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7/25 20:53:11 来源:文旅中国
展览现场 主办方提供
7月22日,在“大红袍”出版30周年之际,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破土而出——龚循明瓷画作品展”暨《中国现当代名家画集·龚循明》首发式在北京人美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龚循明40年来探寻瓷画艺术本体,以个人化的艺术实践构建瓷画作为独立画种的文化自觉,共展出瓷画作品52件,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龚循明的瓷画创作成果。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发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坚守着自身最真诚与明净的情感表达,借用陶瓷媒介阐述自己的人生哲思与心灵感悟,以艺术家敏锐的感知、鲜活的生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朴素之美、自然?光中的“大野之美”,探究“印象山水”的表达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深度思考。
在40多年的瓷画创作实践中,龚循明一直秉行着勇于试错、破立同举的理念,以夸张、浪漫且真切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反复自我反思的内省精神,述说着他对生活的认知、对艺术的追求。他凭借个人对绘画的理解、对陶瓷材料表现可行性的研究成果,强调材料为艺术服务,探求材料与艺术表达方式的结合点,提出“走出材料”的新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明确了材料与艺术表现的关系。由此出发,龚循明在瓷画创作中摆脱了传统材料工艺的束缚,在艺术传达“自由行走”的方式中积极探索个人的语言样式。
本次展览不仅是龚循明发起的“溯源”瓷画运动十五年来的重要学术大展,也是对瓷画作为独立画种的本体性问题进行学术确立的一次重要展览。展览更指向了中国陶瓷的审美,即如何脱离器物存在而向纯粹的艺术存在转换?如何使瓷画的探索更具东方性和多元现代性的建构意义?
在展览开幕同期举办的龚循明瓷画作品展暨《中国现当代名家画集·龚循明》首发式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嘉宾从宏观的东西方文化比较,以及不同人文地理、民族国家之间所形成的艺术史内在关联、差异的演变展开。从历史、文化视角解读龚循明在传统陶瓷文化谱系与现当代的艺术之间探寻个人瓷画语言风格的历程,以及龚循明在不断变化的文化背景和时间空间的转换中实验与自己内在生命经验相关的艺术创作方法论。
在长期深入研究陶瓷文化史和推动传统陶瓷向当代转化的学者涂公钦看来:“瓷画语言发展至今,已经从固有的材料工艺语词发展为实验状态下的多元表现语汇,众多的艺术家站在不同的艺术视角来诠释陶瓷的魅力,从个人精神意愿表达出发,寻找自我本源与材料媒介的切合点,打破了从元青花、明五彩到清三代粉彩和珐琅彩的基本语言形态的束缚,重新架构一个符合个体绘画经验的独特语言方式。”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景辉在谈到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作时说道:“龚循明先生在审视个人精神当下性语言传达的可行性中,始终带着对陶瓷材料的独特认知,以艺术家敏锐的感知、鲜活的生活体验、宏观的时政关注,发现生活中‘村姑’的朴素之美、西藏自然风光的‘大野之美’,研究‘印象山水’的表达方式以及‘庚子记事’中的时政思考。”
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美术理论家、批评家、策展人皮道坚,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阳明书院院长周月亮,伊朗艺术史研究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泽壮,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范晓楠,广东省油画家彭小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贵州民族大学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曾谨,景德镇粉彩传承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况坚,陶瓷学术出版人赵小平,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国潮艺委会副主任、雅昌艺术网资深主编裴刚,广州市荫远雕塑壁画艺术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映雪,北京荣会艺术中心负责人、传统文化领域策展人宋宁颉,北京华夏珍宝馆负责人、传统文化领域策展人孙嵩林,中国嘉德拍卖创新事业部业务经理梁皓等也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28日。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