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1 19:07:11 来源:艺术中国
撰文_李莞潸
在托马斯·海涅的海报中,女性在象征“艺术家”的同时,算是特别“点”到了“女性艺术家”。相较于慕尼黑分离派和维也纳分离派,柏林分离派自成立之始起就向女性艺术家敞开大门,也是第一个接纳女性成员的重要艺术家团体。
《樱桃成熟时》,多拉·希茨,早于1905年,藏于柏林国家博物馆之老国家画廊,曾于柏林分离派群展(1905)展出
柏林分离派成立时共有四名女性联合创始人,德国画家多拉·希茨是其中之一。这位罗马尼亚王室的宫廷画家加入过“十一人社”,还曾创办了一所女子绘画学校。
《笛者》,朱莉·沃尔夫索恩,约1900藏于柏林现代美术馆
德国画家朱莉·沃尔夫索恩也是柏林分离派联合创始人之一。1942年,因其犹太裔的身份,一直留在柏林的朱莉被驱逐至捷克境内的特雷津集中营。朱莉的大量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已丢失,直至2000年初才开始被重新发现。如今在柏林,毗邻柏林墙纪念馆的一条街道用“朱莉·沃尔夫索恩”命名。
《自画像》,艾米丽?冯?哈拉瓦尼亚,约1905,藏于慕尼黑伦巴赫之家市立美术馆
也有命运完全相反的人物,奥地利画家艾米丽·冯·哈拉瓦尼亚在20世纪初期被誉为“女性绘画界的第一名”。她在1933年加入了纳粹,她调整自己的风格以适应纳粹时代的主流审美,她是为数不多被政府接受的分离派艺术家以及女性艺术家。1937年至1944年间,她的作品几乎每年都在“伟大的德国艺术展”上展出。
《蒙马特群屋》,玛丽亚·斯拉沃纳,1898,藏于柏林国家博物馆之老国家画廊,曾于慕尼黑分离派群展(1904)展出
德国印象派画家玛丽亚·斯拉沃纳被认为与多拉·希茨一样,是她所处时代最重要的德国画家。1890年开始,玛丽亚在巴黎旅居17年,《蒙马特群屋》是她工作室的后院,法国私人收藏家将她与贝尔特·莫里索相提并论。玛丽亚于1909年移居柏林,并在1913年正式加入柏林分离派。1933年,玛丽亚的作品被划为“堕落艺术”,许多画作在二战期间被毁或遗失,自此被遗忘了多年,直到1981年才重新举办回顾展。
《白衣女士》,埃内斯蒂娜·奥兰蒂尼,1898,藏于柏林国家博物馆之老国家画廊,曾于慕尼黑分离派群展(1898)展出
“被遗忘”的还有另一位德国画家埃内斯蒂娜·奥兰蒂尼,她参加过1894年的慕尼黑分离派群展,并在1899年加入柏林分离派。她的很多作品大多下落不明,以致研究者对她所知甚少,正是在这种“盲知”中,她笔下的《白衣女士》愈发成为整个展览最柔软又心动的所在。
《食猫者》,1900,维也纳美景宫美术馆藏品;曾于维也纳分离派群展(1901)展出
与《白衣女士》正相反,真人等身大小的《食猫者》差不多是整个展览最让人冒冷汗的作品。它来自俄罗斯画家、雕塑家埃伦娜·卢克什-马科夫斯基,她的父亲是沙俄的宫廷画家,祖父则是莫斯科绘画、雕塑和建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1895年,埃伦娜师从列宾。1901年,埃伦娜参加分离派第十届展览,并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第一位女性成员。
艺术不止描绘风景与演绎传说,它不能对贫穷和苦难视而不见,《食猫者》中流浪汉和他的食物选择便是悲惨社会阴暗及堕落的缩影。
《蓝布女工的半身肖像》,凯绥·柯勒惠支,1903,藏于柏林国家博物馆之版画素描博物馆
若说到分离派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最著名的艺术家也是一名女性——德国雕塑家、平面艺术家、画家凯绥·柯勒惠支。从艺术生涯的最初始,柯勒惠支就致力于社会批判的主题,其独立的艺术风格融合了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最终使她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德国艺术家之一。1912年,柯勒惠支成为分离派中首位被选入董事会的女性艺术家。(注:本文为柏林“分离派”大展系列报道第三篇,后续敬请期待)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