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林友农田园山水画作品解读

时间:2023/9/4 21:11:11  来源:中国艺术报

沃土(彩墨画) 69cm×68cm 2019年 林友农

  “心师造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美学命题。南朝宋宗炳倡导的“应目会心”、南朝谢赫主张的“应物象形”、南北朝姚最指出的“立万象于胸怀”,唐代王维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张璪曰“外师造化”,张彦远云“穷极造化”,五代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宋代郭熙标榜的“身即山川而取之”,明代王履倡议的“目师华山”,清代石涛呼吁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等,都是对“心师造化”这一理论的阐释。

  所谓“心师造化”就是指画家要以自然为师,悉心观察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并在观察自然物象的同时,深刻体悟宇宙“造化”的蓬勃生机与内在生命的伟力。“心师造化”是审美创造的前提,是审美意象形成与营构的基石。林友农笔下的山水、林木、房舍、人物、花卉、舟桥、禽鸟、走兽、植物、农田等无不是他细心观察、善于捕捉、勤于体悟、“心师造化”的结晶,以此为基石,他不断地绘制草图、手稿,反复修改、取舍、思考。为了精益求精,对于一个题材、一个画面,他往往反复推敲,无数次的考量与润色,才最终得以形成终稿。林友农在写生中触发了记忆的闸门,引发了无限的想象,在启发和联想的双重机制中,发现了自然和生活中的闪光点,并由此将其上升到审美立意和笔墨图式。

  林友农在走向生活进行写生的同时,对宋元以来的小写意传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山水画作品特别强调笔墨功力和文人意境,具有深厚的文人画风采,这是他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并予以当代化的成果。他的山水画用笔很散淡,线条爽利,力透纸背;施墨非常注重气韵,浓、淡、干、湿、焦中尽显“不似之似”的写意精神和清新自然之乡土韵味。下面笔者就以具体的作品对此加以解读。

  《鉴古赏今》借鉴了花鸟画中的“折枝”构图法,以纵向局部切割的形式,描绘三人正在观赏参天老树掩映下的古典建筑。千年古树以浓墨绘出,古典建筑则以淡墨描画,古树、近景中的花卉和古典建筑之间形成浓淡对比。画面中心刻画了后背双手的银发老丈、怀抱孩童的妇人,一共三位人物。画家以简略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描绘人物,他们面向左侧,正在凭吊古迹,形象逼真,造型生动,呼之欲出,尤其是挥动左手的孩童愈加活灵活现。值得注意的是,竖向建筑的笔墨构成意味十足,它与建筑下方的横向条形柱础形成纵横对比。该画用笔灵动,线条皴擦得法,墨色酣畅,意境清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沃土》以直插云霄的古树为画面主体,树干刚健,造型挺拔,将传统的笔墨、多点透视与西画的素描、焦点透视熔于一炉,近景的留白隐约可见西画的光感。构图左密右疏,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右侧的林木运用了书法中的屋漏痕笔法;近景中有三人、一牛、一犬,左侧为母亲带着幼童躺在地上休息,前方一犬亦在休憩,右侧有一牛正在打盹,孩子的父亲坐在竹篮旁边的地上正在吃饭,一幅农耕生活图景悠然展现在观者面前。该作笔墨沉着,点色雅致,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塑造惟妙惟肖,给人以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总之,林友农山水画的设色来源于唐宋,其笔墨意趣效法于宋元,他的山水画充满了动人心扉的乡土之情和田园春色。其山水画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四点:其一,消解花鸟画、山水画和人物画的边界。将花鸟画的“折枝”构图融进山水画,把人物画的造型因素吸纳到山水画,这样就打通了中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三大画科的壁垒;其二,他的山水画将彩墨和水墨融为一体,摧毁了宋元绘画以来“重墨轻色”的陈规,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色彩体系和水墨体系;其三,他的山水画善于借鉴西画元素,将西画的速写、素描、光感以及水彩画的色彩表现引入山水画,达到了中西互补;其四,他的山水画具有强烈的构成感,充满了浓郁的现代感和当代性。

  林友农先生如今已过杖朝之年,可谓人画俱老。他的山水画作品于平淡中显露诗心,于自然中蕴藏雅韵,由鲜活物象中生出新境。我衷心希望他由“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早至“心悟于至道,书契于无为”之神境,果如是,则幸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