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3 21:02:28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博一
赶上考古大年,2022年中国考古界“奥斯卡”可谓竞争激烈——3月27日至28日,在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入围终评的22个候选项目角逐大奖。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所说,今年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好项目扎堆。
最终,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十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杰出代表,以更加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而作为历史的一部分, 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的艺术之美也令人赞叹!
二里头都邑西北部出土的带漆陶片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手工业考古的新突破
位于河南洛阳盆地中东部的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自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主干道路网络、宫城、宫殿建筑群、官营作坊区、铸铜作坊、贵族墓葬和青铜礼器群、绿松石龙等重要遗存,确认它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21世纪初,遗址里发现的“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把二里头都城划分出多个区域,确定了大致的布局框架。发现宫殿区和作坊区外侧均有墙垣围护。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他区域外侧是否也有围墙,里面的内涵、布局和演变情况等更多细节, 2019年以来,考古人员展开新一轮发掘,发掘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取得重要突破。
在中心区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多网格式布局。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二里头都城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当时有明确的规划,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这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在遗址西北角发现大量带漆陶片,提示周边可能存在制漆作坊。首次发现较丰富的制陶遗存和骨器、角器加工作坊现场,包括陶器、骨器、角器加工工艺的多个阶段,是手工业考古的新突破,填补了二里头都城布局和手工业考古的空白。
二里头都城严格方正的都城规划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结构,同宫城宫室制度、青铜礼乐制度等制度一起,为商周及后世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础,体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王国在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开创、引领作用。同时,二里头都城的这种布局,也为先秦时期其他都城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有益参考。
马坡M22:3铜釜(南朝)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展现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画卷
大松山墓群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为配合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一期项目建设, 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对该墓群开展了全面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35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取得重要收获。
墓葬时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发展脉络清晰,可分为两个时段四个时期,表现出从小聚集家族墓地到公共大墓地的巨大转变,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出土文物主要以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为主,种类丰富,涵盖金、银、铜、铁、锡、陶、瓷、漆木、玻璃、玉石等材质的文物,并出土少量纺织品,其中不乏如金挂饰、银梳背、铜条脱、贴金铜盘、铜印章、锡鱼、铜铃、串珠、项饰、银梵文种子字等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珍品;还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宝石和玻璃珠,以及南朝陈太货六铢等。
大松山墓群是贵州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首次建立起黔中地区两晋至明代墓葬发展序列,为贵州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年代标尺。同时,大松山墓群见证了汉晋至明代黔中地区社会文化中心逐渐转移至贵阳周边的进程,以及明代贵州建省前后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作为一处全国罕见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大松山墓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情况,展现了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画卷。文化面貌既体现出地域文化传统的长久延续,同时见有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域外等文化因素,是中央政府在贵州实行“土流并治”,各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古城村2号寺庙址台基夯土出土遗物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完善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物质文化全貌
古城村寺庙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东侧。遗址西约100米为唐代渤海国时期城址温特赫部城,西北约4公里为唐代渤海国都城东京八连城,遗址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至2022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珲春市文物管理所对古城村寺庙址进行了连续7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对遗物进行了全部采集,其中编号文物16306件。主要发现古城村1号寺庙址(以下简称1号寺)和古城村2号寺庙址(以下简称2号寺)。
1号寺遗物均出土于现代堆积中,包括佛教造像残片约2000余件、瓦件残片8.38吨。其中,出土的“壬子年六月作”铭瓦当为研究三燕佛教东渐高句丽提供了重要证据;所获大量北朝晚期风格造像为探讨中原佛教物质文化对东北边疆地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素材。1号寺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处高句丽佛寺,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已发现最早的佛寺遗址。
2号寺发现8处土石混筑的夯土台基,其中一处台基中部偏东约1米处发现舍利地宫。废弃堆积中出土瓦件残片132.21吨,佛教造像残片1000余件。地宫中出土石函1件,石函内安置包裹于“双丝绢”中的铁函1件,铁函内出土遗物3555件,质地包括金、银、铜、锡、玻璃、木、珊瑚,其中1件金瓶内置7件银珠,应系影骨舍利。2号寺是首次全面揭露的渤海国高等级佛寺,为研究我国唐代高等级佛寺平面布局、建筑组合、建筑结构及探讨我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1号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填补了图们江流域高句丽考古遗存发现空白。2号寺首次发现渤海国早期、渤海国中晚期遗存的叠压关系,为辨识本地区渤海国早期建筑遗存提供了标尺。1号寺、 2号寺具备一定共时关系,可视为完善本地区5至10世纪考古遗存的“典型剖面”,为完善该时段区域内考古学年代序列提供了重要支撑。古城村寺庙址考古发掘对完善我国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物质文化全貌具有重要意义。
明晚期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罐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
州桥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年至783年),至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进行了持续性的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18年10月,截至目前已完成考古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推测:宋代州桥为柱梁平桥,桥下密排石柱,桥现已不存;现存州桥为明代早期修建,是在宋代州桥桥基基础上建造的单孔砖券石板(拱)桥。
在州桥东侧的汴河河道南北两岸发现有巨幅石雕祥瑞壁画遗存,其上雕刻有海马、瑞兽、祥云等。纹饰通高约3.3米,显露出的石壁最长约23.2米,构成巨幅长卷。石壁中一匹海马、两只仙鹤构成一组图案,每组图案的长度约为7.5米,每幅石雕壁画推测共有4组图案(已完整揭露出来3组,另有1组被明代州桥雁翅所遮挡),根据石壁上的编码推测每幅石雕壁画总长度约为30米。石壁自下而上,第七层为雕刻层,每块带纹饰的青石上均有编号。北侧石雕壁画编号首字取自中国传统习字蒙书教材《上大人》 “上士由山水,中人坐竹林,王生自有性,平子本留心”。南侧石雕壁画编号首字取自《千字文》。
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探讨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其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也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从规模、题材、风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见证了北宋时期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高度。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