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8/9 20:40: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亦奕
《同心放眼》三言联(隶书) 1964年 陆维钊
60年前,在潘天寿的大力倡导和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先生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了历史上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首开书法高等教学之先河。一甲子以来,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之薪火在几代书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播撒到全国各大高校,不断发展壮大,直至今日已然蔚为大观。
回望60年,高等书法教育百花齐放,如何在原有的谱系中构建旧与新、立与破的交织和碰撞,包容开放地展开研究和探索?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呈现的“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即是对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史与教学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展览集中展示了各高校在书法专业创设、发展阶段的重要文献,涵盖历史资料、教学手稿、教师示范、教案、作品文献等,其中诸多文献皆为首次披露,对展现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展览汇集全国80余所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的代表作品,不仅各种书体一应俱全,在风格上还做到了既包含大量继承传统之作,也不乏个性鲜明的当代创新之品,使得展览整体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
筚路蓝缕
开创书法高等教育之气象
走进展览序厅,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朱家济、李可染、陈大羽、启功、欧阳中石8位高等书法教育旗帜性人物的展牌格外醒目,海报上摘录了他们关于学书论艺的箴言,其中既包含民族艺术的使命责任,也概括做人为艺的理论观点。8位中国现当代书法历史上的巨擘如同八面旗帜,引领了整个书法教育走过60年。
1963年,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深感当时中国书法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浙江美术学院开创了新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书法专业,并招收首届书法本科生两名——李文采、金鉴才,是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之始。
建立之初,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人就以自身精湛的艺术造诣、深厚的学术涵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于现代学院体系中重新建立起了一种道艺会通、学养相成的书法教育“通人之学”。比如,陆维钊在《书法专业研究生教学纲要》中提出了著名的60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书法专业“诗书画印”兼通以及外延到各个学科的蓝图,外延的途径为文化史、考古学、文学、史学和哲学。比如,在陆维钊、沙孟海的倡导下,书法专业将甲骨文列入学习对象,并引用董作宾殷代书法“五期说”,又将金文作品分别归五类加以学习,这种以上古文字直通隶、篆的教学之道对高等书法教育至为关键。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李可染、陈大羽等又先后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书法与篆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批研究生中,就包括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等当代书法名家。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振濂感慨道:“陆维钊先生是从中文系转到书法专业的,所以他的教学大纲、教案,用的全是在中文系、历史系用的那套教学规范,和过去的书法传授‘写给你看’完全是两回事。沙孟海先生身上集中了中国书法所需要的学科内容,从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到古文献学、历史学、金石学、文物博物馆学,可以说沙孟海先生是书法高等教育理论学科的集大成者。诸乐三先生则是诗书画印方面的通人。几位前辈给我们做的第一个定性、出的第一招,就是告诉我们这些学子学的是艺术,而不光是写字技能,也不仅仅是看碑帖上现有的东西,还要有想象,还要转益多师。他们以教授毛笔字为基础,塑造出一套清晰的书法教学框架,进一步打造了书法艺术,后续才能生根开花。这是我作为书法高等教育初代见证者的最大幸运。”
正是由于这些先生们的远见卓识,现代书法教学自诞生之日起即开创出一种穷源竟流、抗志希古的大气象,一种书法与学问并举的通达之学——心志通达于上古,学问通达于经史义理,修养通达于文学辞章。
踵事增华
差异化构建百花齐放的文艺风尚
本次展览特别绘制的“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六十年专业建设大事年表”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60年来的关键节点:1985年,中国美术学院率先获批在全国恢复书法专业的本科教学,此后,国内外其他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与书法有关的专业课程,高等书法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在国内首开艺术类实践与理论复合型博士培养的先河,章祖安先生担任导师;同年9月,招收了以中国书法的创作理论研究为专业方向的首届博士研究生。1999年,首届书法博士生的毕业代表着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教学体系的成型。2001年,中国美院成立了中国首个独立建制的书法系,至此,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与学科构架,为国内外其他高校书法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依据。2009年,中国美院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书法学与教育”的本科专业方向。2022年,教育部对艺术学门类的学科专业进行重大调整,书法学科升级,与美术并列为一级学科;2023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之际,书法学院成立。
如今,书法各层次学历学位教育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如星火燎原,逐渐在不同性质、不同学缘的近300所高校陆续展开。从综合类大学到艺术类院校,再到师范大学,各类高校培养的目标、方向、方法和展现的成果也不尽相同,实践与理论在教学、研究中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本次展览中,中央美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近80所院校联袂亮相,以开设书法专业的时间为序,展示教师书法作品,并介绍其书法专业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招生情况,为高校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契机。
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隶属中国画与书法学院。20世纪80年代末,在当时中央美术学院领导朱乃正先生以及钟涵、卢沉、薛永年等诸多先生的指导与筹划下,由王镛主持开展书法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教学理念上,一直遵循“书、画、印”一体的教学传统,并逐渐发展成为“宽基础教学”“跨学科融合”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书法学科教学体系。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学”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
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学专业的学脉可以追溯至1912年的上海美专,其中书法、篆刻作为两门课程而长期存在,其间名师辈出,如刘海粟、陈大羽、罗尗子、丁吉甫等。1982年起陈大羽开始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2000年起招收书法博士研究生,2006年成立书法系,2012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书法学专业。目前的书法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层次齐全,教学与科研自成体系,旨在培养书法篆刻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技道并进”的专门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科由著名学者、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创建,是教育部第一个书法类艺术师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中国书法学科中第一个省部级(北京市)重点学科、第一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科以“书法文化”为龙头,“书法史论”为依托,“字体书体实践”为驱动,辅以古文字学、诗词格律、碑帖学等相关科目,形成了“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的书法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培养优势,是我国招收书法方向硕士生、博士生人数最多的学科点。
纵观60年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教育成效、学科机制、培养改革、学科布局、学科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既有赖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制定宏观教育政策,亦得力于各高校的自主发展,不断探索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从规模上看,我国高等书法教育逐渐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从质量上看,在书法专业人才供给不断增长的同时,高等书法教育质量也有明显提升,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重的格局,满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在书法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社会相关人民团体、群众社团、学术机构的诞生、发展和勃兴也为高校书法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广袤的施展空间。以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等为代表的专业团体和社团在书法事业的大繁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和文化氛围,广泛团结各高校书法教育工作者,开展书法篆刻教学、研究、创作、交流活动,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书法学科体系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事业赋能助力,极大地增强了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高校书法专业骨干参与协会和各学术团体的事务,在社会书法引导、宣传中发挥积极作用;青年学子也在书协等各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类展览中崭露头角,为书坛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心放眼
建设新时代的“通人之学”
当然,高等书法教育既有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一面,也有需要冷静思考和反省的部分。但无论如何,肩负“为往圣继绝学”的责任依然不变,同时更重要的是让这门绝学能够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作用。
在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看来,“书法专业不仅要培养能够创作出优秀艺术作品的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书法的创作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并能够应用到其他各个方面的工作、处事、为人上面。弘扬书法艺术,不仅是写好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成长发挥作用,对于整体审美的提升。”
对于当下最受关注的学科升级背景下的书法学科体系建设,中国书协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表示,不需急于重构学科格局,而应在基础研究、书法与中国文化研究、书法的现代学术研究以及专业型博硕士生培养所涉的若干方向这4个维度上不断深入。“过去40多年来我们已经奠定了书法学研究的基本格局——专门与交叉共存并进。这种格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既未放弃针对本体的各种研究,也通过多样化研究角度揭示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乃至当代学术之间全面而深入的联系。当下,我们应该在这个格局下推动学科体系走向深入。首先,持续深耕书法史、书法理论史、书法创作研究等基础研究。其次,保持并加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其中包括两个指向:一是与相关中国传统学科之间,如书法与汉字学等,形成以‘书法与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方向;一是与源于西方的当代学科之间,如书法与(视觉)心理学,形成基于现代学术理念和方法的一系列研究方向。”叶培贵说。
将当下的书法教学境况与古人对比,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总结出两个“不如”与两个优势。不如之处:一是古人识字就读经史子集,提笔即是毛笔书写,国学、书法可谓与生俱来,日用而知,今人难以做到;二是古人没有互联网、智能手机,书写能做到全神贯注,对所表达之辞义能做到文理密察,今人缺少这份专心。但今人有今人的优势:一是当代人可以综览整部世界艺术史,获得无比丰富的视觉资源。二是当代人拥有与古人全然不同的时空观念与身心体验。
因此,高世名认为,当代书法高等教育正是要立足学院教育平台,补上今人之所短,发扬当代之所长。一方面,要通过技法的纯度和理法的深度,实现书体之间的贯通、临摹和创作的贯通、书论与书写的贯通,穿透各类书体书风以形成对书法本体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回返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之初心,推进中国书学与古典学术的知识整合;使学生对传统“四部”之学有大体之把握,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规模与精神有真切之认识,深切体会书法赖以生成的文化土壤,以古文字学、金石文献为基础,实现书法与学问之贯通,以诗词研习与文言写作为路径,实现书法与心性修养之贯通。
梳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历史与成就,探讨书法学科的建构方式与未来发展路径,首要之务就是要回溯源头,审问初心。此次“书学之路”展无疑让高等书法教育工作者视野更加开阔,理路更加分明。在展览圆厅正中悬挂的陆维钊先生所书的“同心干 放眼量”三言联雄强有力、激荡人心,像是一种精神的感召,指引书法高等教育的建设者们勠力同心、开疆拓土,将书法教育建设为一种“艺理相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通人之学,一种“身心发动、情意直观”的本源之学、生命之学。
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潘天寿
故学习书法,平常以为仅是艺术上之事,而实则除美观以外,尚有种种之作用。此作用能引导人对修养有帮助,对学问有长进,对觇事有悟入。——陆维钊
凡百学问,贵在“转益多师”。各位研究学习,第一要虚心。第二要有大志。常言道“抗志希古”,各位不但要赶上老一辈,胜过老一辈,还要与古代名家争先后。——沙孟海
古人的论述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应该有自己的见解,而自己的见解又必须从自己的刻苦实践中得来,实践中得到几分,便可以有几分见解。——朱家济
作书勿学时人,尤勿看所学之人执笔挥洒。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家之拾遗者。何谓拾遗,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满而欲弃之者也。——启功
天平的一边是“德”,一边是“才”,这“德”一边重了,“才”就高了,“德”轻了,“才”就低了。——欧阳中石
所谓大学,就是老师让同学找出疑问,找出怀疑,进行讨论。在这个当中,你提出疑问,要去找根据。老师就有责任辅助你把这个怀疑进行论证,大学就是这么一个场所,这才叫作读书。——陈大羽
艺术从生活中来,但它不等同于生活。艺术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李可染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