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8 18:42: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黄河人家(剪纸) 陕西延川 高凤莲 中国美术馆藏
剪纸艺术蕴藏了我国劳动人民深厚的情感,积淀了华夏几千年的文明,是我国传统哲学、美学、民俗学等多方面智慧的结晶,郭沫若曾以“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来赞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近日开展的“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纸上天裁——中国美术馆藏剪纸艺术展”,从丰富的馆藏中精选出260余件(套)作品系统呈现民间剪纸艺术之美。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表示,中国美术馆从建馆伊始,就十分注重民间剪纸的收藏、展示与研究。早在延安时期,米谷、江丰等延安文艺工作者就开始注重收集和研究陕北地区的民间剪纸,他们向民间学习,利用民间剪纸形式表现革命文艺的新样式,在文艺战线中起到了宣传革命、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中国美术馆建馆初期的收藏队伍主要来自延安,他们将人民群众创造的民间美术列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和展览的重要部分。建馆六十年来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目前,中国美术馆共收藏了来自于全国各地包含多民族的剪纸作品共计16000余件。这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汇为国家艺术宝库中民间艺术精神之海洋,它们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巧思,共同构筑了扎根于民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库。
在本次展览中,“天才巧手”单元展出了王老赏、苏兰花、王继汝、库淑兰、祁秀梅、曹佃祥、高金爱和高凤莲8位民间剪纸艺术家的作品。“别出心裁”“剪花迎祥”两个主题单元则根据剪纸的地域分布和功能角度发生地区和实用功能不同展出了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
我国古老的农耕社会从根本上决定了民间剪纸的内容和形式,稚拙古朴、粗犷浑厚,简洁灵活、自然风趣,充分展现着自身特殊的艺术魅力。这种处于农业社会的古老艺术,经过广大人民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演化成为中国乡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抢救民间美术工作推进的热潮中,以库淑兰、高凤莲等为代表的那些默默无名却又天才般的民间剪纸大师被相继挖掘和发现,她们的剪纸作品在国家殿堂惊艳亮相,引发中国艺术界的巨大反响,人们赞叹那种相对封闭生活状态之下所创生出来的中国民间乡土美学体系,及其所带来的视觉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震撼。本次展览展出的库淑兰的《我把三水表一番》、高凤莲的《黄河人家》以及祁秀美的《龙凤》等作品可以让观众一饱眼福。一片薄薄的纸张,经她们的裁剪,呈现出万千气象,表达了她们对生活的无尽热爱,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她们几乎没有文化,却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利用农闲之余创作出一幅幅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剪纸作品。她们用最朴实的情感传达着这片土地之上世代相传的朴素信仰和生命价值观,在剪纸世界中表达着对于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内心的美好。”吴为山表示,这些民间剪纸大师没有任何来自艺术技法层面的束缚,内心之中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想象都能转化为刀下精美的花样。她们的刀法就像山间烂漫的山花自由生长,所有的表现物像从心而发,刀随心走,由一而三,三生万物,直至一个鲜活而生动的世界被构建出来,这是一种带有泥土芬芳的中国艺术写意精神在民间的呈现。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具有特色的民间剪纸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剪纸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中国剪纸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列入了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今剪纸已由过去一般的窗花装饰,发展到今天的刊头尾花、连环画、插画、邮票、动画、印染、舞美、商标、藏书票等许多方面。此外,剪纸已走进学校,成为艺术启蒙的一种方式;还化身文化产品,成为文旅发展的新生力量;甚至还走上国际交流的舞台,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动下,剪纸已经成为蕴含中国精神和理念的艺术代表,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的广泛认可。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