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7/20 21:03:18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开幕式现场
2023年7月16日,“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了著名陶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朱乐耕的数十件代表性作品。通过对传统陶瓷材料语汇进行沉浸式艺术场景转换与空间表达,呈现了朱乐耕对“在传承中创造”这一展览主题的创作实践和诠释。
“艺术场景”展区:视听融合催生“艺术场景流” 建构当代艺术进化新范式
本次展览共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展区展出朱乐耕“艺术场景”系列作品:《生命之盒》《花的三重境》《莲之镜像》《花的精神》《荷·莲·韵》。这些作品创造性地为观众、表演者、互动者提供了可参与可进入的以现代装置建构成的艺术场景空间。这是在新技术与新审美需求的碰撞中催生的艺术新物种,也是对中国式场景艺术的一种尝试。在这些互动场景艺术空间中,人与艺术的关系被重新塑造。展览以极富想象力的未来图景驱动艺术家和观者们的创新意志,也重新建立了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建构一种艺术创作与艺术进化的新范式。
《花的三重境》大型空间场景艺术作品
《花的三重境》大型空间场景艺术作品
《花的三重境》大型空间场景艺术作品
开幕式现场,观众置身这些风格与情景各异的陶瓷装置艺术场景空间中,中国器乐演奏和舞蹈表演将艺术空间激活,并加入全新的艺术语汇,在视觉与听觉艺术的交融碰撞中诞生了深具中国式美学意味的“艺术场景流”。演奏者与舞者倾情表演的同时,观众们纷纷驻足,沉浸于或悠扬或舒展的艺术表演中,体验着中国式视听艺术场景的意境之美,特别是观众在欣赏《花的精神》场景中的表演时,通过表演者身后的镜面,观众们的身影也融入到该艺术场景中。由此,作品、演者、观者之间合力构建了一个综合形态的审美空间。
《生命之盒》大型陶艺空间中的舞蹈表演
《莲之镜像》大型陶艺空间艺术作品
《莲之镜像》大型陶艺空间艺术作品
《花的精神》中的场景流文献
独舞《俑III-唐乐宫图》,编舞:田湉(北京舞蹈学院)
《花的精神》由三个艺术场景空间组成,在其中的《绒之百花·春之镜像》空间里缤纷垂落的绒线花束与《莲之镜像》中垂落的陶瓷莲花下,两位舞者同时上演了双独舞作品《俑Ⅲ-唐乐宫图》。此段舞蹈由北京舞蹈学院田湉编舞,取材于中国古代历史名画,不同的空间造型和近距离欣赏的观感给观众带来与剧院大舞台中欣赏舞剧完全不同的感受。
古筝协奏曲《秋韵》,演奏者:丁雪纯(湖南师范大学)
《花的三重境》空间中,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丁雪纯在摇摆的青花瓷片作品下演奏了一曲古筝协奏曲《秋韵》。乐曲在瓷片中恣意流淌,带观者一同进入秋实景象。在《花的精神》对面展出的《生命之盒》是由瓷艺壁画构成的体现气韵生动的更大型舞台。在这件作品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刘蕾、王礼、吴芮逸、杨新月等诸位演奏家演绎了器乐重奏《茉莉花》,雀跃婉转的乐曲与艺术空间相呼应,共同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享受。在《生命之盒》中还上演了同样由北京舞蹈学院田湉编舞的双人舞《香山射鼓》,由舞者朱耘君、王凯雅演出,留白幻境,令观众沉浸其中。
双人舞《香山射鼓》,编舞:田湉 表演者:朱耘君 王凯雅(北京舞蹈学院)
文献展区:回溯朱乐耕40余年陶瓷艺术探索之路
本展览的第二展区为文献展,展出朱乐耕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阶段的代表性陶艺器皿、雕塑、绘画等作品,如《风筝》《苗家风情》《风》《行空的天马》等,反映了朱乐耕四十余年陶艺创作的发展历程。这既是个人的历程,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反映了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某个侧面。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最重要的特点是在空间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开拓性探索,为此,在展览期间,除有一系列表演外,展览还将组织“中国式的感官语言与空间表达(表演工作坊)、中国式生活样式的空间表达(设计工作坊)、中国式剧场民族志的空间表达(艺术人类学工作坊)”三个工作坊形式的研讨项目。
展览精神题旨“在传承中创造”引发专家学者共鸣
本次展览展出的艺术成果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推进和支持中产生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由朱乐耕和朱乐耕工作室团队领衔,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和相关兄弟院校共同参与,是以艺术场景为概念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的崭新探索,体现了跨学科和综合性创作研究的特点。
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致辞
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致辞中表示,朱乐耕是中国艺术界独树一帜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陶艺家,其作品展示出充分的造化之功和意象之奇。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的探索,是中国艺术本体发展的永恒课题,而朱乐耕更是走上了一条独创的、广受认可的艺术之路。在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国艺术家要努力把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通过艺术作品呈现给世界,朱乐耕的陶艺作品做出了这样的表率。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认为,朱乐耕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关键词是“开拓、融合和创新”。他在不断开拓国际视野的同时,也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精神文化土壤中。“朱乐耕的作品并非简单的陶瓷装置作品,其更具有社会功能和实用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公共艺术,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艺术思考的结果。希望他的创作思考,能激发更多艺术家不拘于现状,创作出更加了不起的、富有创造力的当代艺术作品。”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致辞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表示,开幕式现场既有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评论者,也有观赏者和传播者,这已经构成了一个艺术的场景流。她认为,本次展览展现出明确的当代性,体现了各艺术门类的交互。在朱乐耕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中国式生活美学的理解。整个展览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还具有未来性,朱乐耕在空间艺术的探索领域为业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样式,也为我们引领了一个新的方向。
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苏丹主持开幕式并接受采访
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苏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展览是陶艺家朱乐耕尝试由陶瓷艺术介入公共空间领域的一次尝试。陶瓷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类学意义上的概念,它伴随人类文明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也是中国文化中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此次展览与我们常规看到的展览不一样,有点像剧场或者说一个文化作品的生产车间,其中不仅有陶瓷装置类作品,也有舞蹈、音乐、器乐演奏等跨界艺术形式,有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味在里面,相信会在业界引发广泛的讨论。”
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吕品昌接受采访
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吕品昌在接受采访时说:“朱乐耕出身陶瓷世家,从小便接受过中国传统陶瓷技艺的影响,对陶瓷材料、工艺、语言都有相当的把握。在我看来,朱乐耕是一位非常专注和勤奋的艺术家,从此次展览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整个艺术生涯都是围绕陶瓷艺术进行的,一直行走在创新和创造的道路上。对陶瓷艺术传统的了解,使他深知对传统艺术创新性表达的重要性。本次展览运用了许多跨媒介的表达方式,不仅有声光电,还包括装置艺术、舞台艺术,舞蹈音乐表演的现场感非常强,这种综合各门类艺术语言,将单件的陶瓷作品拓展到公共空间中的创新尝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接受采访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看来,此次展览是朱乐耕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一次突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此次展览与以往展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场景”的营造和构建。以往展览最重要的可能是实体作品本身,而这次是对空间与场景的强调。展览所提出的‘艺术场景流’,其意义在于随着时间的流动,在此展览场景中会产生很多新的事件、新的体验,并且前来体验的观众也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很多人,他们的经验交融在这个场景当中,形成一种类似社交媒体上的社群互动关系,我认为这可能是一场新的革命。”
陶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朱乐耕接受采访
最后,陶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朱乐耕接受采访时说:“陶瓷艺术是很古老的艺术,原始社会时期便已经出现了。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变迁,陶瓷艺术、材料、语言、文化内涵也一直在向前发展,特别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又展现出新的变化和样貌。所以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吸收了国际上关于陶瓷艺术最新的一些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同时结合当下的互联网传播特性进行了一些富有实验性与交互性的艺术呈现方式。将中国本土化的艺术精神进行当代延伸和发展,建构新时代中国式视听艺术与美学场景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以期将传统的陶瓷艺术语言与当下最新的互联网、数字技术手段结合创造新的陶瓷艺术样式。”
朱乐耕为领导嘉宾导览
朱乐耕为现场观众导览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期间将邀请相关学术机构及艺术院校学者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视频:马博瀚,采编:台馨遥)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