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能够把买错的概率控制在10%,就已经是成功的收藏家了

时间:2022/7/18 20:58:35  来源:肖谷 何平 中欧商业评论


中国历来不乏收藏成“癖”的收藏家,这种“癖”,是他们内心最为真实的表达。

分 享 |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研究员 肖谷

    著名犍陀罗艺术品收藏家 何平

撰 文 | 孙行之责 编 | 施 杨

  中国历来不乏收藏成“癖”的收藏家,这种“癖”,是他们内心最为真实的表达。但就像“一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要问收藏家,他们能从收藏中获得怎样的满足,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作为个人生活方式的收藏,是如何与时代洪流交叉在一起的?当将个人情趣投入苍茫的历史时,他的内心世界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如今处于全球化十字路口的、遭受诸多不确定性影响的我们,又能从艺术与历史的交织中得到怎样的启迪?

  《中欧商业评论》主办、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协办的线上邀请制公益直播研讨会——“商谈CBR Online Talk”,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研究员肖谷与著名犍陀罗艺术品收藏家何平进行线上对谈。

  何平是国内最早专门关注犍陀罗艺术品的收藏家。10多年前,中国艺术品价格在一片叫好中飙升时,他已经把目光集中到了中亚。

  犍陀罗,处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接通南亚、中亚与西亚,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征服过这里。虽然占领时间并不长,但希腊文化在犍陀罗地区留下十分深刻的烙印。佛教传入犍陀罗地区后,在此地诞生了佛像最早的形态。犍陀罗的佛像,汲取了希腊化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一种比例和谐的人体雕塑风格,雄浑而典雅,庄严又生动。巴米扬大佛就是犍陀罗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因为君主迦腻色伽和阿育王的大力倡导,佛教在此迅速发扬光大,一跃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虽然欧美和日本考古学家、收藏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犍陀罗。但在何平之前,国内藏家在这方面的建树,几乎是空白。2014年,正是阿富汗战火纷飞的时刻,平民死亡逾10000人,何平立下遗嘱后,便只身前往当年的犍陀罗核心区域,考察文化遗迹。2017年,他再次前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考察,并于2018年与浙江大学教授孙英刚合作出版了《犍陀罗文明史》。2021年,他又深度参与了央视纪录片《永远的犍陀罗》的拍摄。他的考察与收藏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源头性的参考。

  学者型艺术家肖谷对西域龟兹文化、尤其是新疆克孜尔石窟群有着深入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起至2018年,他先后十余次到新疆库车地区考察。克孜尔石窟群是佛教自犍陀罗文化核心区传至中原的第一个重要节点。

收藏之旅,源自一次全球化风险的冲击 

何平:2008年之前,我经营着一家自己的公司。金融危机对我的公司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再加上生活中其他一些不如意,我卖掉了公司。现在想起来,当时的确是我人生的一段低谷期。

  2009年,我一个人一路西行,从西安出发,到了甘肃、青海、西藏,然后到了尼泊尔。我一个人走了3个月,本来还要往西走,但是因为在孟买吃坏了肚子,另一方面,出来那么久了,也很想家,就没有再去巴基斯坦,返回了上海。

  开始这段西行之旅时,我还没有收藏的想法,只是觉得一个人处于低谷时,不能执拗于钻在牛角尖里,应该跳出来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仅此而已。

  也是因缘巧合,那次旅行之后,我逐渐认识了一些做收藏的朋友,其中有一些是专门收藏佛像的。在这种来往中,我进入了收藏圈,收藏一些金铜造像,后来就慢慢进入了犍陀罗文化的领域。

  最早和犍陀罗艺术结缘差不多是在2010年、2011年。当时我想自己做一些收藏,也在观察很多门类的艺术品,最终确定自己喜欢的还是佛像。

  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犍陀罗佛像还是在香港一位收藏家家里。当时,那件犍陀罗雕塑让我感到十分震撼,非常打动我,那种感觉,就是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和我的磁场很合。我问了一下这尊雕塑的价格,感觉和当时国内的艺术品相比,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注:当时正处于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期,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家首次达到全球第一)。和中国明清佛教造像相比,犍陀罗雕塑的价格要低一大截。

  我当时想,明清佛教造像至今只不过两、三百年,这样受到追捧,而犍陀罗造像至少也是距今1000多年了。我当时对古印度艺术品、中亚艺术品都谈不上很了解,只是内心崇尚更古老的文明遗存。这和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历史有关。另一方面,的确也是当时的第一视觉冲击打动了我,我就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去收藏。于是,就一点点摸索进入这个领域,一发不可收拾,一路学习到今天。

  就我内心来说,我一直都很认同美国收藏家安思远的一句话:“如果一件藏品不能和你朝夕相对,那就不要去收藏它”。我基本上也是这样一个标准,这些艺术品是能够与我朝夕相伴的,是我能够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看上很长时间的艺术品,我才会去收藏。

肖谷:佛教是随着佛教僧侣们的东行和商业往来,经由西域进入中原汉地的。佛教传入中原之前,经西域传播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经疏勒、于阗、罗布泊到敦煌的南道;另一条是通过葱岭经疏勒、龟兹、焉耆、高昌到敦煌的北道。

  这就是说,佛教最初是先到达西域各国,在西域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地区广泛流传。经过这一地区的接纳、选择、吸收和演化,然后到达中原。

  “西域”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南方是印度,西方是波斯、希腊、罗马,东方是中国中原地区,几大文明在这里传播交汇,这是文明史上罕见且具有重大意义的现象。

  这一时期流行于西域的宗教并不只有佛教,而是多元的,如萨满教、祆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之后的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文化,更有西域本土文化活跃在民间,组成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所以,传入中原的佛教文化也必然带着西域地方、民族的某些文化色彩。

  佛教作为来自西方异国的宗教,它之所以能越过葱岭,东传来到中原并开启各族人民的心扉,靠的是:新奇、深奥、内含丰富的经典,庄严辉煌而可敬可仰的塑像,感人肺腑而深受启发的佛教故事绘画,慰藉心灵的佛教音乐,优美奇特的佛教舞蹈。这些文化样式与华夏文化发生了互动。尤其对于处在动荡不定、征战频发中的西域民族而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更是一种求太平、求安宁的“安慰剂”。

鉴别收藏家眼光的标准:别人愿意掏更多钱买你的收藏

何平:李嘉诚捐资建立的慈山寺有一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也在收藏犍陀罗佛像。慈山寺有个佛教艺术博物馆,犍陀罗造像是他们佛教艺术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现在差不多有30件犍陀罗造像,都是重量级的,艺术性很强。他们基金会的渠道很好,资金也很雄厚。

  收藏是个修身养性,陶冶情绪的事情,如果眼光准的话,还可以增值,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说实话,大部分收藏家很难得到两全其美的happy ending的结局的。要做到这样,各方面条件非常苛刻:资金实力、眼力、眼光、圈子,缺一不可。

  首先,你要有好的眼力和眼光。眼力,就好比一个人的智商,一件东西的好、坏、真、假,你是不是能够看懂。另一方面是眼光,这是一种前瞻性的预判——这件东西是不是真的有历史价值,将来的前景会好吗?这相当于我们在社会上工作时所说的“情商”。眼力和眼光,这是一个重要基础,其次,还要有好的圈子。艺术品不像房产和黄金,很容易变现。如果你收藏的东西是顶级的,圈子也好,得到大家的公认,那么经济好的时候,变现是很容易的。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缺一项,那就要等待周期。

  话说回来,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又是一个很好的购入时机。因为这个时候,市场中有很多人急于变现,就会拿出好东西,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特别是在最近一年多,价格可以说是在一个低谷。如果这时候,你有眼力,又有资金,还有足够的经验,就能够做到所谓的“捡漏”的。

  其实艺术品收藏和做其他事情一样,成功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很多人觉得,自己财大气粗,有钱就能买好的,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还有很多人在别的行业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踌躇满志希望进入收藏圈,自信心爆棚,这样的人往往最容易上当。做收藏,时刻保持谦卑的心态很重要。刚进入收藏圈的人,其实什么都不具备,自以为很聪明,想去占老行家的便宜,这是不可能的。在这个市场里,绝大部分时候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真的不要想着去“捡漏”。那些一心想着要“捡漏”的人最后的结局就是成为“国宝帮”,买回来一屋子假货,在周围人的夸赞中陶醉不已,殊不知会被懂行的人背后笑话。其实“国宝帮”里真的不乏各个行业的精英,但他们觉得,自己之前的成功经验可以用在收藏上,觉得自己做收藏也能做得比别人好,这样的心态是十分要不得的。

  买假东西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再好的收藏家,都不可能不买错,买到假东西的概率控制在10%以内,这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

  有人问我,收藏过程中最激动的时刻是什么时候?当你的眼光得到验证的时候,这是最令人兴奋的事情。什么事情能够验证你的眼光呢?就是周围的朋友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买下你的收藏的时候。无论在任何时候,别人愿意掏钱买,这才是最高的检验标准。而这个圈子里很多人的口头赞美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收藏家做收藏都是为了卖艺术品,你完全可以不卖,我只是说要对自己的眼力做到心中有数。

佛教艺术品收藏如何对冲我们当下面临的不确定性?

肖谷: 佛教艺术品收藏有二个特点:第一个是弘扬佛法的利他;第二个是精神与财产的利已。

  所谓“弘扬佛法的利他”话题暂且按下不表。就第二点,“精神与财产的利己”来说,人们怀有一种“积功德、求福报”的有动机的信仰,从而在精神上对冲外界“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不安。

  从个人层面上讲——当下,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规预期在今天,尤其在2022新一轮疫情后,都发生了变化和松动。不少人因此产生了焦虑不安和重心丢失的“不确定性”感觉。

  过去人们对风险的认知还是一种预想,如今“风险”的存在已成为一种现实和共识。处理“不确定性”,成为当下必须考虑的大事,以避免悲观主义不自觉的自我实现。

  有一个以佛本生故事《萨缚燃臂救商客》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商主叫萨缚,萨缚商主与500 商客在穿越不见天日的大峡谷时,商客害怕强盗劫物不敢再前行,慌乱不知所措。萨缚为能救同伴出峡谷,将自己双臂缠上毛毡涂抹酥油,燃起两把火炬,引领500商客经7天7夜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大峡谷。

  这个故事给人的启迪是:在关键时刻需要有领导者以牺牲的、悲悯的姿态带领人们走出困境。

  事实上,除了佛教文化本身,佛教艺术品收也有一定的“安慰剂”功能,不论是对现实的难言之隐,或是苦难,或是人内心的不平静。这一安慰功能并非是暂时的、虚幻的,而是能够让人获得内心平静,增加信心,甚至能显著改变人的精神状态,调整各种关系和工作状态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佛教艺术与文化的钻研越深,这种影响就越大,正如俗语所言:“信则灵”的揭示,看似非理性,但其因果链条的产生却有内在的逻辑。

  “商谈CBR Online Talk”是由《中欧商业评论》主办、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协办的线上邀请制公益直播研讨会。秉持“负责任、看长远、有力量”的评论精神,通过线上对话分享真知灼见,帮助用户逐层穿透商业世界的本质。

  活动所募集的善款将由杉树公益基金会用于“CBR助成,圆梦希望”计划。我们相信青年即未来,支持引导青年向上向善,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为公益青年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让青年无惧未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