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8/18 22:04:47 来源:北京晚报
“尺素”虽小,然则小中见大。在这纤薄的纸张里,在这或工整或飘逸的墨迹中,若隐若现、呼之欲出的是隐藏在背后的一位又一位有个性、有喜怒、有情怀的人。是一种在“正襟危坐”的传记和正史中难得见到的丰满和真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前贤往矣,我辈已无缘一睹其风采,亲炙其教诲,但“手泽存焉”,从他们留下来的信札、讲义、诗文手稿中,我们仍可感受前贤风采之万一。
书信的历史悠远绵长。据说,最早付诸文字的书信存在于甲骨,而最早的家书是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两个秦国士卒留下的两片木牍。而到了汉代,赋予了尺牍传递信息的功能之外更辽远深沉的境界。
魏晋时代,书信终于不再是单纯的应用文体,成为了具有独立地位、特殊风格的文学样式。而中国有墨迹留存的书法史就是从西晋开始,其中最早的墨迹《平复帖》正好是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实际上,汉魏碑刻之外,中国早期的书法史几乎就是由信札组成。
在正襟危坐的书法作品以外,展示最随意最自由状态下的书写,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尺牍、尺素、尺翰、雁书、鸾笺、鲤鱼、鱼雁……这些冠有不同雅称的古代书信逐渐从历史中走来,带着时代的风云与碎屑,带着生活的甘醇与涩苦,带着波澜起伏的内心情感,向我们展现古人最真实的一面。
一部清华办学史,就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科教强国奋斗史的缩影。在11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荟萃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名言,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尺。
正在清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通过展出130余位有重要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的清华学人手札,让观者穿越百年时空,能够近距离欣赏、品味大师们的手泽,从而感悟前辈学人的情怀与境界,唤起后辈学子对学术的向往,以及对前贤的景仰与缅怀。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