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0 14:11:11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生生不息(中国画) 洪潮
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我创作了这幅以太行山为背景的画作《生生不息》,用笔墨呼应时代的脉搏。
“黄河为血脉,太行为筋膂。地灵育圣贤,土厚含文武。”在祖国版图上,巍巍太行山宛如一条巨龙,太行山纵贯中华大地八百余里,重岩叠嶂、林泉掩映、气势磅礴,素有“太行天下脊”的美誉,代表着北方山水独特的雄浑魅力。同时,太行山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作为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铸就和形成了不朽的太行精神。太行山的历史与血脉、铁骨与忠魂、山川与河流表现出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正是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之基。
我每年都会带领学生们去太行山深处进行写生采风活动。在写生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说:“要以山之骨立笔墨之骨,以山之魂养笔墨之魂。”《生生不息》这幅画作即是以太行山为背景,以日出为时间,农民放牧归来等三元素创作的一幅中国画,也是我多年在教学时体悟的创作呈现。
《生生不息》整个画面以太行山的雄伟体魄和朝晖映染山头作为画面的主体和色调,讴歌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面对艰难困苦展现出的不屈意志。面对这幅作品,远观,山峰壁立,势状雄强;近看,云水涌动,幽远深邃;平视,朝晖律动,光影变幻。画面用独特的蝌蚪皴技法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喻示着生命的无穷力量;山的左下角用川流不息的水口与右边挂壁飞泉相承接,寓意民族源远流长;中间留有似如意祥云,用中锋长线勾勒,与画面顶部的彩云相呼应,山脚下方有三棵古树和画面的上方的古树相照应,画面虚实互映。古树历尽风雨而不倒的坚强意志与树下农民放牧归来相呼应,赞美劳动人民的朴素和勤劳。画面里山石的构成有疏有密,有主有次,画面的节奏与飞瀑的清音,组成一首山野交响曲。
《生生不息》的画面主体是一座丰碑式的山峰,上下用笔不多,以泼染的墨法,衬托中间坚毅的山峰,更能体现出蓬勃、正大的山水精神,画面的下三分之二部分,用花青加曙红调染成冷色调,与上三分之一部分的朱红色形成对比,似大自然醒来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也预示着中华民族的雄强伟大及充满自信和希望的未来。
太行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坚韧、自信、团结、不屈。这种精神在和平年代依然是我们民族前进的驱动力。知来处,明去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当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大背景下,太行精神更显宝贵。
写意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美学独有的艺术观和表现形式,它是画家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借笔墨寓意,托丹青抒情,承画者胸襟,载宇宙大观,对时代、民族、人生、社会、自然等事物的体察和感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用纸墨画笔传达给世界。所以,如果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依然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层次上,显然是窄化了中国山水画的境界和意义。我们应该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基于传统拓展山水画在现代语境下的笔墨语言。用山水画丰富的内涵传扬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创作这幅《生生不息》,正是希望用太行山的沛然之气展现山水精神的“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用山水画的笔墨“为祖国河山立传”,用山水画的笔墨图绘“文化自信”,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的艺术道路。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