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8 19:08:14 来源:北京日报
闻立鹏以父亲形象创作的油画《静夜》
似群山、似巨碑,著名油画家闻立鹏的油画《国际歌》以庄严悲壮的烈士群像,震撼着观者心灵。近日,“心中的国际歌——闻立鹏绘画中的纪念碑意象”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展出油画《国际歌》的创作画稿168件,以及闻立鹏各时期的代表作40余件,是闻立鹏展出作品最多的一次个展。展览举办之际,闻一多先生之子、92岁的闻立鹏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他毕生追求表达的崇高之美。
历经坎坷
他盼望画出父亲闻一多的形象
展厅里的一张黑白老照片,重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闻一多一家颠沛流离的生活——那是闻一多全家避居武昌后,一家人在家门前的留影。时年6岁的闻立鹏先是随父母回到湖北老家,之后继续南迁到昆明。在昆明多次躲避轰炸的经历,成为他幼年抹不去的记忆。“父亲原本是一个埋头做学问的学者,但在抗战爆发后,他跟随长沙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前身)的师生从长沙徒步走到昆明,一路上亲眼看到的社会现实、百姓苦难生活,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闻立鹏说道。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闻一多走出书斋,成为一名爱国民主战士。为养家糊口,闻一多重拾篆刻,他创作的大量艺术作品也引起了闻立鹏对美术的浓厚兴趣。然而,1946年7月15日的几声枪响,让温热的鲜血顷刻间染红了闻一多脚下的土地。父亲遇难,大哥重伤,母亲重病,14岁的闻立鹏心灵遭受重创。父亲牺牲后,闻立鹏随母亲一起来到解放区,进入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受教于罗工柳、王式廓等先生。他盼望着,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父亲崇高而亲切的形象。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在往后的日子里,父亲留下的书信、日记、诗歌作品,启发着闻立鹏稚嫩的心灵,让他不断加深对父亲的认识。诗人朱自清曾言:“闻先生真是一团火。”以《红烛》为灵感,闻立鹏创作了经典油画《红烛颂》,将闻一多肖像和红烛与烈火组成统一体,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缅怀,也表现出对近现代以来祖国苦难命运的叹惋愤懑以及对无数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
铭刻记忆
《国际歌》为烈士树一座纪念碑
油画《国际歌》(又名《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是闻立鹏196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的毕业创作,一经面世就引起了轰动。作品以黑与红为色调,用象征性的绘画语言描绘了烈士英勇就义前的集体群像,如群山一般雄伟屹立。此次展览正是以油画《国际歌》的创作为起点,梳理闻立鹏六十余年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
“油画《国际歌》的前身,是水墨画《血债》,描绘了刑场临刑前,七位烈士英勇无畏的气概。”闻立鹏对画中的老工人、男女青年等不同身份的每个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入研究,而画作的构图灵感则来自于一次爬山的经历。“一天我小心翼翼地从莲花峰千尺幢陡直的险道走下山来,猛抬头仰望,扑面而来的是巨大的立马峰,雄壮、宏伟、厚重、豪迈,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且有一种震憾心灵的感受。”于是,他将画面整体构图设计为像一座挺立的石碑,从而带来壮美崇高的精神力量。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文集中的这段话,引起了闻立鹏深深的共鸣。他还曾创作李大钊、方志敏、向警予、江姐、刘胡兰等烈士的油画。他也在绘画中与自然对话,“常在无言的岩石中体会到有情的人生,体验到永恒不屈的生命意识,感受到一种搏击人生的精神升华。”一树、一石、一草、一木都仿佛是一个大写的人,形成一个个自然的纪念碑。
寄语青年
以真诚之心感悟和描绘时代生活
在创作生涯中,闻立鹏先生始终坚持以真诚、热烈的态度对待艺术,希望能够通过作品表达博大深邃的壮美情怀,以及厚重肃穆的崇高品格。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首批“杰出教授”之一,他也格外关心美育工作,“美育是从根本上对人的塑造,大众审美能力的普遍提高,会让整个社会变得不一样。”
谈到目前数字技术等对油画创作带来的改变,鲐背之年的闻立鹏展现出开放的姿态。“就像曾经我去草原时,常见的交通工具还是马车,后来年轻人可以开着摩托车和越野车疾驰在草原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是必然的,画家要顺应时代的变化,通过深入的生活体验与真情实感,敏感地把新的时代、新的生活表现出来,这就是好的艺术。”
2023年是油画《国际歌》创作60周年,亦是《国际歌》歌曲创作135周年,中文版发表的100周年。在此次展览举办之际,闻立鹏先生将油画《国际歌》相关创作画稿168件全部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将持续到11月19日。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