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7/16 20:46:31 来源:新浪收藏
6月19日,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恢弘的大音乐厅内座无虚席。舞台中央,一位84岁的中国钢琴家坐在钢琴前,在交响乐团的协作下,奏响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二乐章《黄河颂》。
当晚,第17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在莫斯科开幕。这位老艺术家受邀担当本届比赛评委,并在开幕式上演奏。
65年过去,第1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当年有一个19岁的青年才俊在那场比赛中勇夺亚军,年少成名,一举天下知。时光荏苒,当时的青葱少年依然保持着长盛不衰的艺术活力。如今,他重临故地,身份变为大赛评委。
他是中国钢琴界的“一代男神”、名副其实的钢琴大师;他历经沧海横流的年代,一生波澜起伏、遏浪前行,却始终淡定温厚、初心不改;他荣耀加身时,宠辱不惊;他遭遇迫害时,行苦志坚;人生安定时,不矜不伐。他就是著名钢琴演奏家刘诗昆,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他的钢琴演奏水准经久不减,已臻化境,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长久不衰,被称为“长青的艺术家”。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琴声清亮如珍珠洒落冰面,一曲终了,观众席掌声雷动。鞠躬,致谢,刘诗昆再次坐下,独奏一曲《我的祖国》。荡气回肠的钢琴曲令观众屏住呼吸,为之动容。
四年一度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被誉为“古典音乐界的奥林匹克”。刘诗昆说,“第1届比赛的举行轰动了全世界,当时我才刚满19岁,是最年轻的参赛选手。”1958年,刘诗昆参加了第1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获得第二名。
对于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蜚声国际,折桂国际钢琴比赛大奖,为中国赢得至尊荣誉的父亲,1964年出生的刘晓迎,更多的往昔回忆不是父亲的荣誉加身,而是对自己在音乐学习上、在艺术探索上的言传身教、谆谆引导。尽管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的刘晓迎负笈日本、游学北美,但收到舅父叶选宁的影响和悉心教导,他却最终走上了一条探索书法之境的道路。音乐和书法那千丝万缕般联系,像血脉一样汩汩流淌在刘晓迎的心灵间。
关于书法与音乐的关联,刘晓迎认为:书法格调是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操和美学品格,是艺术家文学修养、艺术造诣、审美情趣的总汇体现。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雅俗之分,从创作角度来看,格调是艺术家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最高体现;从赏鉴的角度来看,它是艺术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书法格调的形成,刘晓迎认为:书法是“研”出来的、“悟”出来的、“养”出来的。同样,音乐的高雅格调来自于音乐人的真情实感,来自于蕴藏在这真情实感中美好的意愿,以及生活中的日积月累和有感而发的艺术表达。
气韵是中国艺术审美里最重要的标准,“气韵生动”是《画品》中书画六法论之首,可见“气韵”在书法艺术中占据重要位置。宗白华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谈到:“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书法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刘晓迎结合自己的书法探索,他认为,书法的气韵是书法的灵魂之所在,是书法家与书法作品与之间互相的感知交流,“气”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一种生命的张力;“韵”从字面上来说是神韵也是韵味;书法所求的传神之处即是心手和畅、气韵生动,不仅是线条的谐和统一,更要求形神合一。书法的“气”,在更多程度上表现为高级追求的,如“文人气”、“金石气”,次之的,则有“柔美之气”、“阳刚之气”,最不可取的则是“匠气”、“俗气”。
再观音乐,刘晓迎认为,它由一根看不见、摸不着的“线”——“气息”贯穿始终,它的巧妙应用,赋予作品生命。对于演奏者来说,一部音乐作品是否能打动人,最重要的在于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内在的艺术素养,而不仅仅由纯熟的表演技巧来决定。总言之,就是演奏者能否准确演绎出作品的“韵”来,让“气”和“韵”在音乐艺术中完美结合。
音乐中有书法,书法中有音乐,相互启发,扩大了各自的外延,丰富了内容和形式。“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刘晓迎说,这是他深刻的艺术体会,也将是他追求的最终目标。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