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6/21 21:29: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岳麓书院 黄沅玲 摄
湘江西岸,衡岳之北,岳麓山下的清风峡谷口,溪泉淙淙,林茂竹修,岳麓书院这座千年学府就坐落于此。历史上,众多学者来到这座山间庭院,培养学生、研究学术、传播文化,也有更多彪炳史册的学生从这个庭院走出,走向历史的舞台,推动历史的发展。千百年来,岳麓书院不仅是读书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也已成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千年太长,我们只能在历史长河中打捞一些重要的片段,粗略勾勒出书院发展的概况。
北宋初年,文教衰败,而地方官学未兴。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建岳麓书院,一场延续千年的文化接力由此开启。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尽管因战火灾荒、朝代更替、学制变革而屡有兴废,但岳麓书院始终文脉相继、办学不辍,成为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0多年后,北宋的李允则太守扩建发展岳麓书院,确立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事业的基本规制。再过10多年,学者周式担任书院山长,他以办学成效卓著而名闻天下,“朝廷重之,士望归之”。宋真宗不仅召见周式,还亲书“岳麓书院”匾额及书籍相赠。此后,岳麓书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闻名天下,成为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兴学也推动了湖南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出现了“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的局面。
南宋乾道年间,著名理学家张栻掌教岳麓,为书院树立了培养“传道济民”人才的教育宗旨,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与学生共同求道问学,研习并传播湖湘理学,“从游之士,请业问难至千余人”,湖湘学派达到极盛。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拜访张栻于岳麓,两位理学大师相与讲论、切磋学问两个多月,在中国书院史上开不同学派会讲之先河。这场朱张之会是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不仅推动了湖湘理学的发展,也对朱熹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朱张会讲”令岳麓书院作为学术重镇再次闻名天下,会讲所代表的自由讲学、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融入了书院传统。此后,会讲大量出现在各个书院,成为中国书院独特的教育形式,也使书院与学术结合得更加紧密。
作为名贤大儒经行过化之地,岳麓书院对历朝学者大师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纷纷往来于此,各个学派也在此传播发展。如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对岳麓书院牵挂已久,被贬途中仍不顾病痛,渡过湘江来到书院拜谒朱张。阳明后学也接继讲学岳麓,传播良知之学。历代地方官员不断重建、修复被战火和岁月毁坏的书院,邀请学者主持书院,以重振朱张之学,教化地方,实现培养“传道济民”人才的圣贤理想。
岳麓书院在清代进入发展最盛时期。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先后赐额“学达性天”“道南正脉”,对岳麓书院在理学教育和学术传承中的历史地位给予高度肯定。雍正朝岳麓书院被确立为省会书院,得到官府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由政府礼聘,王文清、罗典、袁名矅、欧阳厚均、丁善庆、王先谦等一大批名师宿儒先后担任山长。他们老成宿望、学行兼优,造士育才、训诲不倦,使岳麓书院的教育与学术事业更加兴盛昌明。书院人才辈出,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外交家曾在此求学问道、研习经史,为未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打下坚实的学问基础。
关于岳麓书院历史上培养了多少学生,委实难以计数。宋代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清代则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说法。岳麓书院最著名的人才群体,除南宋的“湖湘学派”外,主要出现在清代,包括以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船山为代表的思想家群体,以嘉庆、道光年间担任两江总督10年之久的“理财高手”陶澍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人才群体,以咸丰、同治年间倡导洋务运动的湘军统帅曾国藩、收复新疆的湘军名将左宗棠、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为代表的湘军与洋务派人才群体,以清末积极推动维新运动的谭嗣同、熊希龄为代表的维新志士群体,等等。岳麓书院大门两旁那副大气磅礴的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作为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传神写照,彰显了书院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辉煌。余秋雨在《千年庭院》中评价它:“口气甚大,但低头一想,也不能不服气。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民国以后,多次寓居岳麓的毛泽东以及在此就读的蔡和森、邓中夏等人,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岳麓书院的历史积淀为他们改造中国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丰厚资源。
1903年,伴随着中国教育近代转变的步伐,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民国时期,尽管战乱频仍、物力维艰,杨昌济等有识之士仍坚持在此筹建湖南的最高学府。几经变迁之后,岳麓书院于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成功实现传统书院向现代大学的转型,此后又历经百年沧桑,发展为今日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大学。岳麓书院堪称中国书院文化传承发展的“活化石”,浓缩了中国高等教育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历程。今天的岳麓书院,作为湖南大学的历史和哲学学院,仍然坚守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根本事业,将以课程为中心的现代大学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书院教育优势有机结合,探索实施古今融通的大学书院制育人模式,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书院还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公众的讲学活动,持续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发挥连通传统与现代的独特价值。
岳麓书院楹联有言:“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巍巍岳麓,见证着这一文教圣地不为时势潮流左右的坚韧,以及其文化的薪火相传、教育的绵延不绝。回顾书院历史,审视传统书院教育的现代价值,充分发掘利用传统书院的独特理念、培养方式、实践经验等资源,可以滋养今天的教育,对我们思考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回应当今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彰显中国的教育自信也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