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19:07: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何朝宗”款观音坐像(瓷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卢 旭 摄
福建德化地区的陶瓷制作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宋元时期,德化开始生产青白瓷和白瓷,其白瓷制作工艺已相当精湛,可与北方定窑白瓷相媲美,被称为“南白定”;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德化瓷源源不断销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明代,“中国白”在窑火的淬炼中脱颖而出,因如脂似玉、手感温润,而风靡世界。
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德化县人民政府等机构共同举办的“中国白——德化白瓷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精心遴选出从古至今400余件(组)德化白瓷展品,除了涵盖“何朝宗”款观音坐像、“筍江山人”款观音等传世精品,尾林窑遗址、华光礁一号沉船等德化窑古代珍品,还集中展现了现当代德化艺术家的杰作,体现了德化瓷精湛的制瓷技艺和一脉相承的传承创新。
“展览从‘中国白’的特殊视角出发,结合白瓷的艺术特性,通过色谱分析,把德化窑传统的‘猪油白’‘象牙白’‘孩儿红’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和归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月前表示,明代德化白瓷,因胎釉高硅低铝,瓷土含铁、钛等杂质成分少,所以胎质细腻致密,往往带有颗粒状珍珠般的闪光,洁白细润如蒸熟的糯米粉糕,俗称“糯米胎”。
明代德化白瓷多使用“分室龙窑”烧成,釉中铁离子含量提高,釉色白中泛黄,即“象牙白”或“猪油白”;至明末清初,德化“龙窑”向“阶级窑”过渡,窑中气氛倾向于还原,亚铁离子浓度提高,釉色白中泛青,即“葱根白”;在传统的柴烧时代,器物在窑内的位置不同,受的温度存有差异,瓷器有时会出现如小孩肌肤粉嫩,泛淡淡的肉红色泽,即“孩儿红”;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在传统基础上继承创新,创造出“建白瓷”“高白瓷”等新型瓷器。
德化瓷塑取材广泛,以各式观音、如来、弥勒、罗汉、八仙等道释人物为主,以神化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另有专供外销的特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器物谱系。
今年7月,在中贸圣佳2023春季拍卖会上,一尊明代的“何朝宗”款达摩坐像以1200万元的天价成交,让德化白瓷再次成为古玩艺术品市场最受瞩目的工艺项目。王月前表示:“明代,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大批能工巧匠精益求精,创作出‘何来观音’等瓷塑成为中外收藏爱好者的珍藏。”
瓷塑家何朝宗将泥塑和石雕的技艺用于瓷塑,塑造了大量的神仙、菩萨,特别是观音佛像均为传神之作。有考证观点认为,何朝宗一生所作的成品仅有200余件,而如今存世的真迹更为难得可见,多为博物馆所藏。本次展览中最重要的一件展品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何朝宗”款白釉观音坐像——观音趺坐于岩石上,盘左腿,右腿屈膝,双手藏于袖中轻轻放在左膝之上,呈自在观音姿态,舒适安详。坐像高44.9厘米,其体中空,背部钤印“何朝宗印”。
“这件展品的背后有‘何朝宗’款,非常珍贵。”福建省德化县委副书记黄俊荣表示,何朝宗以超群的技艺把瓷塑造型艺术推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成为后代瓷塑艺人仿效的楷模。
为了本次展览,德化县还带来大量当代德化瓷塑作品,为观众呈现出德化瓷技艺的新发展。据黄俊荣介绍,德化陶瓷技艺在代际传承间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努力突破材料本身物理属性的局限,将制瓷技艺提升到新的境界。其中,薄胎雕塑技艺的诞生令冰冷的瓷塑人物纤毫毕现、栩栩如生,也为传统雕塑在表现主题上增添了更多可能。
一件由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连德理雕塑的《巾帼英雄——穆桂英》就极见功力,其繁杂而精细的京剧服饰,可谓栩栩如生。特别是服饰上立体精致的毛须,它们是连德理将瓷土抽成一条一条细长的泥线,在把握好最佳的湿度和温度状态下粘贴上去,烧制而成;而服饰上的纹样,盔头上的翎子、绒球、珠子等各种装饰也都被连德理完美还原。
还有由两位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桂玉和柯宏荣合作雕塑的作品《天鹅湖》则展现了当代德化瓷塑作品题材的广泛性。该作品取材于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以德化窑白瓷纯净温润、细腻光滑的特点体现出芭蕾舞者气质优雅的人物形象;芭蕾舞裙用薄胎技艺塑造并施以淡彩,展示了裙体灵动轻盈的质感。
“如今,雕塑技艺进步迅速,艺术题材不断拓展,人物形象愈加丰富,表现手法呈现更加多姿多彩的潮流和趋势。”王月前坦言,随着时代发展,现当代德化匠人在新时代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塑造出变化万千的德化瓷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