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9 19:35:36 来源:艺术中国
对谈嘉宾
桂林美术馆举办的“世界的倒影——金江波个展”于3月6日结束,在为期一个月的展览期间,艺术家不仅展示了自己近二十年来的创作探索脉络,以及涵盖经济、自然、山水三个主题的创作成果,还与专家和公众分享了创作感受,并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艺术提升城市影响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积极参与世界对话等广泛话题展开了坦率的交流。
时间:2024年2月6日10:00
地点:桂林美术馆
学术主持:欧阳甦 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对话嘉宾(以姓氏笔画为序):
金江波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
韦广寿 桂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桂林美术馆副馆长
席华 当代艺术家
欧阳甦: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加艺术对谈活动,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经验。今天本来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犁老师担任学术主持,但他有学术出访活动,就由我担任这次对谈活动的主持。通过展览作品以及金江波老师的介绍,大家对金老师的创作思路、媒介会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邀请各位嘉宾对金老师的创作和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韦广寿主席发言
韦广寿:首先我觉得展览的标题很有意思,叫“世界的倒影”。世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多面的,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也许都略有不同。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记录这个世界,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观看感受,它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既是对世界的记录,同时又有很多主观的东西,单从观看的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有什么样的眼光和世界观,你有什么样的态度,那么你观看这个世界就会有不同的艺术表达。最厉害的就是这个“世界”,但是艺术表达因人而异,所以叫“世界的倒影”。“倒影”以我的理解可以说是这个世界的一种镜像,我们以前讲的“水中花,镜中月”(同“水中月,镜中花”)也不是凭空而来,但它又比现实世界更美一点,更有意义一点。所以我觉得“世界的倒影”这个题目非常有意义。
第二,我觉得金先生的作品给我很大的启发,因为摄影我是外行,所以可能等下很多问题要跟您请教,我只是从艺术的角度(谈一谈)。我是画中国画的,绘画要表达一个世界,我们会调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油画里的肌理、色彩、构图和意境等,那么摄影的镜头会记录你所传达的(想法和情感)。我们现在看一些黑白照片,包括以前桂林抗战时期的一些作品,我们觉得仿佛昨日,它有一种记录的功能,这个记录的功能让我们觉得历史仿佛跟我们离得很遥远,但又好像是昨天发生的,和我们当下具有关联。
所以我看到金老师的第一个系列的作品,我就觉得他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迁。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外滩作为100年来中国金融的一个风向标,它也在变化,也在进步,从他的作品里面,中国的快速发展能够引起我们高度的印象。还有他拍摄的东莞的照片。我们讲,以前欧洲的工业化就是一种特定的进步,一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工业曾经非常繁荣,像东莞当时的来料加工和“三来一补”,成为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和象征。但是发展到现在,我们现在讲一句话叫做“产能提质升级”。工业社会也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它会没落、它会荒芜、它会消亡,所以任何事物给我的联想就是像一个生命一样,有成、住、坏、空。以前比较低层次的材料加工和代工,它已经到了可能坏的、可能会空掉的这么一个时刻,所以引起很大的震动。虽然我们对这个社会、对这个阶段很留恋,但是留恋也没有用,它终将会变成过去。所以这些作品既是对工业革命的记录,同时也是一声叹息。这个是我的第二个观点。
上海呀!上海:引擎计划(一、二) 295cm×110cm 2009年
中国市场途径:义乌的小商品世界(一) 65cm×245cm 2007年
中国市场途径:义乌的小商品世界(三) 65cm×245cm 2007年
中国市场途径:义乌的小商品世界(六) 65cm×245cm 2007年
经济大撤退:东莞现场(三) 115cm×300cm 2008年
经济大撤退:东莞现场(六) 115cm×300cm 2008年
Tanaraki 冷冻工厂:Patea现场(一) 90cm×240cm 2008年
Tanaraki 冷冻工厂:Patea现场(三) 90cm×240cm 2008年
第三个观点,我觉得金先生的作品很有我们东方艺术的一种写意精神,特别是二号厅(的作品)。我们画国画的人都知道,对形体的把握实际上是在运动中把握,因为水墨它是会流动的,我们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把握,最后的效果跟我们预先设想的可能还有点出入,这就是写意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像我们烧一件陶瓷作品,在开炉的那一瞬间我们肯定会期待高温烧完后它究竟会怎么样。金先生的这批作品通过重复曝光再扫描印出加上电脑处理,很有东方美学的审美意蕴。对象还是这几个对象,但是因为时间的流逝,云在流动,风在吹,海面的波浪也在起伏,这不是静止的艺术,感觉就像电影蒙太奇镜头一样,叠加再叠加,这是时间的艺术。我们佛教里面讲“过去念(心)不可得,现在念(心)不可得,未来念(心)也不可得”。它是一瞬间就过去了,一瞬间就会来临,也停不住,所以作品标题叫“我心即白云”,实际上它在动。可能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很有东方美学意境。
我心即白云—绎 直径75cm 2011年
我心即白云—嵩 直径95cm 2011年
我心即白云—泊 70CM×95cm 2011年
我心即白云—舞 70CM×95cm 2011年
席华老师发言
席华:
我看了金老师的展览,有两个字来概括。第一个字是“大”,所谓的“大”,金老师也说了,他在拍工厂或者风景的时候经常用大画幅相机来拍,不仅仅是设备装配的大,我觉得金老师他有大的视野、大的框架、大的思路。现在第一个展厅拍的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下,关注我们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大事件。拍的艺术性、光影效果,包括细节都很到位。我说的大,是觉得金老师不仅没有回避一些事情,而且他的摄影有很多创新,他有一个用大视野、大宽幅来表现我们中国当代社会背景的思路,这是其一。
第二,刚才韦广寿主席也说了,第二个展厅的作品细节我也非常喜欢。为什么喜欢?这就看出了我说的“小”。“小”从细节开始,我看了金老师的作品以后有很多体悟。我可以从金老师的作品中读出中国水墨画的静谧,同时也看到版画的肌理效果,甚至能看到综合材料的质感。因为摄影术是西方传来的舶来品,但我觉得到了金老师的手上,他就把摄影艺术融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我们中国的元素,开启属于他自己个性语言的作品,我觉得他这一组作品完全是一种创新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当代艺术作品的佼佼者。
金老师曾经获得过我们国内摄影学术界很知名的摄影展年度金奖,就是连州国际摄影节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获奖作品就是我们在第一个展厅和第五个展厅看到的、反映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例如东莞的一些工厂的背景。所以我说金老师不仅仅是有他“大”的思路,同时对艺术追求也有自己个性的追求。
结合刚才说的在新西兰拍的作品,我想金老师肯定是对他手中的摄影器材、对相纸、对曝光度等各个技术环节很有感悟,最终拍出来是大有大的气度,小有小的韵味。刚才韦主席也说了,通过多重曝光得出来这一系列又有水墨的感觉,又有摄影的感觉的作品,所以我觉得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很有创新意识。我们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创作者,一定要对自己手中的工具和材料有更细致、更深度的把握才能做出那么好的结果。
金老师,我特别欣赏你的摄影能力,把握全局,不局限于小的东西,把城市变迁和更新的一个大时代的过程给记录下来了。我觉得这是对中国摄影界的一个贡献,我是这么认为的。谢谢大家。
欧阳甦:
刚才两位老师都提到金老师新西兰作品里有特别多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和效果,在座的嘉宾里也有从事中国艺术创作的老师,包括唐楷之老师的书法,陈莹老师的中国画,等等。我也请在座的几位老师谈一下你们的看法。
唐楷之老师发言
唐楷之(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金院长的个人艺术创作,我觉得是非常丰富的,也是有一个时代的发展背景。可以说,包括我们美术学院的学科专业发展、我们个人的一些创作,往往是与时代联系在一起的。二来,艺术与生活与观照这个世界是结合在一起。我非常赞同韦主席刚才讲的话,其实作品里面有场景,但它又不仅是场景,它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可以说受用于摄影器材,当然关键是诉诸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营造的意境。我们看到的这些作品,我不好把它们归为影像摄影,虽然有一些艺术门类是这样定义,我个人倒感觉到他是用一种方法在表现纸上的国画以及布上的影像,或者是一些跟当代艺术有关系的思想。从他的作品里面透露出非常多元的思考,虽然各有各家的看法,但有一些共性的感受。
我这里来谈一谈金老师作品的个性。首先,他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山水和工业文明,一个是工业,它是人类的现代化过程,一个是自然留给我们的历史遗迹,它们带来了这些宝贵的财产。我想从这两个大的主题来说,无论是东西文明的交流,还是海派孕育的文化,在今天互相映照的是现实的世界。我想金江波作品的主要个性就是融合自己的所悟所感,他的眼睛看的时候,是一种温柔的、幸福的和浪漫的而且带有沉寂的。这一点我觉得在当代艺术家里面很多人制造出来的是这个社会的其它的侧面,可能也比较阴暗的侧面。而我们看波光粼粼、温柔的风雪,山和白云的那种意境。我想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个性与他的艺术主张,对这个世界、对人、对文明的关怀,尤其是刚才谈的一些工厂,上海的百年变迁,还有在新西兰访学旅游的时候随机抓住的一些东西,我想在他的生活中往往就是随处都能捕捉到的美。
但回到他的世界里以后,他运用的是他的技法,他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技法。我现在还在从事着笔墨这样传统的耕耘,而金院长已经高高地在用世界流行的方法来塑造我们的人类文明,可以说前瞻性的创造。所以我个人感觉,他把我还在坚持的东西放到了另外一个领域,走得更远更高,就是这种个性。今天在这里,对我是很大的激励,也祝贺金院长,谢谢。
肖舜之老师发言
肖舜之(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我是来学习,因为我对摄影是外行,但是我喜欢听喜欢看,这个倒是个人的除了国画以外的“事业”。实际上艺术是一个角度,通过这个角度拿摄影去做艺术和国画是一回事,都是用个人化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实际上搞艺术无非就是两个点,一个是语言的个性化,一个是图式的个性化,这两个个性化构成了一个艺术家所处的高度。金先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这个是我读出来的,当然还有我对国画的理解,作品有东方的韵味。进一步讲,从个人的角度,用个人的语言来告诉我们(这些),我觉得来这里看了以后也受启发。实际上我拍摄影作品是拍资料,我也很疯狂地使用过DV、摄像机,就是用照相机把它们具体化。画家是用画笔来画,摄像机还是有点特殊性,从选择的角度、题材,比如说工业题材,有一段时间我也疯狂地拍大量的烂厂房。从个人的艺术语言来说非常有内容,有个人对时代背景的看法。拍着拍着我就发现一个规律,一边拍一边被拆,那些老厂那些老房子很奇怪,不知道是通知我来了还是怎么样,我拍了之后它们就被拆掉。那个时候没有数码,甚至用DVD拍,给我搞艺术创作形成了大量的素材。肯定也是个人化的角度,选择比如那些老厂,原来的老房子,等等,就成了我个人艺术创作表现桂林的一个角度。我只是说,艺术家不管他从事什么类型的艺术创作,雕塑也好,绘画也好,艺术种类尽管不同,但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家,肯定要把语言个性化和图式个性化这些东西表现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时代,这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秦杰老师发言
秦杰(摄影家):
一切成绩都是过去式,因为一个人的一生走下来,要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桂林美术馆这些美术作品的展览,他们都会邀请我过来学习,所以各门类的艺术我都在学习。
看金先生的展览,一个是“技”,因为走到当今,对“技”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其实从传统的胶片时代过渡到现在的数字时代,很多人对它有排斥。其实我一直认为“技”应该要很好地在现在的物理和过去的化学两方面介入。传统的胶片是化学的,现在的数字是物理的,这两者的结合我认为是把人从特定的暗房中解放出来。金先生说他从拍传统的胶片用大画幅拍,然后转为数字,那么如果要在传统的胶片上面叠加的话,那是很难的。杰利·尤斯曼曾经用同时6台放大机工作,那是很累的。现在有数字了,可以解放出来了,相对方便多了。用自己的技法,通过这个技法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技”,我认为传统和当代的“技”的联系这一块非常好,现在我也在做这一块。
从意义这一块讲,我看了几个展厅的作品。我归为两大类,一大类是对于自然的,第二类是对人类进程的一个演化过程的记录。摄影本身的功能就是记录,用这种很好的技术把人类进程的演化很好地记录下来,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记录下来。这个是作为摄影人的使命。自然风光这一块,我们说风光其实应该说是自然风景,这个“景”是有内心的感受的东西。对于一个自然物体的呈现,因为风景永远在那,每个人的看法不同,世界观不同,角度不同,内心的感受不同,通过技法呈现出自身的感受和思想,这就有了每个人对同样的风景的不同看法。刚才肖老师说到图式的个性化,作为我们摄影人来说,影像呈现个性化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种个性化往往会在一些艺术作品中,把你的个性和你的思想、思维、情感呈现出来,实现一种个性化。
以绘老师发言
以绘(桂林当代摄影家)
各位老师好。非常开心能够在桂林看到这样的一个当代摄影展,之前在桂林美术馆能够看到很多展览,但是摄影这一块相对来说少一点。所以今天能够在这里看到一个这样高规格的展览很开心。我就从自己的感受来聊一下。我的作品是关注女性这一块,所以我在看您作品的时候,感觉它们跟我的作品有非常大的不一样。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家,我们所关注的东西、我们的表达方式或许是完全不同的,但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就是我们能够用相机看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细节。此次展览叫做“世界的倒影”,我觉得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您内心的一个影射,对吧?
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很多新影像,它们从表面上看非常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所有的表象最后都指向自己内心的观念,像刚才秦老师说的这样,就是您的世界观的不同,造成了今天这样的作品。我觉得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些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特别好看的“美”的作品,但我觉得就当代艺术而言,美的概念已经非常广泛了。最重要的是它们表达了您内在的观念,我们透过这些表象看到您站在更高层面上的一种观看,就像您到各地、到新西兰去拍摄的景象,仍然可以看到中国韵味,这些东西已经穿越了表面,能够看到一些本质。
陈莹老师发言
陈莹(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我个人感受,觉得看到金老师的作品很“静”,刚才秦老师用了一个词就是“技”,还有一个“禅”,其实这里面都能感受到。听您介绍,您以前是画中国画的,真的感觉到这种内心的涵养已经在作品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眼界,这种连接世界的一种眼界,可能把国外的这些东西变成具有中国化元素的概念。说实话我也在国外待过,也见过很多当代作品,影像之类的也见了很多。可能我们的文化背景,还有您的修学过程,造就的视觉感觉确实是不一样的。我也说一说我的经历,我最早1998年就在国外待了,也见过很多作品,我回来以后我也想尝试当代艺术的这种感觉,因为我本身是学国画的,看多了其他作品后很怀疑自己的专业,但自己再去开拓这种新的作品,可能自身的条件关系,没有能够呈现出来。这是很浪漫的一个展览,我还能看到很曼妙的作品,真的是很好的感觉。
欧阳甦:
刚才各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从传统和当代,从不同的媒介以及各种媒介的单独或综合运用,还有从各种题材,对金老师的作品进行了不同的解读,谈到对金老师作品的感受。我注意到各位老师都提到了一个词,就是“时代”。金老师用他自己所提倡的并践行的一种现场考古式的、扫描式的创作方法,对我个人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的。关于时代,关于世界,怎么通过艺术的方式去呈现和表达这些课题,王犁老师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下面请听听王犁老师专门为我们的艺术对谈发来的视频。
王犁老师视频发言
王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视频发言:
热烈祝贺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世界的倒影:金江波个展”在我们桂林美术馆举办。“世界的倒影”是金江波提供给我们的一个大型的作品展,他在传统文化这么丰富的、底蕴那么厚的桂林这个城市举办,其实有非常的意义。我就在想,作为一个具备国际声誉的现当代中国艺术家,为这么一个传统文化浓郁的城市提供什么样的作品?来,我们一起走进展览现场。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艺术家,在他这个时代怎么进行现场的考古呢?《经济三部曲》的作品就告诉了我们,也给我们提供了异乡的景观,这个异乡究竟是大家的异乡,还是艺术家的异乡?我知道,金江波老师提供的异乡的景观,实际上它是对当代图像的一个审美贡献。那种宁静、那种博大、那种让我们观看者感受到渺小的自然的力量,我相信我们每一位观众走进去,会在他的作品前凝视。还有,既然来了我们桂林美术馆做展览,他跟桂林山水有什么关系呢?我知道这也是金江波老师思考的。你看《与山水的对话:桂林山水间》,我们能看到什么。摄影作为图像的一个手段,作为视觉艺术一个方式,它跟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还有我们现在随手拿起相机,每一个人都能做的一个咔嚓一声的拍摄,作为一个现当代的艺术家何为,他有什么区别?
我们只能就作品来讨论。我们看着金江波老师留给我们的作品,那种时代的现场,我会说不出话来,我会凝思:这种现场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看到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想?当然有各种原因,有在脑海中闪过,有震动一下没有停留住,而且它像昨天所有事情一样,很容易遗忘,我们只在惦记明天我们需要做什么,而过去的昨天呢?作为艺术家,他就会给我们留住,他有一种极强的视觉手段,像重拳一样地给我们留住,当然作为艺术家还有审美贡献,于是我想起他那些作品“异乡的风景”。真的,我在他的作品前都不敢说话。宁静宁静宁静,只有看的权利,当然还有提供给我们思考的权利。其实艺术是多元化的,不管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它是丰富我们这个世界的手段,也是给我们提供观照世界的手段,原来我们有好多角度来看待这个社会,看世界,包括看自然的风景。我相信这次桂林美术馆的展览,金江波老师还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看桂林山水的手段。
我也在想,“世界的倒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倒影?其实也就是艺术家所经历的时代,在艺术家思想中观念中的倒影。
欧阳甦:
刚才王犁老师提到“时代的现场”和“世界的倒影”,我觉得这是两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在金老师的创作中,我们现在看到的作品是他对一段时间的记录,这段时间可能过去了,金老师可能还会继续记录我们这样的时代,现在的、目前的、未来的。那么一个艺术家在他对这个时代的介入的过程中,除了他个人的表达需要以外,他对整个生活环境,包括他生活的城市,能够起到一些什么样的作用?
金老师不仅是一位艺术家,同时也是美术学院的院长,还是很多创意行业协会的领导,也参与了很多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工作,通过艺术的力量参与城市和乡村的文化重建再建的工作。接下来我想请金老师谈一下关于这方面的想法和建议。
金江波老师发言
金江波:
谢谢刚才几位老师们的鼓励和抬爱,对我非常有感触。我觉得做作为一个艺术家,能够得到共鸣,这体现了艺术的价值。非常感谢大家的鼓励和加持!特别刚才韦主席谈到了“水中花,镜中月”,引发我很长时间的思考,我当初创作这些作品时,可能这些初衷都在韦主席谈的里面。
我回应一下欧阳老师刚才的提问。首先就像王犁老师所说的“时代的现场”和“世界的倒影”。我觉得现在所有的艺术,如果真要把它们作为我们人类创造力的载体来看,它离不开对世界的观照和对时代的呼应。现在倡导新时代,倡导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打造这个时代最美的现代社会。这个美是非常多元的,不仅仅是我们艺术家描绘的视觉的美,美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美也变成了一种变革的动力。所以,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美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启发很多人,通过美的方式和手段来激发全社会推动我们时代的变革,同时还要让全社会感受到多元化的美、多元化的艺术。
就像大家所说的那样,艺术有不同的、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会给人带来思考的力度。所以我们在做美术教育的时候,往往在想,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除了可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自然的写照,对生活的感受之外,还需要把美变成人的一种崇高的信仰,让“美”引领社会发展,而且要让“美”锻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我们一直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实还就包含了传统。因为文明延续下来,我们用现在的手段、技术方式去描绘自然的时候,其实是在追求那个时候文化人对自然的看法。我拿大画幅的相机去全世界的工厂拍摄的时候,是想表达一个中国人为了验证,在全球经济资本流通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和世界密切的联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下所做的艺术来应对时代、来辨识时代的一种力量,它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最近,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美既能够熏陶我们的心灵,培养好的情操,让我们实现良好的美的表达,更主要的是对美的创造力的养成。我想,我们这个时代搞美术创作、搞艺术是最好的时代,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激励,所以我一直鼓励我们的孩子、学生,别小看自己,我们好像是风花雪月画画的,其实我们的工作对社会的稳定、对美好的家园、对幸福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心能够美起来,我们的生活环境美起来,我们事业就能做好起来。这是第一点,我们在做美术教育,包括这一代艺术家就是以这样的想法出发。
第二点,我觉得现在的艺术的价值和历史上有一些不同。艺术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每一个艺术家的创造为人类文明留下的一些记忆,它也是为大家打开另外一扇观看世界、观看宇宙的大门。所以现在谈艺术,有时候会讲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特别是人类进入文明复兴之后,艺术往往和科学的发现合二为一,就是说在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的时候,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都给我们打开了发现世界、探索未知的道路。很多艺术家其实是科学家,很多的科学家估计也是艺术家,例如,达芬奇、伽利略。在当下,我们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艺术家进行交叉融合的创作。
朋友们经常说我喜欢玩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玩新的,可能也是一种创作习惯,比如说关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我在做这些摄影作品的时候,往往是反复实验的,我就在想数码拍摄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社会景观,能够运用不一样的拍摄方式,包括大画幅来拍中国的现场,但是这个现场可能比我弄大画幅摄影技术更加难。我拍东莞的工厂,花了两三个月时间才找到记录那个时代缩影的现场。我想,我们可能还需要对艺术的价值进行不断的延展,需要对艺术的技术手段进行不断的研究,同时还要对一些新的领域不断的学习,让艺术的价值能够更加丰满地应对目前复杂的世界,也能带动新的社会革新。艺术可以不停的生长,就是因为新的美学和审美方式不断出现,带动我们去观看世界。
这两个方面也是继续鼓励我创作的动力,包括我们美术学院做了很多乡村振兴的项目,用美育的方式推动乡村振兴,这是符合人们对绿色、可持续、低碳的生活的要求,也能够让村民们在享受经济生活的同时改变乡村环境,吸引更多(从事)美好事业的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回到乡村。我们在做城市更新、公共文化建设的时候,艺术也能够帮助这个城市建立自豪感,找到城市的竞争力,人们对城市品格的认同感。同时,艺术能够有机地改变一些灰色的、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温暖人性,提升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幸福指数。我想以后也请大家跟我们一起来继续推进这些事情。
我们中国的文化对于当代文化,中华现代文明和当代文化如何与世界对话,确实是急需破解的话题。我们的中国,我觉得是很牛的。我不瞒大家说,洋人做不到这种境界。我们两三千年前就已经把自然搞成那样了,而且把人的姿态放得那么低,自然是那么的崇高,例如我们的书法。如何让西方了解,让人类的文明能够共享,让西方社会能够更好地认知我们的文明价值,也就是如何开展当代文明的交流对话,这是我很感兴趣的课题。我和欧阳老师3次走进非洲,目的也是这样。我们一起去非洲的塞内加尔参加达喀尔双年展,她是达喀尔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我有幸作为艺术家去参加展览,后来我们就再次一起去把中国馆做起来,把中国援建的黑人文明博物馆的首展做起来,目的是希望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中国的当代文化。当代创造一定是我们的软实力,通过艺术这样的媒介,更好地展现在世界面前,所以我也带着我的团队,让更多的年轻人做,目的也是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
欧阳甦老师主持
欧阳甦:
金老师刚才谈到了社会美育、艺术教育,谈到应该具备开放的跨媒体艺术的创作心态,也谈到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与世界文化深度交流,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艺术的价值。以“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桂林,正好有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艺术也可以发挥作用,也特别想了解在座的广西和桂林本地的各位老师的想法,尤其是席华老师、张燕根老师还从事公共艺术创作,你们在这方面肯定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张燕根老师发言
张燕根(广西艺术学院教授):
我一直期待着金老师的展览,也一直在猜测金老师的作品是什么形式呈现,现在看到金老师展览的推文图片,我使劲地揣摩,它们是油画还是水彩?到现场才发现,原来它们是摄影图片生成的,既不是油画又像油画,既不是水彩又像水彩的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前面很多老师也说了,很多是从摄影的角度谈。
我以前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也是学国画的,知道金老师最早也是学国画的,所以特别期待了解您的当代艺术怎么个搞法。我想,金老师的作品不能以某种材料、某种门类来看待,这是视觉艺术,在金老师的作品里面已经呈现出来了一个有世界眼光的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一个中国视觉艺术家对世界和对变迁的时代的看法。刚才大家也说到,是对一个大时代的思考,这点我觉得非常震撼,这是一个当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我想,金老师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社会的、一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从作品里我看到了对你时代的思考,有一种忧虑,也有一种期盼。很多当代的艺术家是从个人艺术的层面、从艺术技法的层面思考得更多。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技法层面只是一种手段,一个艺术形式,是艺术的媒介。今天了解到了金老师是用这样的形式在呈现自己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看法。
韦广寿:
刚才说到桂林要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我这里插几句。刚才王犁老师给你下了任务,请你以桂林作为创作的点,接下来我想给你一点压力。现在我们桂林市政府提出的口号就是要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我们的规划前几天已经被国务院批复了,正式作为国家战略。那么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具体要求归纳为几句话,就是: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第一个是世界眼光,怎么样才叫做世界眼光?我们现在用的语言还不能够跟世界交流,要用世界通用的语言才便于跟世界交流。在历史上一样有地方语言,也有世界语言。那么金老师,你现在是掌握了世界语言的,所以你来桂林搞这个展览,实际上也无形中尝试把国际标准从某一个层面表达出来,这是第二个,国际标准的要求。
第三个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就是中国风范。中国风范的含义也非常丰富,怎么样的艺术才具有中国风范?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我看你的作品里面像笔墨的这种韵味,像这种恍恍惚惚、似是而非的画面意境,以我的理解来说,有我们东方艺术的写意,是否也可以算是对中国风范的一些贡献。
第四个词叫什么呢,就是:广西特色。第五个词叫桂林经典,这就给你下了很大的任务了。广西特色究竟是什么?如果你走马观花就来一两天就走,可能就没办法深刻地理解广西特色,你要多来几次。桂林经典那就不用说了,等你下次再来桂林搞展览的时候,就请把你眼中的桂林经典以任何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金江波老师发言:
我在上海市政协做常委五六年了,也兼任上海市政协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我每年都要写提案,要做报告,每次也是为上海的问题提建议。
桂林确定了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定位之后,我倒有三点建议。第一点,“桂林山水甲天下”要有两个层面的意识,第一个是自然山水,第二是人文山水,一个地方没有呈现这些好的文化软实力,甲天下的风范很难吸引到游客到这里来打卡。现在人们看世界级的旅游城市,要到国外去,要到当地看博物馆、美术馆、名人故居。所以我觉得首先把桂林的文化和人文生态的“甲天下”多挖掘起来,而且要加快、要更多投入,在这个方面投入之后,到这里挖掘山水,还能看到它的历史文化古迹,才有更好的文化自信。没有这个,我觉得谈世界级是(空话)。所以,我觉得要政府要加大顶层规划。我知道,徐悲鸿、李可染都是近现代的大师级的艺术家,他们与桂林有很多渊源,有很多故事。这些就是美术教育,需要全社会包括我们政府来做,这样才能够把世界旅游人口引过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还要有更好的服务。要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还要有与它配套的旅游城市的服务。譬如说,世界级的景观要有好的英文标识,包括机场,火车站,出租车,酒店,饭店,都要有相应配套的世界级的标识标牌。好的服务保障,才能把人的心留住,把好的感受留住。旅游一方面是以游为主,还有一方面是在寻找生活方式。为什么有一段时间乡村艺术那么火?因为繁忙的累的那帮人要到乡村寻找有都市生活品质的生态。那么就要有这样的服务品质,要有这样优良的世界性的服务配套,才能够把人引导这里,并且很向往。
第三点我觉得很重要,把人的胃收住就可以把人的心收住,这里有好吃的人们就会再来,所以可以打造世界级的饮食之都,用世界级的方式来展现它的饮食文化。我们要提供一些品质优良、有腔调的饮食方式,当阳光照射进来,人们一边喝着咖啡茶,一边看着外面的山水图景。所以我建议把人的胃留住,才能把人留住。
欧阳甦:
大家刚才提到的很多意见和建议,还是围绕人来做工作,我个人建议桂林可能需要更多的艺术家群体,也有更多的文化政策来支持艺术家,形成艺术产业生态链。
观众1发言:
我是一名退休的英语老师,所以我接触英语老师比较多一点,而且我学了三门外语,英语、日语、法语。当然英语是我的主业,我今年61岁,我是属兔的。其实我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桂林山水养育了我六十多年,所以我离不开这一部分。我想表达什么?刚才听金老师提到人文文化要跟上,这打动了我。我们的导游就是我们的窗口,这是我们宣传桂林形象的一个话筒,对不对?还有,各种导游,各种语言的导游,他们传播很快,直接对接到我们的客人,直接对接到世界各地的朋友。所以,要把艺术的美跟导游介绍结合起来,把文化灵魂的问题输入到导游的脑海里。
观众2提问:
金老师您好,我作为一个观者想对您提一个问题,我从一号展厅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到每一个展厅中,首次看您的作品,摄影作品有诗意。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号展厅关于桂林山水间那个版块的作品,里面放了一些数字衍生化的展示。我想提的问题是,我们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会运用到这么多的科技,往往在艺术品的呈现中,会比较偏向于科技的展示,从而忽略掉一些人文的、一些感性的东西。作为艺术创作者,您是如何处理好科技展示与人文感性之间的关系?好,谢谢老师。
金老师回答:
这个提问非常好。艺术家的创作是由他的思想观念组成的。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计算机技术做出的游戏,往往比艺术家做出的图像还要完美,但那个算不算艺术作品?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差异就是艺术家有他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判断在里面。虽然我做的这个是数字生成式的一种艺术展现,但主题还是希望山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虚拟世界中给人带来的感受,世界的关系也是以这个方向来做评判它的标准。技术是推动我们艺术形式演变的非常重要的载体,或者说是一个关键所在。只有技术才能让你一直往前走,技术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技术可以更好地去模仿以前的艺术,第二是技术语言带来的新的审美方式和新的审美特征该如何去挖掘的问题。
欧阳甦:
感谢大家今天参与“世界的倒影——金江波个展”的艺术对谈活动。无论是从个人的艺术创作方面,还是从艺术的价值以及艺术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方面,我觉得每位老师都谈得非常坦诚、真诚。我想刚才韦主席还有席华老师你们对金老师的期许,会是一股活力,可能会使金老师有更多新的作品出现,同时也可能促进上海和桂林更多的交流活动,让我们期待金老师的新作,也期待城市之间更多的文化对话。谢谢大家!
(本文内容稍有删减,汪佳娟整理,张隽、邓智媛校对)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