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丘挺:立于深处求活水

时间:2023/4/4 21:21: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虎跳(国画)59×79厘米2022年丘挺

与多数中青年画家不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副院长丘挺总给人一种“不疾不徐,淡定悠然”的印象。因其扎实的笔墨功夫,年少得名,而后转益多师,精进画技,多年来他倍受学界关注。近日,主题为“踵事增华”的丘挺艺术个展展出了艺术家在几个水墨探索阶段、不同主题的作品160余件。

展览空间大致可分为三部分:“江南雅韵”延续了“延月梳风”个展的水墨趣味,其中既有一些带有手稿性的小册页《江山揽胜》和长卷《延月梳风》,也有通过“与谁同坐”主题不断推拓的园林题材,寄托着画家对江南意象的眷念。而以《华严泷》为引,生发的一系列以水为主题的作品,既有格物式的对水的观察体认,也有来自心源内化的创造。数字影像厅“桃幻”作品,缘起于与赖声川导演合作《暗恋桃花源》的舞美设计,由此契机,丘挺与限象工作室合作了一组数字影像作品,以“桃幻”为主题,经由数字编程的不断生成,探寻不可预测的色相变幻,用科技的手段展现水墨的无限可能。

丘挺生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因此他较早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少年时就喜欢书法,他的艺术启蒙之路是从书法开始的。其父丘海洲是岭南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书法属于传统帖学,纯正典丽,一派儒雅。或许是这种学识及趣味给丘挺以很好的启蒙,少年的丘挺就在书法方面展示了他的天赋才能,频频获奖。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这种起点对他今后的绘画之路打下了重要基础。

不同于以西画入门的大多数现代画家,丘挺的启蒙恩师是以山水画知名的深圳画家周凯,笔墨训练成为了丘挺入门习画的必备。1992年他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系统性的山水训练为日后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临摹古画是他的日常,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富春山居图》《早春图》……宋元名画均被他研究透彻。本科毕业时,他临摹的《青卞隐居图》,从画面、题跋到意境,对古人的模仿可谓是体察精微、淋漓尽致,展现出的传统底蕴令人叹为观止。

丘挺并未停下脚步,2000年他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实践博士,师从张仃继续研习山水。在读博士期间,他一度沉浸于宋代金石书画之学,尤其对欧阳修、李公麟、王诜、米芾、黄庭坚等人的艺术理念心怀向往。“我向来很在意中国艺术中的格调和趣味。徜徉于研究与鉴赏之趣味,在思古与求新的理念间从容出入,这种状态是我艺术探索中很重要的审美基点。”丘挺说。

博士毕业后,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至今。转益多师、遍学古人、深研传统、熟练而精致。从求学到任教,他的艺术背景纵跨南北三大艺术院校,地域变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可在其作品中窥探一二,在展览中既有小幅、重用笔的创作,又有大山大水、泼墨泼彩的大尺幅水墨;画中既有江南水乡的草木葱郁、烟气氤氲,又有北方广袤山川的沧桑与厚重的生命感,以及严冬雪霁的圣洁和寂寥。

于丘挺而言,展览是他立足水墨深处、探索传统开放边界的实验场所,每一次展览都是他思古求新道路上更进一步的有力见证。2010年,丘挺参与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举办的“与古为徒”展览,他选择了宋代赵令穰《湖庄清夏》手卷作为对应,以长卷山水《八大处纪游》致敬,探讨了雾气在山水空间营造和造境方面的可能。在丘挺看来,“赵氏幽远秀丽、淹润天成的画境,能于一隅之地览之精熟、取之纯粹的搜妙创真精神,恰好切合彼时其对山水造境的所思所想,也自然催生出我那个阶段的重要作品《西山岚色》。”对古人、古画的追求正印证了此次展览对他的介绍词:“丘挺是本次参展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然而他的画法却是最传统的”。

最能表现丘挺个人观点和态度的还是2011年举办的“丘园养素”个展,他创作了一系列巨幅作品,意图用大尺幅的水墨表现来回应今天美术馆愈发宏大的建筑空间与展陈。当然,更深层动机是对山川超越性精神的探索和表达。至此,大尺幅水墨与小尺幅创作中的书斋化书写成为了丘挺多年水墨学习探索中的两条路径。之后,丘挺致力于在悠久的传统中寻找新的可能。为了探讨水墨艺术在当代展陈中的视觉机制,以及古今对话中的个人经验,2017年丘挺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了“愿学”个展。2021年在苏州博物馆举行的“延月梳风”个展,意图通过江南气韵的笔墨营造,重构江南意象。同时联动举办的拙政园玉兰堂雅集,则与主题展览相呼应,构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水墨场域。丘挺表示:“回顾过往,每次展览都会促使我产生新的思考,检讨探索途中的得与失。我希望每回个展都像一部逻辑完整的作品,将展场上各自成章的作品,聚合成一个环环相扣、顾盼有致的情境。”

循着丘挺不同阶段所构筑的山水画境,可以窥见他在汲取传统山水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延展出新的绘画路径。正如此次展览策展人杭春晓所说:“此次展览在学术框架下对其近20年来的创作做出详细梳理,无论是从艺术家主体的个案研究角度,还是辐及探讨当代水墨整体语境,以及重新审视绘画的当下意涵、学院体系下的教学突破和新时代的美育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