真正投入古人创作瓷器时的场景,感受古人在制作这件作品时的心理活动。”龚华说,每次画坯都需要极高的专注,有时还要屏住呼吸体会古人画线时的韵律节奏。最终,龚华窑实现了足以乱真的完美复制,连细微折痕等“缺憾中的完美”都与原作无二,透着手工艺瑰宝的灵动可爱,甚至让负责验收的专家都“打眼”恍惚,一时分不清真假。

   近年来,龚华在遵循古法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将传统工艺应用于适合现代生活场景的创作生产中。“让不同消费能力的购买者都能在品香茗、赏文玩的同时触摸历史。”龚华发现,如同雍正时期对宋瓷延续气韵又别出心裁的仿制,当代所提倡的“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瓷艺的发展规律。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景德镇3天接待游客55.85万人次;在景德镇的制瓷工坊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从传统工艺中汲取能量。这些都让龚华深感欣慰、自豪。“这就是景德镇的灵魂所在。”他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