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革命历史画创作的共性与个性——以军博馆藏长征美术图像为例

时间:2023/10/22 10:28: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红军过雪山(油画) 100×275厘米 1957年 艾中信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美术创作,尤其是特定时期、特定军事事件的美术创作,除了展现创作者潜心艺术表达外,更多承载了作为图像记忆的民族精神寄托,发挥着再现英雄气概,描绘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启迪思想的重要作用。

   在众多革命历史画创作中,长征以其历程的艰苦卓绝和独特的历史地位,成为美术作品绕不过去的创作重点。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收藏的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众多艺术品中,就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长征题材美术作品,它们以生动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伟大的长征史诗,再现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画卷,塑造了红军豪情万丈的长征精神。

   军博馆藏长征美术图像建构的历史经纬

   反映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来源共有以下三种类别:一是在全国组织专题创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同国家博物馆一样,军博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是从展陈收藏定制任务开始的。最早在1958年11月军博筹建阶段,中央政治局就已制定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绘画创作项目》,并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具体负责和执行。由此开启国家机构主题创作或专题创作的先河。这一时期,产生了一批经典长征美术作品,比如刘国枢的油画《飞夺泸定桥》就由当时的西南美协下派任务完成。

   二是利用本馆创作力量完成。军博创作室最初是由一批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军旅艺术家组成。这些创作者一方面有从军经历,都曾作为战地画家,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和革命的洗礼,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在实践中培养和成长起来,且天赋和能力俱全的艺术家。像彭彬的油画《遵义会议》、高泉的油画《北上》等很多优秀长征题材美术作品,都是出自这一群体。

   三是全国各类美展获奖作品。入藏长征美术图像是军博的长期任务,其中规模较大的建党、建军美展,就收入了董希文的油画《红军不怕远征难》,艾中信的油画《红军过雪山》,吴镜汀、颜地的国画《大渡桥横铁索寒》,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等党史经典美术作品,由此构架和丰富了军博馆藏独特的长征美术图像收藏体系。

   军博馆藏长征美术图像的共性

   革命历史画创作,不同于一般艺术创作般自由,需要从场景、服饰、道具、人物动作等细节进行严谨的历史考据。长征视觉资料留存少,文献考证难度大。为尊重历史,寻迹重走长征路成为很多艺术家创作的途径,也成就了油画中国化和中国画现代转型的一次极具实验意义的探索。

   从创作共性上说,它们都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遵循史实,再现典型历史瞬间;二是以现实主义笔法描绘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三是以史抒情,宏大叙事。

   创作主体个性在不同时期的体现

   革命历史画的创作价值,体现在画家对凝结在历史瞬间的时代精神的判断。所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长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征。

   建馆初期(1959—1970)是第一个时期,此阶段的长征美术创作以服务建馆展陈需要为主,由军史、党史专家命题,根据选题规划集中创作。此时期创作重在宣传,带有明显理想主义和昂扬奋进的英雄主义特征。例如董希文的油画《红军不怕远征难》、艾中信的油画《红军过草地》皆是如此。

   在第二个时期,伴随各类美术展览收藏的长征美术作品,时间跨度在1971年至2000年间。这是一个多变的时期,在选题上,创作者们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表达的空间,技法上依然是现实主义为主,但是创作者的视角开始由“红光亮”向革命浪漫主义的历史细节转换。此时出现了彭彬的油画《遵义会议》、张文源的油画《红军过草地》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局限于史实简单描述,以革命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抒发情怀。

   第三个时期,时间自2001年至今。伴随“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各类建党、建军美展的开展,这一阶段的创作者突破前一时期过度日常的绘画表达,将更有视觉冲击的宏大叙事观念引入,出现了以孙立新的油画《我们一定会回来》为代表的一大批突破以往长征美术图像记忆的新作。

   时至今日,长征美术图像创作依然在不断进行,长征精神所传递的不畏千难万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依然需要艺术家深度挖掘。

(作者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