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5/30 21:17:57 来源:美术报 作者:俞越 见习记者 施涵予
夏日的蝉鸣如约而至,无声的离别即将来临,但一场场毕业大戏将离别的伤感冲散。在毕业展上的这一幅幅作品,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轨迹的见证,也是当代中国青年艺术的缩影,激扬青春之志,彰显青春之为。
本届毕业展上,学校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两个话题:特殊的学习过程,面对新时代新事物冲击的积极回应。
本届毕业生经历了特殊而艰辛的求学历程,疫情的阴霾可以说笼罩了整个求学生涯,但同学们和学校、全社会一起,克服无常,无惧非常,在毕业之际,迸发出巨大的艺术能量,以多样化的媒介和语言,表达自己对当下社会和未来世界的思考和想象。
本届大学生又是非常幸运的一届。近几年来,前沿的观点、先进的技术不断地迭代发展,“元宇宙”(Metaverse)仿佛还是昨天的事,人工智能已经从重复机械劳动“进军”艺术界,绘画、写歌无所不能。这当然是冲击,但作为当代青年最鲜活的代表与主力军的同学们,既承继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国际视野的启示,他们拥有着活跃的思维,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也勇于接受这样的挑战,用艺术的方式连接自己与社会、传统与当代、科技与人文。
第五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暨中国美术学院2023年毕业季将于6月1日开幕,在浙江展览馆、浙江美术馆、西湖美术馆、湘湖博览馆、全山石美术馆等多地开展。本届青艺周主题为“大脑花园”,期冀艺术的创作能够扎根现实、感悟人间、反哺社会。一方面,在人脑和机脑相互模拟、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彼此竞争的时代,艺术已经成为了一座“大脑花园”:小径分岔、错综复杂,无穷算力、无限生发……另一方面,在后疫情时代,在AIGC过度生产的乱流中,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耕耘好自己的“大脑花园”,召唤出一切的春天,让青春的花朵茁壮成长,让艺术的创造力尽情绽放。
中央美院毕业季早在5月1日启幕,以“蔚然生长”为主题,动态海报上手写字体轻盈自然,仿佛春夏季节茂盛的青草,在青春之风的吹拂下生长。院长范迪安表示,这一届的毕业生经历了殊样的学习过程。在今年的毕业作品和论文选题上,贴近国家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主题有了更多来自生活现场的新锐视角,有了更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真实感受,有了更多将自我投射到自然与生活语境的生动切面,在某种程度上,大家的作品是关于自己与时代在精神层面交汇、在情感维度交叠的印记。
广州美术学院2023毕业季于24日正式开幕。他们的这次主视觉设计分外抓人眼球。据介绍,本次的主视觉设计首次由学生团队设计,团队成员来自本科三年级,以缠绕的电线为视觉元素,电线的静态原型均由手工制作,一反当下盛行的人工智能技术,寓意着在人人追求新技术的时代,鼓励学生从“不插电”的角度看待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客观感受和体会世界,建立自己的独立视角。本次毕业展的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跨媒体艺术、设计、建筑、美术史论、艺术理论等专业领域,展现了广美毕业生在多种学科门类中所积攒的学识技能及其对于当代艺术与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创新回应,也表达了毕业生们对艺术本身的探索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许。
湖北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主题“画·时代”,也正是回应了这个话题。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峰在5月24晚举行的开幕式上表示,“画·时代”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泛指本届所有的同学主体及其创作的各类作品,不管是绘画类、雕塑类、还是设计类,每件作品都体现了大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理念情感的表达,是艺术设计的创新实践、是学习结果的直接呈现。另一方面,“画·时代”也映射了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密切关联。在人工智能、元宇宙、ChatGPT大模型等技术背景下,艺术创作、设计创新有了许多新的表现方式和应用范式,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有了更广阔的边界和无限的可能,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如何适应时代之变、技术之变、学科之变,是一个“划时代”的命题。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作品聚焦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有的作品助力乡村振兴;有的作品关注日常民生,用服务设计提升幸福指数;有的作品将传统的纤维编织与创意编程相结合;有的作品借助AIGC技术探索新型的图文生产模式;还有的作品通过脑机接口探索人机共生的未来时尚穿戴。
如果按年龄来划分,2023届本科毕业的学生们基本是00后,是成长在互联网成熟期,伴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一起成长的一代人,既保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充满对未来生活的创想。从一件件作品中,反映出他们在践行着“艺术服务社会”理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应对新技术语境中的各种未知挑战的强大胜任力。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