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追溯艺术史,看何惠鉴先生破解“破墨”

时间:2022/10/18 20:48:10  来源:澎湃新闻

  “破墨”一词,于中国画或中国美术史稍有涉猎的人应该都不陌生。如何解读“破墨”?

  知名美术史学者何惠鉴先生(1924-2004)曾在《唐宋绘画史中“破墨”之原义及其在音乐与书法上之来源》一文中,追溯“破墨”的起源史实、解析笔法具体样貌,收录在新出版的何惠鉴学术著作集《万象自心出:中国古书画研究》中。本文对何惠鉴的“破墨”追义做了进一步阐释。

谢稚柳《破墨山水》引首

  “破墨”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技法,墨色浓淡叠加,干湿交用就可称之为“破墨”,并衍而成为“破墨法”,还出现了诸如“浓破淡”、“湿破干”的具体形式。黄宾虹谓“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 齐白石作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以淡墨破浓墨”;潘天寿亦谓“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这里所谓的“破墨”或“破墨法”,实则仅是根据其字面含义衍生而成,将“破”字理解为“破开”、“冲破”。

  谢稚柳《破墨山水》

  著名画家与鉴定家谢稚柳甲寅年作有一幅《破墨山水》,自题“放笔婆娑水漾波,冥濛破墨乱云窝。支离病体催衰白,剩有微茫屐印多。”画卷前自题引首“破墨”,卷后三题,其一云“淡墨微茫到李成,浓光烟景胜燕人。不因脚著谢公屐,哪得梦游天姥吟”,其一云“唐人称墨笔画为破墨,盖谓破墨之浓淡而成,实无后人所称之破墨法也”,亦主要以墨法解释“破墨”。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段短跋提及了“破墨”一词最早的出处,并点出了“破墨”与“破墨法”之截然不同,可惜的是,因是画后题跋,谢稚柳先生并未就此话题深入探讨。

  这是否就是它原本的意思呢?似乎一直以来没有多少美术史家仔细地讨论过这个问题。

  谢稚柳《破墨山水》题跋

  如谢稚柳所言,在可靠的文献中,“破墨”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他记述自己曾经见到王维的“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又描述张璪没来得及画完的山水障为“破墨未了”。王维与张璪,是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唐代,是山水画由青绿转向水墨的关键时期,这一次变革,不唯山水画,更是中国画从审美到技法的巨大转折。这三者同时出现,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美术史家何惠鉴先生在数十年前的《唐宋绘画史中“破墨”之原义及其在音乐与书法上之来源》一文中对此做了丝丝入扣的解析,读来真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大多美术史的文章,往往只关注画史、画家、画论的资料,搜寻考证,推测论定,不可谓不细致周详,而总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虞。要知道,美术史不过是滔滔历史大河中的一股支流,以小窥大,何从得见全貌,而若站在历史的高度,俯察美术史,则其来去始终,尽在眼底。何先生的这篇文章,就如同站在山巅,不论山脚下的江河如何波涛诡谲,走势曲折,都一一呈现,于是考证叙述不但举重若轻、顺理成章,而且令人心悦诚服。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