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书法与书·壹

时间:2022/10/25 20:49:32  来源:美术报

周小英 临《张黑女》记 2019年 

   写字,本来很平常,可有时又忽然觉得很庄严,甚至有时拿起笔来,心惊胆战。因为它是艺术,还是中国艺术的伟大灵魂,是世界文明中的一大奇迹。但静下心来,忘掉这一切时,写字就又是平常的事了。我的写字生活也是在平平常常中开始的。1978年我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的工艺系,跟章培筠老师学工笔画,对线条稍稍有了一点理解,跟冯罗铮老师学设计,对布置安排也有了些许的体会,那时看到同学中有人练书法,觉得跟老师学到的那些在写字上都用得着,特别是写篆书,于是我也开始了练字,但时间很短。后来经常写字,很少绘画,那就有一点不平常了。1990年丈夫生重病,从此,家事全落在我头上。有一年,周青老师率团到德国办展览,约我拿作品,我实在拿不出,就写了几幅小品,都是大篆写的扇面。

   1997年,评职称需要作品展示,还是拿不出,很发愁。除了一件临费晓楼的白描长卷,手边没有任何东西。丈夫建议我写一件书法,家里正好有珂罗版的《张黑女》,在当时那是最高清的印本了,便急忙临写,急忙装裱,算是交了差。那是我第一次写魏碑,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次。

   二十年后,我回看这件习作,很有感慨,写了一篇小文。这些文字记述习字体会,感慨岁月的流逝,也概述了我多年来批校古书的心情:纸墨之寿,可比金石,而书写之人倏忽间萧瑟,只能借笔迹与天地共徘徊了。我把那篇小文抄在下面:

   外子爱重张黑女与董美人碑,尝属余临之。余则喜读碑帖而不喜摹临,盖设身其中,悬想笔势,摸之度之,往往思遏手蒙;而神动天随,心手相会,不期形似,真态宛约,清灵之气与旧帖之光颃颉,能与千载相上下,又非余所及。故至今亦只临此一通也。

   今将与善錞先生,小京女史联袂书画之展,因偕外子捡取旧籍,偶见此册,倏尔牵动当时情踪。外子云:“流电瓢忽,二十余年矣;此册虽清光未遍,而净色犹存,况又每觉匠心,徐为凑手乎?请以光色借吴绫,或于天女微妙,能于恒河沙数中与岁月共老。”余知此言非戏言,乃感慨之言也。回念畴昔,外子每遭回于风雨间,闺中之思,亦动于哀乐而不能已已焉。爰记而跋之。己亥八月,从明珠美术馆归来写此。

   我很少临帖,但那次临摹《张黑女》,由于做了珍贵的装裱,捧在手里,却让我懂得,一旦落笔,虽然笔墨出于自己,但它已不完全属于自己。所以即使是自己写的东西也要当成朋友,提起笔来须认真对待,决不率意。虽然我再也没有临摹过《张黑女》,可那份感情,有时也会流露笔端。但有一次,偶然读到沈周的小诗:世人欲模拟,若以手捉烟。求笔不求心,笔乃心使焉。(《雨中观山谷博古堂帖》)似乎代替我说出了感受,是在为我的惮于临摹作辩护,可实际上心里还是免不了嘀嘀咕咕。

   丈夫从小喜爱诗词,家里有点旧书,我也会做点批校。有一次过录郑大鹤先生的手批本,翻阅先生的几通跋语,看那手笔,落落风标,飘然意远,这不是在写书法么?好像给我醍醐灌顶,猛然让我发现了书籍批校的美,恍然悟到批校也是一种艺术。此前,从未听说过批校的艺术,也不知道有人论述过这种艺术。也许古人根本就不会在意是不是艺术,他们觉得把字写在书籍上,不破坏书籍,而为它增色,是自然之理,是天经地义。我们有时看古人说:书为伧父所污。斥责那些不懂批校艺术、败坏书籍的人,正是从反面教育我们:批校是艺术,要敬重而为。这也促使我每写一书,即以《管子·枢言》的话自警:“先王之书,心之敬执也。”为此我还练了一点正楷,以便写得更为端正一些,只是练得太少了。现在留存的一纸断片,还是丈夫从废纸中捡回来的。

   我习字的方式主要是读帖,是靠读帖来记忆一些要点。一方面要尽力把我领会到的精微之处牢记于心,留待有空闲时用心灵的内摹仿来临摹。一方面还要记住我写不好和把握不住的地方,以便在书写中不断地给自己纠错。这两方面,都关系到对书法的理解和品味,但最终还是个实践的问题。我写的顺手时,会有一种力量从笔杆一直贯注到笔尖再进入纸上的感觉,一旦出现这种感觉,就觉的是真正“写”字了。而其他时候,不过是“画”字而已。孙过庭说的“五合”状态很难遇到,倒是“五乖”总是缠绕在笔端。我至今还被一个问题套牢:有时长期写不好的笔划,在某天的一个瞬间,突然解决了,可是第二天就又不会写了。所以,我每次提笔,都觉得陌生,从没有过胸有成竹的感觉。这也许就是临摹的基本功欠缺的缘故。说实在的,我从内心害怕临摹,因为自己总临不像。记得有一年看了浙江博物馆李文釆先生的临帖,更不敢临摹了。

   一旦领悟了批校是一种艺术,它会引导我重新看待整本书,乃至整个书籍史和岁月史。书法是字,书籍的主干也是字。我再往书籍上写字,是字上添字,就不能光想着整体上的和谐与否,还要想着书籍如何与时光宛转周旋,想着如何为书籍续命。在一个处处受限的空间内把字写好,把位置设想好,对我来说,很不容易,有时成功,有时失败,虽说学习的根本方法就是试错法,可在古书上写字,几乎不能也不敢想着去试错。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