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7/13 20:42:45 来源:新浪收藏
65年过去,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当年19岁的青年才俊刘诗昆在那场比赛中勇夺亚军,年少成名,一举天下知。时光荏苒,刘诗昆虽已耄耋之年,但依然保持着长青不衰的艺术活力。如今,他重临故地,身份变为大赛评委。
6月19日,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恢弘的大音乐厅内座无虚席。舞台中央,84岁的中国钢琴家刘诗昆坐在钢琴前,在交响乐团的协作下,奏响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二乐章《黄河颂》。
这晚,第17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在莫斯科开幕。刘诗昆受邀担当本届比赛评委,并在开幕式上演奏。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琴声清亮如珍珠洒落冰面,一曲终了,观众席掌声雷动。鞠躬,致谢,刘诗昆再次坐下,独奏一曲《我的祖国》。荡气回肠的钢琴曲令观众屏住呼吸,为之动容。
四年一度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被誉为“古典音乐界的奥林匹克”。“第一届比赛的举行轰动了全世界,当时我才刚满19岁,是最年轻的参赛选手。”1958年,刘诗昆参加了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获得第二名。
刘诗昆不仅见证了中俄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更始终亲力亲为,推动交流。7月1日,刘诗昆还将带领中国音乐家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举办音乐会,把更多优秀中国音乐家介绍给俄罗斯听众。
他是中国钢琴界的“一代男神”、名副其实的钢琴大师。历经沧海横流的年代,一生波澜起伏、遏浪前行,却始终淡定温厚、初心不改。荣耀加身时,宠辱不惊;遭遇迫害时,行苦志坚;人生安定时,不矜不伐。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刘诗昆钢琴演奏水准经久不减,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长久不衰,被称为“长青的艺术家”。
对于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蜚声国际,折桂国际钢琴比赛大奖,为中国赢得至尊荣誉的父亲,1964年出生的刘晓迎,更多的往昔回忆不是父亲的荣誉加身,而是父亲对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言传身教、谆谆引导。尽管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的刘晓迎负笈日本、游学北美,但刘晓迎最终却在舅父叶选宁的潜移默化中,走上了一条探索书法之境的道路。
长于音乐世家而徜徉书法世界,翰墨飘香肇始于音韵传情,音乐和书法那千丝万缕的联系,始终像血脉一样汩汩流淌在刘晓迎的心灵间。
刘晓迎深深体味到,书法属于视觉艺术,音乐属于听觉艺术,但又同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本体象征,有着美学共性。追溯历史,中国早期艺术史的基本审美特征之一就是中国书法和音乐的融合。书法传承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礼乐文化也曾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他们在文化中相互交错影响。
关于书法与音乐的关联,刘晓迎认为:从时空关系来说,音乐和书法都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性,但有所侧重。
书法是可视的艺术、它用毛笔在纸张等载体上的造型、布白、构建章法,都体现了其空间特征。与此同时,创作书法的全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起承转合、俯仰向背的节奏得以实现都以时间性为表现,使书法艺术又兼具时间性特征。书法家沃兴华认为书法“有了运动的感觉,就开始有了时间因素”。因此,我们说书法艺术是空间性与时间性兼备的艺术。
关于音乐的时间性,少年时代学习音乐的刘晓迎体会到,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运动展开的节奏和旋律中体现的,由于书法和音乐的运动节奏和韵律在精神内核上是贯通的,那么通过运动表现和记录的时间性也是贯通的。
而音乐的空间感更加抽象,刘晓迎认为,它由心理的空间维度来体现。音乐的所有要素音高、音程、力度、速度、音色、节奏均被记录于二维平面并表现出来,演奏者读取这些元素并加以表现,因此对于听众与奏者来说接收到的艺术维度是不同的——听众接收到一维的音乐,奏者接收到二维的乐谱,但他们接收的又是同样的音乐艺术,两者必统一于一个场景,即具备空间感的场景。音乐带来的空间感是由听觉引起的人思维上的共鸣与联想产生的心理空间。
音乐中有书法,书法中有音乐,相互启发,扩大了各自的外延,丰富了内容和形式。“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刘晓迎说,这是他深刻的艺术体会,也将是他追求的最终目标。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