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20:48: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秋兮
竹禽图 局部(国画) 北宋 赵佶
绘画材料是绘画创作的物质基础,在艺术发展演变过程中,绘画材料的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王羲之的《兰亭序》用何种纸书写?宋徽宗的《竹禽图》中麻雀的眼睛何以立体似油画?中国绘画又称“丹青”,丹青这两种颜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日前,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具备学科性质的绘画材料研究著作——《中国绘画材料史》时隔近40年再版,此书也是上海同济大学蒋玄佁教授的遗著。蒋玄佁是研究中国书画材料方面的专家,书中从纸、绢到颜料,作者通过田野实地考察及文献考证方法,对中国绘画材料尤其是造纸工艺种类及各种颜料应用梳理考证,解决了前人论述中未解决的问题。书中对纸、绢与绘画颜料诸色之品种、原料、产地、制法、用途、历史发展等,勾稽史料,证之见闻,多所阐述,分类有序,是绘画材料研究的奠基之作。
纸底绘画的历史
中国古代绘画的底子,一为织物,一为纸。自古以来,从帝王天子、文人墨客到普通民众,皆在追求极其精致的纸张。造纸工匠们通过不断对纸张进行加工和改良,方才发明了适合不同创作情景的纸张。书画家运笔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干、湿、焦,皆可通过纸张来呈现。可以说书画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纸张质量的进步。
中国古代书画采用纸的时期出现在六朝。中国现存的古画中,绢底为多,纸底较为少见。从这一现象来看,似乎纸张不及绢底容易保存。事实上,有文献记录,关于纸的材料较绢更加丰富。
在《中国画学全史》中:“古画本多用绢,宋以后始兼用纸,明人又继以绫。”但在蒋玄佁教授看来,这种说法过于武断。中国古书画名迹,是否真迹,仍有可疑,我们要想求其真实,应该以考古学者所搜集的材料为准。他根据考古学者发现的材料,认为自后汉以至魏晋,实际上已经普遍应用纸为书写的底子。后汉时,在中国南北各重要都会,纸已普遍应用。紧接着,蒋玄佁教授又从原料、材质、形色等方面不同地域、名称繁多的纸张按时间顺序逐一进行注释,最后得出结论:虽然汉代的造纸即为书写之用,而在书法中开始用纸为载体的,记录中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最早。但彼时重要书画,仍用织物。六朝佛教昌盛时,民间应用纸张开始发达,因此在此期间,应用纸张作书画是必然的事实,只是纸底作品不及绢底作品华贵,且纸质松脆不易保存,故后人只知道古代书画用织物。
那么,王羲之《兰亭序》用何种纸书写?以往文献认为王羲之在蚕茧纸上书写了《兰亭序》。而蒋玄佁从纸张发展的历史出发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晋代是否创造发明出这种茧纸仍有待考证。从蚕茧的形状来说,质厚重,纹理纵横,晋代制纸术并未完善,用棉料树皮制成名贵纸张,形容其外表似茧壳,则有可能性。晋人写书,多用麻纸,可知晋代出产麻纸之丰富,茧纸应为麻所制。
六朝之后,随着纸张的质量和产量提高,虽然当时的皇室及贵族的书画仍用织品——绢素较多,但民间及佛教的绘画普遍采用纸底。隋唐时期,当为制造书画用纸的全盛时期,直至现代,手工纸的制造仍未脱出此时期的纸质及制造加工技法的范围。
澄心堂纸诞生于南唐时期,素来受到文人学者、书画家的推崇,获此纸者如获至宝。历代仿制不绝,是书画专用纸中的上品。相传为南唐后主李煜所制。《中国绘画材料史》则对“澄心堂纸为李煜所制”进行了否定,并梳理此纸的发展历程:澄心堂纸实于公元942年以前已制造。所谓澄心堂纸实南唐皇室用纸,故以宫殿为名。实际上是如今宣纸的鼻祖。澄心堂纸为皖南、赣东特别加工制造,成为宣纸史上的最高峰。
到了宋代,皇室爱好绘画,并设画院,因此作风多为工整的技法。而这种工整技法,对于绘画材料,必须求其平滑精致,方可使画面光辉。因此,除了对于颜色颇有新的精制品外,底子方面,以绢为底对于工整绘画较为适合,故宋绢为历代以来的精品。纸张在此时期呈现停滞状态。但在宋代,印书风气颇盛,纸张多以印书为目的。故印书纸张,颇有精品,而书画用纸,大都仿制前代作品,并无特创之品。又因正书的书家辈出,对于“笺”这方面,则颇有发明。
元代是纸底的盛行时期。因特殊的历史背景,元代有诸多淡泊的高士,创造了疏旷的水墨画作风这一反宋代艳丽工整的体裁。因为画家追求高逸风韵与色彩淋洒,因此对纸底的要求,不必如唐人澄心堂纸的平滑、宋人加工的捶炼,即使是前代文人所弃的生纸,尚未加工的半制品,正好为元人发挥墨韵的工具。故元人作品,不但以纸底为多,且大部分为半制品的粗生纸。
明代造纸技术渐趋完备,在书画用纸的选择上,加工精制的笺纸成为文人墨客的佳选。董其昌的《仿黄子久江山秋霁图》便是在高丽纸镜面笺上创作而成。
清代则进入了宣纸时期。虽然笺纸发达,工笔画家林立,但因为南宗画派风行一时,尤其如八大、石涛等非纸不画(当时所用的纸张以宣纸最为普遍),无论朝野,学画者争相模仿传颂,加速了宣纸在乡间的普及。也是在这一时期,皖南的宣纸竟如欧洲造水彩画的专用纸,不供其他所用,专供书画家。
颜料与绘画相辅相成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颜料的使用对绘画产生重要影响,绘画又促进了颜料的生产与发展。早先古人使用的矿物颜料,如长沙发现晚周楚国的漆器绘画,辽阳发现的古墓壁画等,色彩大都为红、黑等单纯色。至盛唐时,植物色应用于绘画。矿物色与植物色的调和使用,使画面的色彩更为绚烂。及至近代,颜料种类更为复杂,但一部分化学颜料,不及古代天然色彩之能时效持久。本着严谨、科学的考证态度,蒋玄佁教授在书中作了关于颜料的一些有趣思考。
中国自古尚玄,以黑色为正色,书画中最常应用的重要色彩也是黑色,黑色颜料也最早产生。西周人造墨出现,标志着墨与其他颜料的分离,进入了独立发展的轨道。汉代以后制墨方法虽颇有改进,然大致仍属相同。其原料一般均采用松桐油、麻油等燃烧后的烟煤。胶的原料大致是牛胶、鱼胶等。药料大概为麝香、榴皮等多物。其原料既不同,配合的方法亦各不相同,但最后目的都是为了墨黑能持久。总之,历代所用黑色的原料无非墨石脂、松烟油烟、煤烟三类而已。不同之处则在制作技法的胶与副料的关系。
中国书画上使用漆为颜色,有着久远的历史。长沙楚墓发现的漆器,绘画精美,近似油画。宋徽宗的《竹禽图》是一幅创作时期较晚的小景绘画,描绘了翠竹枝头一对灰白相间、眼睛炯炯有神的麻雀,尤其是雀睛立体似油画,灵动如生。蒋玄佁教授认为,这正是宋代应用漆于绢底书画的明证。漆虽能渗入绢纸底,但也有脱落的可能,且其质地与墨迥然不同。
丹青,是指丹砂和青雘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中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青色,故称画为“丹青”,也泛指绘画艺术。中国绘画,以赤为正,其中以朱的用途最为广泛。朱砂系矿物质,不易变色,有大如石片者,画家皆乳细(放在乳钵内研极细)后用之。
中国绘画颜色之青色,名称颇多,实际仅为矿物青及植物青二种。矿物青计有石青、空青、曾青、扁青、铜青、螺青、青黛七种,植物青计有花青、木蓝、松蓝、蓼蓝、靛花、山蓝六种。矿物青无化学变化的危险,植物青虽年久会冲淡,但亦无化学变化。这也是古画颜色能持久的奥秘。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