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纵浪大化——袁运生与壁画梦”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时间:2023/9/22 21:28:05  来源:文旅中国


展览现场

   9月15日,“纵浪大化——袁运生与壁画梦”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承办,展览是袁运生首次在母校举办回顾性大型展览,展出作品80余件。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著名画家范曾,原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姚钟华,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巨德,著名电影导演肖桂云,张仃之子、著名艺术家张郎郎,中央美术学院老领导、老教授文国璋、广军、王少军、黄华英、高天雄、曹力、殷双喜、秦璞、曹吉冈、王璜生、胡建成、王华祥、金日龙、刘斌等,著名主持人董浩等美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院长林茂,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苏新平,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以及师生代表一同出席了开幕式。

   袁运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个传奇,从天才学生到蜚声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从旅居海外到归国投身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培养的优秀艺术家,他的才情被许多人欣赏,总能够引起画坛的关注。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艺术又总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有着不断否定、不断开拓的顽强生命力。张仃曾言“袁运生是个真诚的艺术家。从青年时代起他个人的命运便十分坎坷,但他却总是关心人类的命运。”

   本次展览的主题“纵浪大化”来自于陶渊明的千古名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也来自于袁运生2011年创作的生平最大幅壁画《纵浪大化》,这幅作品也是本次展览最具分量的核心作品。“纵浪大化”就是袁运生先生人生态度的一种写照,袁运生“痴情”于艺术,奋斗于艺术之海,自青年时代就有着自己的坚定理想和信念,不论争议与否,都很难动摇他的决心。

   这是一种什么样理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本次展览希望用作品、文献和自述文字,在展览中为观众解答这一问题。

   本次展览的主线是袁运生一生创作历程中最为核心的命题——壁画梦。这是他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期间树立的梦想。导师董希文推崇敦煌,钟情于壁画,曾言“一笔负千年重任”。在他们心中,壁画不简单是一个画种,也不简单是个人的梦,而在于壁画有能力唤醒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积累的巨大财富,是一种能够引导中国文化复兴并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对我来说,是无尽的宝藏,是艺术精神和语言的源头活水。它也许是来自中国人的生命理想和思维方式。”年轻的袁运生在导师的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的“壁画之梦”,他直面历史的机遇与挫折,真诚地追寻自己的理想。而这梦一做就是60余年。

   壁画贯穿于袁运生的艺术历程,展览将他在人生的四个时期创作的《水乡的记忆》《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红+蓝+黄=白?——关于中国的两个神话故事》《世事万变不拘》《纸醉金迷》《夫子琴思》《纵浪大化》《夸父逐日》《共工触不周山、女娲补天》九幅节点性的壁画作品或其图像,汇聚一堂。

   “初试壁画”“壁画梦与中国魂”“躁动的中国心”“魂兮归来”四个板块将袁运生的艺术历程进行了有效梳理和划分,构成展览的主体叙事框架,同时展出各个时期的代表风格作品,共展出作品80余件,向观众立体的展现袁运生艺术历程的脉络和风格变化。同时,展览注重挖掘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思考,精选了袁运生重要的艺术观点与作品对照展出,使观众更能体会艺术家创作背后的精神力量。

   本次展览多件重要作品和文献为首次发表,对于我们了解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从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艺术家的成长之路,看到袁运生在艺术创作中对于生命价值的关怀,看到袁运生在艺术探索中的前瞻性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袁运生先生对母校中央美术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本次展览他将标志自己壁画梦开始的毕业创作《水乡的记忆》一作的未完成第一稿和他生平最大的壁画作品《纵浪大化》(6米X 18米)一同捐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据悉,“纵浪大化——袁运生与壁画梦”将展出到10月15日。

   关于艺术家:

   袁运生,1937年生于江苏南通,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1979年参加首都机场壁画创作,先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任教,以云南西双版纳线的线描人物画和首都机场《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大型壁画引起美术界与思想界的关注。1982年应邀访美至1988年并任教于塔夫茨大学、麻省大学、斯密斯学院、哈佛大学,期间创作了大量纸本水墨综合材料作品。1996年9月应邀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并承担“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刻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尝试在中国传统雕塑、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非书画系统”的视觉空间中寻求灵感和新启发。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