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寻古中国》:寻根问源叩问来处

时间:2023/10/12 20:14:2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田维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基于最新考古挖掘和历史研究成果,试图通过还原古代典籍中的一个个神秘古国,勾勒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脉络。首批推出的《古滇记》《古蜀记》《玉石记》《稻谷记》等分系列内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获得大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寻古中国》从考古工作者的个人视角出发,带领观众走进考古现场“寻根问源,叩问来处”,让人们沉浸式感悟古人的人生观、宇宙观,感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寻觅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展现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纪录片中,主持人穿梭在充满原始气息的实景空间中,用富有悬念的叙述语言,渲染神秘气氛,挑起观众的好奇心,再通过一个个文物故事揭开古老文明的层层面纱,带领观众一步步探秘古国深处。创作者注重文物细节的展示,用动画描摹文物的纹理,让文物上静态的动物图案呈现出动态效果。在这些高科技手段辅助下,文物变成了栩栩如生、引人遐想的鲜活模型,让观众从细微处管窥数千年前的人间烟火,了解华夏古国的发展轨迹。

  《寻古中国》不仅以风格化的视听效果生动呈现当下考古界的新发现,还将考古人探寻历史、解开迷雾的过程展现出来,使纪录片既有视觉的奇观性,也兼具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古籍史书中鲜有记载的古国文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吸引着人们一探究竟。该片以问题为导向,每集一开头便抛出这个古国文明从何而来的悬念,然后通过埋头于考古现场的挖掘者、实验室研究文物的研究员等不同视角的解读,以及解说词对古籍记载的陈述等,多重线索层层推进,一个个关键证据相互印证,最终梳理出一段真实可考的古国历史。

  尽管这些古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存在,但它们最终都如溪流般汇入中华文明的主流,积淀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因此,纪录片没有以孤立的、封闭的视角去讲述古滇国、古蜀国等的前世今生,而是将其置于更宏阔的视野中,透视不同地域文明在整个中华文明版图中的独特作用,激发观众内心深处澎湃的家国情怀。

  除了奇异瑰丽的古国文明,纪录片还呈现了一群上下求索、勇于突破的考古人。创作者没有罗列他们的工作成绩,而是将他们还原成探索历史真相的思考者、研究者。他们有的如科学家一般,走进实验室操作精密仪器,在一件件出土文物身上寻找历史真相;有的如探险家一样,走遍人迹罕至的山野荒郊,搜索先人的生活踪迹,把古籍和文物记载的断裂分散的历史碎片拼贴起来;有的走到台前,化身历史讲解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精彩的故事,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在这部纪录片的镜头里,考古工作者勇攀学术高峰的精神面貌和细致烦琐、充满挑战的日常工作得到了全面展现,考古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寻古中国》“寻”的不仅是古国的历史真相,还有考古工作的当下价值和时代意义。考古学不仅还原出一段历史原貌,更能解答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疑问,启迪大众对“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的思考。作品通过对多个华夏古国的寻根溯源,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旨思想。纪录片采用活泼轻松的语调,以现代生活比拟古国风物,以今人口吻阐述古人生活。比如古人对螺蛳的喜爱、如碎纸机般的古代简牍焚烧处理,表现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同根同源的处世智慧与生活意趣。这无形中拉近了大众与历史间的距离,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其中一脉相传、亘古不变的文化情感链接。

  随着中国考古学跨过百年华诞,考古文博题材纪录片迎来创作高峰。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到《发掘记》,这些现象级纪录片提高了考古学科的知名度和考古历史知识的普及度。而《寻古中国》以科技赋能、多维视角的创新实践,探索考古知识专业性与大众传播文本通俗性之间的平衡,实现了观赏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统一,为文博影视创作高质量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1日15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