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8/5 21:03:33 来源:北京日报
7月27日,“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开展,一代文学大家巴金的《团圆》手稿复制件、《赴朝日记》原件和《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出版物校样等展出。
巴金于1952年3月至10月和1953年8月至12月两次入朝。在朝鲜的日子里,他深入前沿阵地,“努力钻进生活”,成为志愿军大家庭的一份子。他留下的作品如今仍有着特别价值。
日记成亲历战争的最好见证
关于《赴朝日记》,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展览中做着如此说明:“这是巴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抗美援朝鲜活的文字记载,是对当年巴老亲历战争的最好见证和解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记者看到的《赴朝日记》,字迹密密麻麻,甚至不太容易准确辨认,这些日记表面看着记录的是流水账,但深究其中,却有很多细节打动人心。巴金也曾说过:“两次入朝对我的后半生有大的影响。”“在志愿军部队中生活了一年多,对战士们有感情,而且交了好些朋友,和他们的谈话记录,还有先后采访来的英雄故事,我也积累了十几册……”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副会长周立民从日记里截取了巴金在朝鲜典型的一天:“晨七时起,早饭后剪发。听杨部长谈去平壤见金日成将军的礼节。十二时卓部长来,转来彭总信,诚恳谦虚,令人感动。一时开参观细菌罪行传达会,卓部长也参加。二时散会。听说今天下午可以去平壤,紧张了一阵……”
而巴金对志愿军战士的细致观察也从日记中可见一斑。1952年8月28日,日记曾载:“晚饭后再去连部,到五班的洞子看了一阵,和战士们谈了学文化的事。又听见一个四川战士给另一战士读他母亲来信内容:‘我快乐极了。……家里很好。’还说:‘你给我寄一张相片回来。’战士听见念信,忽然揩了一下眼睛。”
无需赘言,《团圆》正是巴金亲历朝鲜战场的产物。
小说手稿每页都有修改
“《团圆》是巴金关于抗美援朝题材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巴金成功地将宏大的国家话语转换成个人话语,并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周立民说,1961年7月20日巴金在上海完成了这部作品,8月5日在《上海文学》刊发。
在周立民看来,小说对部队生活等的描写,正得益于巴金两次入朝的真实生活和采访见闻,他特别强调说,这并不是“虚构”。周立民举例,《团圆》开头写到雪夜在山坡上行走差一点滑倒的细节,在巴金1952年3月刚入朝不久的日记中也曾有类似记录:“十一时半坐卓部长小吉普车回宿舍,卓部长和王部长陪我在黑暗中上山。通讯员在半山接我,我几乎跌下山去,幸而他把我扶住。”
记者发现,无论是网上视频还是文字介绍,不少都提及《团圆》中的人物原型是巴金在朝鲜战场听闻了一对兄妹团圆的故事而写就。但周立民引用了巴金的原话予以回应:“我在朝鲜共生活了一年多,访问过许多战斗英雄,也访问过许多文工团员。没有听说过兄妹在朝鲜战场相见的事,更没有访问过兄妹俩。”因此,按照巴金曾经的回答,这是众多英雄的集合体,并非特指哪一个具体的人。它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出来的艺术形象。
周立民介绍,《团圆》手稿是写在竖行的“收获社”三百字一页的稿纸上,共66页。原稿是用蓝黑色钢笔写成,在稿纸的方格外、上端和右边的空白处都写满了字。从字迹上看,是巴金流畅、潇洒的惯有字体,每页都有修改,或者涂改,或是增补字句,有的地方修改很多。“《团圆》从小说完篇,到作者集结成书,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巴金又做了多处细致的修改,由此可见,他对待创作的严谨态度。”周立民说。
1961年12月,作家出版社推出巴金短篇小说集《李大海》,其中包括《团圆》和《副指导员》《回家》《军长的心》《李大海》《再见》《飞罢,英雄的小嘎斯》,这7部短篇小说都是抗美援朝相关题材,巴金在后记中写道,“都是怀念我所敬爱的英雄朋友的文章”。
在周立民看来,巴金面对这些作品内心是复杂的,他找到了巴金当年的表述作为佐证,“我执笔的时候,好像回到了九年前那些令人兴奋的日子,见到了那许多勇敢而热情的友人。我多么想绘出他们的崇高的精神面貌,写尽我尊敬和热爱的感情。然而我的愿望和努力到了我的秃笔下都变成这些无力的文字了。我希望得到读者们的宽恕和原谅。”
对此,周立民秉持一个观点,他认为,包括《团圆》在内的这批小说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品主要人物几乎都有原型,而且很多是原样照搬,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巴金对军队生活有隔膜,他的小说往往只是孤立地复述某些事件,而不会融化变形,作家是生活的报道者而不是亲历者、体验者。”
曾经历了长久的默默无闻
“《团圆》在今天被人提起,多半是因为根据它改编的《英雄儿女》,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这部电影进入千家万户,影响甚广。”周立民说,与《英雄儿女》的流传甚广不同,《团圆》则经历了长期的默默无闻,历经岁月沧桑才默默地被“经典化”的过程。
《团圆》1964年被改编成电影,巴金写于1965年的日记对《英雄儿女》有过评价:“《英雄儿女》改得不错。关于王成的一部分加得好。王芳的形象也很可爱。但是影片中王芳受伤送回国以后就没有戏了,对王复标的处理也不能令人满意。总之结尾差,不够理想。”
与电影的广为流传不同,根据周立民的研究,《团圆》面世后的最初几年,未见一篇评论文字,此后多年研究文章也并不多见。但他注意到,王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1949-1999·中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7月推出的贺绍俊、李云雷、丛治辰主编的《建党百年百篇文学短经典·第二卷:崛起东方新中国》中,《团圆》都入选。在他看来,《团圆》默默完成了其经典化的过程。
记者发现, 包括《团圆》在内的短篇小说集《李大海》如今只能在二手书网站上寻找到踪迹,品相好些的售价从430元至470元,品相一般的售价为15元。这显然与巴金的《家》在实体书店、电商平台铺天盖地的销售不同。不过,有消息称,上海文艺出版社近期将重版《李大海》。
面对《团圆》,文学评论家李云雷总结道,相对于巴金其他代表性作品如《家》《寒夜》《憩园》以及80年代以后的《随想录》等,《团圆》并不能算是最有巴金思想艺术特点的作品,但其重要性在于这是巴金创作社会主义文学的尝试,也是一个现代作家转向“当代”的尝试,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很多作家都在努力做出这样的转型,但只有少数几个人成功了。在他看来,“《团圆》可以说是将巴金特有的生命热情融入了创作中,而从巴金研究的角度来说,这篇作品及其创作的历程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巴金对新中国与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及他努力追随时代创作潮流的步伐,这是一个与五四时期和80年代不同的巴金,也是我们需要尊重并深入理解的巴金。”
【作品简介】
作者把一个骨肉离散又重逢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放在朝鲜战争的背景上来描写,英雄战士王成在无名高地牺牲了,而政治部主任王东恰在这次战役中找到了女儿王芳。一个普通中国工人的家庭失去了儿子,而一个更大的革命家庭却更加兴盛起来,这个颇具象征意义的故事曾感动了千百个读者的心。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