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读书写字之本在于学会“独立思考”

时间:2023/6/12 21:30:53  来源:美术报

   在“数据风暴化”的现代社会,不加甄别地对于尚未认知的陌生事物采取全部认同的态度,以至于融汇而无法“贯通”。

   当前,许多书法学习者,在读书与写字的过程中,颇为盲目。在“数据风暴化”的现代社会,不加甄别地对于尚未认知的陌生事物采取全部认同的态度,以至于融汇而无法“贯通”。知识吸收得越多,越无法发挥取长补短的优点,反而是起到了排斥作用。

   陈寅恪曾评价王国维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独立思考应当是当代书学者所必须养成的良好素养。这一点笔者深有感触。2019年笔者在阅读梁少膺《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分期研究》时,看到了一则关于“越地”多辟“朱砂”的记载,该书观点认为王羲之在绍兴以朱砂入药剂,炼丹修仙,绍兴在当时是可以采集丹药的区域。是时我恰在绍兴读硕士,对绍兴地理稍有了解。并未听闻绍兴盛产朱砂典故存在。所以当时就认定这种说法存在问题,事实上根据唐际根先生《矿冶史话》中的说法,在唐代朱砂的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等地。罗章龙先生《中国国民经济史》则认为:“宋朱砂产地为商、宜二州,富顺监,有三场。水银产于秦、阶、商、凤四州。”结合明清对于绍兴府志的记载,可以判断,整个中古时期越地并不生产朱砂及水银。

   那么这个观点是从何而来的呢?其实学术界对于这种观点的认知由来已久,我所看到荒金大琳《王羲之人物考——作为医药养生的苦恼与书圣》一文便有记载:“《晋书》卷十五《地理志下》会稽郡条里有一条记载‘上虞,有仇亭,舜避丹朱与此地。’从此可知会稽以前可以采取丹药(水银),战国时代的铜剑、汉代的铜镜都是在此地发掘的。可以推测王羲之赴任绍兴其地是为了追求仙药,的确有水银、铜等地下矿物。”由此看来,此错误正源于对《晋书》的错误解读。在历史上,朱砂又可作丹朱。晋人张华在其《博物志》卷七中说:“烧铅锡成胡粉,犹类也。烧丹朱成水银,则不类。”荒金大琳先生从“丹朱”句认为有炼治水银正是从此而来。当然不只是《晋书》,连《竹书纪年》亦有“丹诸(朱)辟(避)舜于房”之类的句子。

   只是,此处丹朱并不是指朱砂,而是唐尧之子,与朱砂乃同名异义。“舜避丹朱与此地”源于两种不同的历史传说。一是认为丹朱被舜诽谤后流放于各地(房与会稽地点不一,又有谪丹水之说),舜则是以武力控制并囚禁了尧。如《竹书纪年》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西汉年纪》则载:“中壘校尉刘向复上奏曰:臣闻伯禹戒帝尧,毋若丹朱傲;周公戒成王,毋若殷王纣。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亦言汤以桀为戒也。”可见丹朱在后世的形象逐渐“魔鬼化”,被描绘成顽劣不堪的“世子”样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丹朱为了让位于舜,去了南方躲避起来。“仇亭”在唐人所修的《地理志》中并没有记载,不过《水经注》中有所描述:“上虞江东径周市而注永兴。”可见此地大概率被毁于南北朝战乱之时。

   由此可知,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是不是就会被这种观点带跑?而一旦进行独立思考,由此产生的王羲之家族迁居绍兴是为了“奉天师道教”炼丹的说法便不攻自破了。后来每次在读书写字的过程中,我都能发现许多类似的“偏向性观点”,终于知道为什么在现代网络社会中,通过书法直播传播书法知识与文化,对书法本身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了,我想它肯定会让一批“来者不拒”的学习者走向歧途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