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在无声画作中探寻古乐遗存——读《画外有清音》

时间:2023/9/28 21:06:39  来源:光明日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史,由此孕育出源自上古并延续至今的乐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音乐中的活体音响虽然无法再现,但沉淀着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的乐谱、乐器、乐人、乐事,往往形诸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与音乐相关的文物遗存、典籍史料和近代以来的考古新发现。将古已有之的音乐图像、当今出土的音乐文物与音乐文献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全方位地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解读其深藏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成为人们了解古老悠久文化传统的重要方法,也是当下提升文化自信、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手段。

  基于数年涉猎古籍中艺术文献、音乐文献和图像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画外有清音——中国画里的音乐史》(以下简称《清音》)一书的作者刘洁在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和文物中另辟蹊径,选取自上古至清末30余种中国古代绘画造型艺术的遗存为研究对象,如青铜绘饰、画像石、画像砖、墓葬壁画、石窟壁画、文人绘画等,用乐图互证的方式,带领读者沿着时间的线索追寻古乐遗存的足迹,引导读者尽可能地认识文物的本真状态,体悟古代音乐、音乐家和音乐生活的音容笑貌,感受音乐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

  与一般学术著作不同,《清音》以中国历史纪年为序架构全书的内容,通过生动翔实的图像史料和科学严谨、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来勾勒中华民族乐史的流变。同时,书中大量丰富精美、色彩斑斓的音乐图像及其特有的历史质感和赏心悦目的艺术美感,为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双重震撼。

  在以往的图像研究中,研究者多集中于对某一幅或某一类型图像作具体的考释解读,比如对敦煌壁画或汉画像中乐器、乐队、乐舞的具象或综合考证研究。这些专题性质的个案研究虽然有效揭示了某一断代史的文化景观,但毕竟囿于资料信息源和方法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学术研究的纵深度和整体性受到一定的制约。为了拓展学术探讨的领域、范围和深度、广度,作者打破这个约定俗成的框框,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山西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等博物馆及收藏机构中尽可能地搜集资料,将上古至清末的相关文物融为一体进行系统调查和梳理。作者不仅从个案研究入手,深挖中国画中传递的音乐问题,亦将这些问题串联起来,于史料文献中对文物意境进行跨时代的深度解构,从音乐图像来管窥由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维系的中华民族乐史之变化与发展。

  《清音》一书以远古时期具有鲜明图像化特征的象形文字符号——甲骨文、金文所记载的关于乐器的字形作为全书的开篇,以描绘清代宫廷燕乐的《塞宴四事图》《紫光阁赐宴图》作为尾声。上自史前文明和青铜时代,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直至元明清,用32章共计20万字的篇幅,将中国古代音乐从远古、中古到近古的发展历程尽呈眼底,其历史涵盖之宏富、历史分期之细致可见一斑。书中每一章均围绕一幅或一系列画作展开,并依据图像所呈现的音乐内容附有简短而凝练的标题。读者可清晰一览中国古代每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物遗存及该时期音乐的形式、内容、功用或音乐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影响下蕴含的美学思想等。如此的架构设计,不仅凸显该书历史叙事的丰富性,亦折射出中华音乐文化在历代传承和多民族文化交融交织的时间长河中呈现的规律性。

  众所周知,中国音乐文明有着久远的发展史,先民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与劳动生活有关的音乐。由于现存文字记载较少,学界对于远古时期音乐的研究主要依据新石器时代出土的乐器、甲骨文、金文和神话传说。于是,本书第一章《远古的乐器符号:先民文字的图像趣味》部分,作者以考古挖掘的四种乐器的图像为主体,基于从象形、指事等方面对甲骨文、金文进行解构分析,结合史学论著的记载,形象有趣地阐述哨、笛、磬等新石器时代击奏乐器和吹奏乐器的形制构造、演奏方法和使用场合。虽然这些远古时期的乐器仅能奏出简单的音调,但它们与祭祀礼乐活动有关,是周代礼乐制度建立的文化奠基石,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承载物。至春秋战国,周公的“制礼作乐”再经建设逐渐发展为儒家崇尚的乐教思想,强调以学诗、学礼、学乐来完成人的修身养性,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

  汉代结束了先秦诸国的纷乱征战,建立起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清音》第四章和第五章通过百戏、乐舞再现汉代的民间娱乐生活和宗庙祭祀文化,揭示汉代音乐特有的神韵和风采——虚幻神奇与现实人生交织。

  三国至隋唐五代,是我国各民族歌舞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乐曲、乐器、乐舞、乐论均发展至黄金时期。第七章以三幅描绘“竹林七贤”生活场景的画作映射隐士文人音乐审美情感的变化;第八章以《斫琴图》为主体,从乐器学的角度描绘琴、琴乐、琴人之关系,令读者洞悉琴在时代变迁中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第九至十二章分别以绘饰图、壁画、经变图(画)为主体阐述唐代的琵琶、歌舞音乐、说唱文化的辉煌盛况,借日藏《信西古乐图》还原唐代音乐的全貌,展示出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外,书中还使用了大量融合诗、画、乐叙事手法的画作,如《文姬归汉图》《西厢记》版画等。作者通过提取文学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中的关键信息,多角度多场域对画作所呈现的文化景观进行挖掘和阐释,使那些本来被时间冻结了的文物实例呈现出活生生的历史面貌和多彩多姿的音乐生活。

  我国古代音乐的图像史料十分丰富,作者从横无际涯的文物和文献中汲取30余种中国画作品,结合图像学、艺术史学、考古学、音乐学、美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一层层揭开那些不会说话的文物的神秘面纱,厘清音乐的历史脉络,绽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清音》的出版不仅为学界提供了翔实可靠、丰富鲜活的研究我国古老乐文化传统的第一手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严重缺乏活体音响实证资料的“哑巴”音乐史的不足,更为我国音乐图像学学科的乐图互证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书中所建构的“图像·文献·音乐”书写理念,最早可追溯图谱之学,至北宋时期形成系统的以“补史料之缺亡,正诸儒之谬误”为主旨的金石学。同时,也融入了近年来不断兴起的图像学研究方法,让读者对画作本身、画中具象事物的象征及隐喻、画作所属时代的文化信息有了深入的了解。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过去、立足当代、放眼未来,音乐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与音乐同根发生,虽形态有异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图像遗存与音乐典籍,则最能作为一种系统完整的史料信息,以可观的形象与可靠的文献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传播我国古老悠久、绚丽多彩的乐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作者:栗树,系艺术学博士,信阳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