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5/6 20:17:42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版画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内蒙古版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视觉表现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需要创新发展,以进一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本文旨在研究新时代内蒙古版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途径,并探讨如何实现内蒙古版画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内蒙古版画的传承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内蒙古版画作品大都以草原文化为基础,主要刻画了草原自然风光和当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状况。内蒙古版画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新美术运动”,木刻、年画在当时已经开始萌芽。受到特定地域环境的影响,内蒙古版画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浓郁的地域性民族风情。
在内蒙古版画发展的80多年时间里,其在保留自身传统特色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其他地区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技法,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内蒙古版画通常以蒙古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为题材,早期以哲里木版画为代表,画面粗犷浑厚,风格独特。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相关高校培养的版画艺术家逐渐崛起,打破了以木版画为主的局面,铜版画、丝网版画、综合版画等版种技术技法渐渐成熟,并在国内外展览中多次获奖。传承内蒙古版画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其地域性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识的传承。就地域性精神而言,生活在草原上的艺术家将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以版画的形式进行讲述,展现了草原文化的深刻内涵,蒙古族群众豪迈洒脱的性格、草原的独特地域风情等,给予版画家们丰沛的创作资源。
内蒙古版画的审美特色主要体现在其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主题大多以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为主,无论在画面构图、内容还是形式和颜色选择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其简单朴实的构图,让画面中的景、物、人的造型都一目了然、深入人心,在色彩选取方面几乎不涉及较为繁琐的色彩修饰,直接、真实、纯粹地表现出所画物象的状态。在新时代,内蒙古版画艺术在地域性精神和审美意识上要继续加强,同时不断强化技术技法的拓展,以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内蒙古版画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内蒙古版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在新时代,内蒙古版画的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主题的多样化。传统的内蒙古版画通常以蒙古族传统文化为主题,题材内容较为单一,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的飞速发展,内蒙古版画可以适当地拓宽主题范围,更多描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生活的状态、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景、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城市的变迁等方面内容,这样的多样化主题不仅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内蒙古版画的社会影响力。第二,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传统的内蒙古版画以木刻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版种为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内蒙古版画艺术在原有版种的基础上也应拓展新版种、探索新艺术形式——如石版画、数字版画和影像版画等,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内蒙古版画的艺术性和时代性。第三,技术的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蒙古版画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打破传统创作的限制,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版画作品。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拓展版画作品的呈现方式,增强观赏的互动性和感官性。
与此同时,在新时代,要推动内蒙古版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其一,培养新一代艺术人才。内蒙古版画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因此,需要挖掘更多新生代创作者——他们能够在传统版画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形成新的艺术风格。还未开设版画专业的内蒙古艺术类高校,可设置版画专业或增设有关内蒙古版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还可加强针对高校学生的内蒙古版画艺术的教育和培训,为内蒙古版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其二,加强内蒙古版画艺术的推广和宣传。一方面,开展线下宣传,可通过举办版画展览、出版专业书籍和期刊、在社会范围开设开放性版画工作室课程等方式来推广内蒙古版画;另一方面,进行线上宣传,可将内蒙古版画的发展历史、创作形式等内容拍摄成纪录片,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宣传,与此同时,邀请内蒙古版画创作者通过在线直播的形式,对内蒙古版画进行介绍和推广。其三,加强版画产业的发展。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校企合作等途径,加大版画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认可,也为版画艺术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经济支持。
新时代内蒙古版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需要创新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多样化的主题、创新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以及不断强化的推广和宣传,内蒙古版画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人文化社科重点项目“新时代内蒙古版画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编号:NJSZ22689)结项研究成果)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